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技術層面上來說你怎麼去信仰一羣人對一類問題的不同言論/理論?尤其很多還互相矛盾?

如果說相信哲學能給自己帶來答案/解脫,也不是不可以,但也就是盲目相信。


如果從新定義信仰或者廣義一些的信仰,

哲學尤其是西方傳統哲學的確是一種信仰,是對理性的信仰。或許是因為不是信仰某種對象,源自自身,給人清醒自信,纔算得上高級。

人們談哲學和知識時,都是在理性的使用和組織語言思維討論和講述,對理性非常信任,但對其它感知方式都保持懷疑。這種信仰給人類帶來了啟蒙覺醒和存在的獨立,以及形而上學和現代文明,但也帶來了懷疑和虛無主義的危機,於是哲學家們開始轉向非理性。

現代哲學因為有了非理性的部分,許多事物本質尤其是精神事物的本質並非是理性也無法抓住的,作為信仰已經被削弱了,這也伴隨著實驗科學興起對理性的約束(如剝離存在)。現代知識分子的自信不僅僅是對知識本身的信任,更有對獲得眾多知識的理性的信任,而對神祕主義的拒斥首先是對非理性感知的懷疑。

相比於對象信仰,這種理性信仰更高級更高明但也更危險,寄希望於他者不如強大自身,啟蒙如同在黑暗中打開了一盞燈。每個人的理性都不同,人們相互學習,也有前人寫出哲學史思想史供後人參考,這盞燈才能如此明亮,但燈下是什麼一直都沒能夠完全弄清楚,這也是哲學算得上信仰的原因吧!

以理性為信仰的哲學處於過渡,這個時代是無信仰者的天下,近現代科學家們和知識分子大多數都沒有信仰。科學雖然建立在理性之上,也只是截取了部分,而不是全盤接受,雖然依賴經驗總結觀察統計,也加入了實驗論證和理性判斷的篩選。


最高的信仰,如果有不是哲學而是上帝,有史可證,有邏輯可依:哲學是愛智慧,智慧是上帝。哲學怎麼能是最高信仰呢。實踐也可以為證:拍拍胸脯想一想,人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為什麼會心生敬畏,為何生成莫名的崇高感,歸因為何物,不是哲學而是上帝。此是人人都懂的一般的道理。問題不在這裡,這些且算是輔墊也好吧。

哲學即然為愛智慧、愛上帝,可哲學又說上帝死了,那麼哲學為什麼還在呢?難道如今的哲學己然超脫不再是哲學而是哲學的靈魂嗎?不是沒有可能的。靈魂是什麼呢,是抽像,是抽像的抽像,也就是形而上學。就是說上帝死了,於是哲學也死了,如今剩下的就只有形而上學了。

你怎麼知道智慧是上帝呢?

因為智慧與上帝是同意詞啊!

是哲學家說的不是我說的!

「哲學即然為愛智慧、愛上帝」。這個表述裏智慧與上帝是同位語。


哲學不是信仰,是信仰的懷疑,是一切的否定,又是一切的肯定


哲學不是信仰,如果我們信仰了什麼,那麼就是哲學上的自殺。

「信仰」往往意味著要忽視對它的否定條件,只是為了相信本身的意義而堅持相信它,那麼就成為了一種宗教,把聖經或是《XX辯證法》擺在祭壇上去膜拜堅持,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而智慧是幾乎沒有邊界的,我們總是能更進一步。重要的是,建設你自己所偏好的具有修改和進步空間的哲學思想體系,就像一張無盡的拼圖中的一部分那樣,不會輕易被別人所改變,但發現有拼錯或可改進的地方也不固執己見。


哲學並不是更高級的信仰,哲學本身就是用來針對信仰的。

因為哲學永遠都會問為什麼,而信仰不會。


我認為,哲學就是你的價值規律,每個人的哲學都不一樣。其實吧,我更想說,其實壓根沒有哲學這回事,所有的哲學,不過是每個人自己的思想,你要是真的有所感悟,哪怕你連小學都沒上過,說:大海啊,你全是水,我也覺得這是哲學——這是隻屬於你自己的哲學。


並不是,信仰與哲學或者說理性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這個問題下的回答是真的沒法看。

