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為法?


文殊師利。譬如日光初出。先照最大山王。次照斫迦婆羅山 摩訶斫迦婆羅山。次照餘大山。次照餘黑山。次照高原堆阜。後照深谷卑下之處。

文殊師利。而彼日光 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何以故。文殊師利。彼日光明 無心意意識。不生不滅 無相離相 無念離念。無戲論 無障礙 離障礙。不住此岸 不住彼岸。不高不下 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 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非不實。不在此岸 不在彼岸。不在陸地 不在水中。不在兩岸 不在中流。無覺離覺 無色非無色。

文殊師利。依於大地 有高下中。日光隨地 有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 亦復如是。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

文殊師利。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離心意意識 不生不滅。無相離相 無念離念。無戲論離戲論。無熱惱離熱惱。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 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語者非不實語者。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陸地不在水中。不在兩岸不在中流。非一切知者。非無一切知者。非覺者非無覺者。非行者非無行者。非修習者非無修習者。非念者非無念者。非有心者非無心者。離心者非離心者。無意者非無意者。非害者非無害者。非名者非無名者。非色者非無色者。非說者非無說者。非假名者非無假名者。非可見者非不可見者。體性如是非不如是。非說道者非無說道者。非證果者非無證果者。非分別者非無分別者。非離分別者非無離分別者。

文殊師利。依彼無邊法界眾生上中下性。如來放大智日光輪。普照眾生亦復如是。

初照一切諸菩薩等清凈直心大乘山王。次復照於住辟支佛乘。次復照於住聲聞乘。次復照於隨所能信 善行眾生。次復照於 乃至住邪聚眾生。皆為如來一切智日光輪所照。為畢竟利益一切眾生。為生未來一切善根。為令增長一切善根。

文殊師利。如來於彼一切事中 平等舍心。無分別 無異心。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 智日光輪 無如是心。我為此眾生說於妙法。而不為彼眾生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如是分別之心。此眾生信上法。此眾生信中法。此眾生信下法。此眾生信正法。此眾生信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上法。為說大乘。此眾生信中法。為說緣覺乘。此眾生信下法。為說聲聞乘。此眾生信正行。為說清凈心法。乃至此眾生信邪行。隨所應聞 而為說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 智日光輪。無有如是分別之心。何以故。諸佛如來智日光輪。遠離一切分別異分別 及諸戲論。

文殊師利。依諸眾生種種善根。諸佛如來智日光輪 種種別異。

文殊師利。譬如大海中有如意寶珠 懸置高幢上。隨何等何等眾生念。須何等 何等事。如是如是。聞彼摩尼寶珠出聲。而彼摩尼寶珠。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無心離心 離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不分別 無分別 不思惟。無心離心。離心意意識。不可測量 離諸測量 不得離得。貪不能轉 嗔不能轉 癡不能轉。不實不妄。非常非不常。非照非不照。非明非不明。非覺者非不覺者。不生不滅。不思議不可思議。無體離體。不可取不可舍。不可戲論不可說。離諸言說。不喜離喜 無生不可數 離諸數量。不去無去 去寂。絕一切諸趣。離一切言說。不可見 不可觀 不可取。非虛空非不虛空。非可見非可說。非和合 非離和合。非作非造。非示非染。非可清凈。非名非色。非相非無相。非業非業報。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有煩惱非無煩惱。非諍非不諍。非聲離一切聲。無言無相 離一切相。非內非外亦非中間。

文殊師利。而如來寶珠清凈直心。懸大慈悲高幢之上。隨何等何等眾生信。何等何等眾生行。聞如是如是說法聲。

文殊師利。如來於一切事平等舍心。無分別無異心。

文殊師利。譬如響聲 從他而出 眾生得聞。而彼響聲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非內非外 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 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 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 離異分別 過三世。

文殊師利。而彼響聲。隨種種眾生種種言音 聞種種響。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說法音聲 亦復如是。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非內非外 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 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 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 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 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 離異分別。過三世。

文殊師利。隨種種眾生種種信 種種解。聞於如來應正遍知 如是如是說法音聲。

文殊師利。譬如大地住持萬物。生長一切谷麥果蓏。草木樹林 建立成就。

文殊師利。而彼大地。不分別 無異分別。一切處平等。無分別 無異分別心。無心 離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 亦復如是。依於如來應正遍知。住持一切眾生。生長一切善根。建立成就一切聲聞辟支佛菩薩。及諸外道種種異見。尼犍子等 從於邪見。乃至邪定聚眾生所有諸善根。彼諸善根 皆是如來應正遍知之所住持。皆依如來應正遍知。而得生長 建立成就。

文殊師利。而如來應正遍知。離一切分別。無分別 異分別念。離一切心意意識。不可觀 離諸觀。不可見 離諸見。不可思惟 離諸思惟。不可念 離諸念。心平等 無平等舍。一切處無分別離異分別。

文殊師利。譬如虛空 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不可見 不可戲論。無色不可示 不可表。不可觸 不可護。不可量 離思量 不可譬喻 離諸譬喻。無住處 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舍。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 一切處入。

文殊師利。如諸眾生以依地有高下中故。而言虛空有高下中。而彼虛空 無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 亦復如是。於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 非未來 非現在。不可見 不可戲。無色不可示 不可表。不可觸 不可護。不可量 離思量。不可譬喻 離諸譬喻。無住處 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 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舍。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 一切處入。

文殊師利。依眾生心有高下中故。見如來有高下中。而實如來無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示下形色。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示中形色。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示上形色。

文殊師利。如來說法 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為說聲聞法。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為說辟支佛法。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為說大乘法。

