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由於人口稀少,各個諸侯國控制的是居民點,而不是面,點與點之間隔著各種荒野,森林,所以你看春秋疆域圖,各個諸侯國都只有表示國都所在的點,而沒有戰國時期的疆域圖那麼具體的一塊一塊的面。這意味著,戎狄只要繞過秦,晉國的幾個大城市,順著荒野行軍,就可以直插洛邑。而且,晉國直到晉獻公時期還滅了三十八個小國,纔有了晉的強大基礎,在春秋時期,晉的實力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具體就是,春秋後期晉,秦等國家的版圖裡,之前散佈著一大堆戎狄所建立的國家。所以,可以看看春秋戰爭史,秦,晉,周都有向蠻夷借兵的經歷,甚至晉文公出奔時,都進過戎狄國家避亂。

秦不用說了,之前就是個養馬的附庸,不過千把人的武力,直到擁立平王后才被封為諸侯,在秦穆公之前,秦與戎狄對抗中,死了好幾位國君,可以想像,秦當時的實力同樣不強。

戎狄的勢力也沒有想像那麼弱,西周就毀於犬戎,燕國被打的頻頻遷都,衛國甚至被滅國。而且秦的土地是被犬戎蹂躪過後的西周故地,對於戎狄來說,並不富裕,且秦人尚有血性,搶也搶不到多少油水。而晉的位置過於偏北,在晉國立國初期,與周國其實不接壤。而洛邑畢竟是周國都城,是當時最大的城市,偏偏周王室內鬥之後,周國實力又偏弱。所以戎狄自然就來了。


簡單地說

那會兒的國家都是城邦國家

他們是沒有領土概念的

晉國和秦國這種大國就是一堆城市組成的國家

城市與城市之間有大量的空地沒納入管理

戎狄可以隨便流竄

中原地區還有很多沒開發的山地

也都成了落後民族的聚居地

中原國家一般都是等著他們開發好了纔去佔領

所以就放任他們繁衍生息了


感謝邀請。

西周分為西周和東周,分界事件是周平王東遷洛邑。

西周結束,東周開始,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在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護送有功,才被封諸侯,佔有西周故地,纔有了以後強大的基礎。

也就是說,在西周時,還沒有秦國,秦襄公祖先只是西周的西垂大夫,實力地位低微,根本不足以抵抗戎狄。


陸渾戎。


簡答。秦即戎,居犬丘。西周滅亡與秦有很大關係。這也是秦始皇為何要焚書原因。後代歷史把西周滅亡歸結為秦之外,是很值得商榷的。秦即為犬丘之戎。秦漢典籍有相關零星記載西周末期的一些線索的。


西周時沒秦國,春秋時沒西周


兩周時期,地廣人稀,農耕的華夏族和遊牧的戎狄混居,中原很多地方分佈著各種戎狄部落。以河南省為例,洛陽西南嵩縣地區就居住著一部分戎族人,他們生活在現今陸渾水庫附近,被稱作陸渾戎。陸渾戎一度十分強盛,由於和中原文化交流,因此他們也有著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這一點在近年來的考古工作中不斷被發現。另外,在山西省還存在過狄族國家,這些國家中有周平王母親的國家申國,也有晉文公重耳夫人所在的部落,他們和各個諸侯國世代聯姻,因此當周幽王廢了申後之後,申國就聯合曾國引西戎入侵滅了西周。另外,重耳在驪姬之亂時就曾逃到狄國的妻子家避難。這些遊牧民族國家直到春秋末年才基本被華夏民族消滅。另外,據楊寬先生《西周史》記載,在西周末年,西戎已經十分強大,迫近了鎬京的王畿之地,而秦國在當時只是一個小諸侯,準確的說就是西戎不是和西周中間夾著秦國,而是秦國和西周之間有大量西戎部落存在。


第一,春秋時期是東周,不是西周。東周 王權衰落,基本沒有自衛能力。這是內因。

第二,秦國和晉國也是自顧不暇。秦仲甚至戰死。(不排除政治原因)當時晉國國君在國都附近遛彎,在路上遇到了狄夷。當時狄夷幾乎滲透了中國。

所以纔有管仲,九匡諸侯,尊王攘夷。可以說,沒有管仲,就沒有中華文明的延續。至少我們所熟知的西周典籍將有很大一部分散佚。

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披髮而左礽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