這個問題要得到答案,先得界定哲學,高級,信仰這三個概念。否則用語文邏輯是根本講不出什麼東西的,只能是不知所云的原始論證和吵架。

這三個概念的不同詮釋也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答案。

建議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把兩千年前的亞裏士多德讀一下。最起碼得先了解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一個判斷能夠成立的前提是什麼。不要在這裡拿文字遊戲丟人現眼。

然後可以讀一下哲學家們對人理性的認識,讀一些認識論的東西。

為什麼這個問題沒有哲學大佬來回答,因為這個問題問的讓人無從下手,下面的回答也基本都是在搞笑。這就好比有人問換水龍頭用天河二號怎麼操作一樣。

。。。。。。。。。。。。。。。。。。。。。。。

@道陰子

這裡掛個人,我上知乎一般不掛人的。

有本事放暴論沒本事開評論?

我不太理解,在一個嚴格追求概念上的真理的學科裡面,強調民族因素是個什麼心態。如果你覺得西方哲學發達挫傷了你自尊心的話,那麼你應該做的是好好學習,而不是取隻言片語曲解,攻擊別的理論。否則我只能說你和懂王差不多懂哲學,沒人比你更懂。


謝邀。

哲學不是信仰。來看一下「信仰」到底是指什麼:

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

這是辭典裏的定義。

哲學與神學的區別在於:哲學的本質是對事物進行質疑,而神學是無條件的相信。哲學和信仰是水火不容的,因為當你嘗試用理性推演證明上帝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了對上帝的懷疑,潛臺詞就是「上帝的存在是需要證明的」。這就已經是對上帝的不忠了。

那你問信奉理性主義的哲學家算不算以此為信仰呢?

不算。他們信奉的理性主義不是由對主義的「相信與尊敬」產生來的,而是徹底的質疑。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早在自己的著作裏闡述了自己對萬物真實性的懷疑。作為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嘗試用歐幾裏得式的公理推演出世間的真理。笛卡爾懷疑了世間的一切,最終認為只有一樣東西是不證自明的真實存在,那就是「我」這個概念,從而走向了懷疑主義的盡頭。雖然「原本」的公理也都不是絕對的真理(因為還有非歐幾何,那時候對數學的認知有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後來也被批判了,但是本質上他所提及的這一結論都是通過不斷質疑推演得到的。這並不是因為你選擇「相信」了理性,而是因為你選擇了「質疑」後的自然導向。我不認為「信仰」這個詞可以類推解釋到這個程度。

哲學與宗教信仰幾乎是認知事物的兩個對立,你可以持懷疑論的態度簡單粗暴地說兩者都是「相信」,沒有區別,但是懷疑論本身何嘗不是值得懷疑的呢?如果你持著懷疑論的態度去審視世界,那麼必然會陷入到一個絕對虛無當中。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廣義上的對世界真實性的「相信」是人類文明進行交流的默認前提條件。

還想說一句,「對理性的追求」並不是哲學的唯一選擇,相反,近代的哲學不斷質疑理性的地位,部分哲學家發現當理性發展到極致,感性起到了重要平衡作用。叔本華的生命意志,存在主義等等...哲學的發展史幾乎算得上是將理性推上神壇,再讓其隕落的過程。所以,也不能簡單地將哲學歸納於對「理性的信奉」上。

關於哲學是否比信仰更高級...怎麼說呢...這個問題問的不明不白的,題主也沒有闡明「高級」到底指的是什麼,與之對應的「低級」又是指什麼。如果你潛意識裡已經把探尋真理當作人類文明更崇高的大勢,那麼哲學的確代表了人類更理性的一面,即對真理的追求;如果說是個人幸福方面,哲學對於普羅大眾來說並不是很友好,初學者們很易誤入歧途。所以哲學在對幸福的掌控方面不見得就比信奉上帝來得容易,我甚至認為,能夠打心底兒認可神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幸運。21世紀的社會,上帝已經死了,文明的意義在虛無主義的解構下變得搖搖欲墜,分裂出積極與消極的兩派態度。你可以說這是社會的進步,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悲壯之志。這樣看似對立的兩者卻是相互依存的狀態,所以,缺失一個特定語境,無法給出任何絕對的答案。


表面上看來,基本上是這樣的。

許多的哲學家都會給出各種各樣的理論、主張。去搞上帝的,在西方哲學界說超過半數都不過。

「上帝」是不是信仰呢?哪個鬼哲學家真正能夠證明上帝存在了?