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佈施故。我為說檀波羅蜜。此眾生信持戒故。我為說屍波羅蜜。此眾生信忍辱故。我為說羼提波羅蜜。此眾生信精進故。我為說毗梨耶波羅蜜。此眾生信禪定故。我為說禪波羅蜜。此眾生信智慧故。我為說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如來者 名為法身。文殊師利。如來不生無生。

文殊師利。如來無名無色。無言說 無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無分別 離分別。

文殊師利。言如來者。名為空不可盡相。盡際 實際。空平等一切法際 不二際。常不可知處際。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一切處無分別 離異分別。非下非中非上。

如是文殊師利。一切法無分別離分別。非下非中非上。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得故。


到了一定層度是會覺得無依無靠,不知所措,以前所熟悉的會變化,所依賴的要捨棄,那時才真的能夠體會什麼叫做放下,放下對於執著心強烈的人來講,多麼的不容易,對於輪迴眾生而言,這個包袱背的是多麼沉重!


道家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強調「無為」,金剛經裡面也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可見,無論道家還是佛家,都以「無為法」為貴,為最正宗。然而,真正的定義和詮釋「無為法」恐怕需要極高的修持水平纔可以。

單從理論概念上說,無論道家佛家都崇尚「空無」,且這個「空無」裡面又蘊含生化萬有,基於這個能夠蘊含萬有的「空無」生髮出來的,同時能夠引領人走向這個本源之無的修鍊心法,可以叫做「無為法」(當然,這是從修行修鍊的角度說的,實際上「無為法」對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等等,也有其作用)

注意,「無為法」的傳授在歷史上是極為稀少也十分珍貴的。因為需要傳授"無為法"的這個人具有秉持這個「蘊含萬有的空無」的能力,實際上需要具有相當高的修持層次,恐怕在佛家領域,要在所謂「祖師」層次之上,道家領域,要在所謂「真人」水平以上。並不是說,拿著佛祖留下來的佛經,來教學別人,別人學到的就是「無為法」了。因為「無為法」並不是理論文字,而是一種客觀的物理存在,也能夠對外界施加真實的物理作用。很多人一聽修鍊修到最後,修出一個「空無」,馬上就不感興趣了,費這麼大勁頭修出一個「什麼也沒有」那我還修雞毛啊。這裡面注意這個「空無」並不是人頭腦中想像的那個「什麼也沒有」,而是一種整體上看來是「空無」但內裏又包含著極豐富信息的那麼一種「場」存在狀態。這個本源之「空無」無論是對於修鍊者個人還是對於眾生普度來說,都是一個極好極好的東西。就像釋迦牟尼所說,吾有正法眼藏。就像老子所說,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一杯水靜下來最快的方式,

就是不動

我們的世界就是頻率的世界,

頻率的特點就是共振,只要相同的,

人類的主動活動,頻率範圍很小,

但是潛意識的活動,和做夢差不多,

目前就是認為,潛意識是萬能的,

是類似全頻率的,所以,共振就行了,

這是最快的,找到槽,然後注水,就滿了


仁清法師:《認識心性 速證法身》之萬法皆空(十五)

無為法

無為法即不是因緣和合的法,所以是不生不滅的法。「為」是造作、作為的意思。無為法共分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一、虛空無為:虛空是無質礙的,不是因緣造作的,所以稱為虛空無為。有兩種:一是空間的無質礙。二是虛空的無質礙。但中觀的應成派也認為這種無為是有條件的。

二、擇滅無為:「擇」是智慧簡擇,就是用智慧去甄別、篩選、抉擇。「滅」是息滅、不生。當我們用佛法原理去抉擇正邪、對錯,依據正確的方法去修持後,會慢慢覺悟到諸法本性空、生死不可得、心無造作、煩惱斷除的境界,此即為妄念滅、煩惱滅、生死滅、輪迴滅的證境。這是通過用智慧抉擇而證得的滅,稱為擇滅,此擇滅可使煩惱不生、心無造作,所以叫「擇滅無為」。

三、非擇滅無為:有別於前條的無為。並不是通過智慧抉擇達到的,而是因為證得某種聖果後,達到一種證量,而斷滅了某種業果成熟的緣,因緣不具足,所以果不生,因為果不生,所以無果可滅,不生不滅故,所以叫非擇滅無為。

比如:佛陀成佛後,心中再無瞋,即使遇到曾經傷害過他的提婆達多,也不會顯現報復提婆達多的業果。

四、不動無為:如果修定的人進入到第四禪天的定,或投生到四禪天,會有這種無為。因為四禪天離一切苦、樂受,雖尚有舍受和第六識的生滅,但他在定中會如如不動,沒有任何造作,故稱不動無為。

五、想受滅無為:修行者進入滅盡定時,前七個識會真實地不生不滅,一切的妄念和執著都沒有,所以叫想受滅無為。

前一條的不動無為中,第六識還是有生滅的,只是因為入定而如如不動的緣故,當時世間的一切變化對他都沒有影響,故稱不動無為。

六、真如無為:「真」即真實不虛,「如」為不改變、不動。即是諸法的實相。一切法的法性,本來沒有生滅變化,如如不動,此即為真如無為。

以上是根據唯識宗的理趣,以學習筆記的方式,對於「什麼是萬法」做的簡單的講解,這需要我們慢慢去思維。講萬法的目的是為了分析(講解)萬法的空性,講萬法空性的目的是為了掌握證悟空性的方法,掌握證悟空性的方法是為了去實修證悟人空和法空,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真正達到實修提高、了脫成佛的目的……懇請善思念之!(待續)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釋仁清 拙筆 20、2、28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