如果一件事你是正確的,但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是錯誤的,應該妥協嗎?就比如最近的修改漢字的讀音。再比如論語中的以德報怨的解讀,如果一開始就糾正不就行了?

如果妥協於錯誤那麼學習是不是隻要靠近大眾的說法,不需要學習原本正確的意思?對認真學習的人是不是一種打擊?


首先你要明白,正確和錯誤也不過是人在規定而已,尤其是像語言學這種基於人類主觀而創造的學科。

語言是全人類創造和傳承的,那怎麼傳承纔是正確的,就不應該只是少數人說了算。白話文替代文言文也不過一個世紀左右,那現在究竟是白話文正確還是文言文正確呢?一個世紀前的人又會覺得誰對誰錯呢?

所以說,根本沒必要糾結這些問題。如果是自然科學,那正確就是正確;如果是人文學科的知識和思想,那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

謝邀。


瀉藥。

建議你放棄「正確言論」和「錯誤言論」的區分,改換為「可實行言論」、「存疑言論」和「不可實行言論」。

事實是,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會選擇不去追究事物的深層邏輯,因為這樣方便、輕鬆。等到他們去真正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他們才會在意「正確和錯誤」。在此之前,任何關於他們言論正確和錯誤的討論(鑒於這些言論構想成分居多),都極大可能被視為對他們本人的貶低。

你去提出看法,即使你的想法是正確的,最後也變成錯誤的。因為他們目前不會去實踐言論,也不想聽對他們本人的評價。如果不關你事,幹嘛去管呢。


理論上不應該,但語言是人在使用的,久了出現偏差在所難免。能夠糾正的就盡量糾正,剩下的再等歷史作證吧。


如果一件事你是正確的,但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是錯誤的,應該妥協嗎?

我不一定對,別人不一定錯。就算我對了別人可以不認可。沉默就可以,沒什麼值得爭或妥協的。

再比如論語中的以德報怨的解讀,如果一開始就糾正不就行了?

以德報怨脫胎於以直報怨,這個不以孔夫子的直為準繩。有一類人,他們的直,就是以德。人和人的價值觀是存在差異的。當然,宣傳機器怎麼說,有他自己的出發點。。。這是一門高端生意的學問。現在講法制,丁丁卯卯寫清楚,你再人為去搞這個以直和以德,唉,zhangkoukou。人倫上他有理,法律上他有罪。怎麼辦?

如果妥協於錯誤那麼學習是不是隻要靠近大眾的說法,不需要學習原本正確的意思?對認真學習的人是不是一種打擊?

這個問到點子了,大眾意見和原本理念的偏差取捨,你認為二者不相容,現實恰恰告訴你,原本正確的答案(你認為的正確) 放大到一定數量的人羣和不同地區,這個你認為正確認識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還流行起來,荒繆感油然而生。所學所追求的知識和現實衝突,學了一堆無用落伍的東西。司馬遷對這個衝突體會很深。。。是打擊,也是發奮動力。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可以糾正也可以不糾正,糾正算是他們的幸運,不糾正就讓他們一直錯下去。

就像一些文科生以為南極水會比市政水乾淨一樣

這個世界不健康的觀念和認知還有很多

emmm

實際上,你也沒法拯救一個智商不足的人。


這個提問就是有問題的,世界上沒有正確錯誤言論,只有立場。豬肉當然可以喫,比方說你在北京哪裡都可以隨便喫豬肉,但是你提個豬頭到牛街常營去喫,那就是自己作死了。


因時而動,順勢而為。


我覺得定義為相反言論比較適宜,基本沒有絕對的正誤言論。有的時候只是角度不同,有的時候是情緒和理性的對立。請坦然面對分歧吧,可以從相反言論中尋找問題的根源,修正自己的觀點,開拓自己的角度,其實相反言論是可以培養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幫助我們更好的換位思考,可能有點偏題了,見諒!


如果是科學的問題,不是人造的東西,你堅持實際上是有好處的。至於後面語言上工具類,人造的東西,你非要特立獨行,那你就當那個最孤獨的鯨魚好了,誰難受誰知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