更有簡單粗暴的把哲學分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這個問題在哲學裡,搞清楚了嗎?就在那裡胡扯。還出什麼「一元論」、「二元論」。這是在談哲學,還是換了個地方以「科學」的方式來探討世界呢?這是哲學還是科學?

表現出來,和科學沒個鳥區別。都是在那裡談假設。假設這個世界是「物質的」,或者假設這個世界是「意識的」。這不是信仰,是什麼鬼東西?

科學可以用一些現象來直接驗證,哲學驗證不了。為了顯得哲學家們牛,就在那裡假正經搞「信仰」了。這就成了一種哲學界虛偽的「悲哀」。

更有甚者,還建立各種各樣的鳥標準,來抨擊這裡沒有哲學,那裡沒有哲學。就是他那裡有哲學,就他的哲學好。

「好個大頭鬼」,「我信你個鬼,那些糟老頭子壞的很」。

哲學裡連個統一的命名基礎都沒有,分析的工具、主體是不是可靠的這都搞不出來。還在那裡不誠實,非得給世人搞一丟丟的「信仰」出來。也真是閑的沒事幹了。

基本上大多數的哲學家給出來的東西表現出來給普通人的感覺,那就是更高級一點的信仰罷了。

實際要求上,哲學不應該是信仰,就更不是更高級的信仰了。

哲學是一種開拓視野的工具,作用效果與歷史、科學類似。在於科學知識還觸及不到,歷史也沒有案例借鑒時,哲學可以提供更好的包容性參考。

這種包容性來自於對於認知的全方位的剖析,有比較合理的解讀。形式上表現為「減法」,道家叫「為道日損」,也就是俗話說的「懷疑」。

通過「懷疑」可以瞭解事物、認知、命名、規律的可靠性。說白了,也就去掉了「信仰」的成分,如果你信仰科學,那也是一種宗教,叫「科學教」。「減法」做好了,會瞭解它們的可靠度。這樣也就談不上信仰與不信了。只有選擇與不選擇。

換句話講,給出的知識規律在那裡,有它的可靠程度,是不是選擇用它們,這取決於我們的目的。如何改造它們,也與我們的目的有關。道家叫做「欲」。隨著認知深度的變化,眾多目的的作用,在相互妥協下,才會形成當時的科學觀點。而這樣的觀點,是可能隨著時代變化的,所以沒有理由絕對的相信這些科學。很明顯,真正懂了哲學的人是沒有信仰的。

你可能會問,「減法」或者說是「懷疑」之後沒有可靠的終點嗎?再由這個終點作為「起點」重新構建知識的大廈。

世俗的方式回答你:沒有發現,有些哲學家所謂的「終點」不過是他們的一廂情願。

換句話講,他們都無法說明這個世界可以被認知,也無法說明我們處在同一個世界裡,更無法說明我們可以認知這個世界……我們還談什麼牢靠的基礎?

所以,哲學的內在精神用世俗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哲學裡沒什麼是值得信仰的東西。

容易被忽視的是目的,哲學家有哲學家的目的,讀者有讀者的目的。目的強了,也就演化成「信仰」了。


哲學的邏輯起源是對信仰的懷疑而非論證。所有哲學對信仰的論證也都是從懷疑開始的。

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哲學沒有建立信仰的能力,胡塞爾式的哲學理想早已破滅了。

哲學建立信仰所憑藉的手段就是形而上學,然而形而上學已死,這個時代屬於實證主義。

或許當人們在虛無主義的海水裡浸泡很久之後會猛然驚醒,會發現形而上學是必要的,但在我們的時代只怕看不到那一天了。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要定義「信仰是什麼「哲學是什麼」」高級的信仰是什麼「


看了很多回答,感覺還是有必要再澄清一下: 哲學不是信仰!哲學不是信仰!哲學不是信仰!

哲學不僅不是信仰而且是信仰的反面。為什麼這麼說? 是因為哲學和信仰的最根本的出發點是不同的。信仰是從「我相信……」出發,而哲學是從「我懷疑……」出發。

舉例來說,基督教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必須建立在一個根本點,就是相信「上帝」存在,這點不需要證明,也無法證明,只要你堅固相信這一點,你就擁有基督信仰,剩下的都可以從其理論體系推出來。再舉例,如果你無條件相信,「世間一切皆是因緣聚合」,那你已經具有佛教信仰的基礎,因為佛理論教體系都是基於這一點演繹出去的。

但是,哲學卻不能相信任何「不經證明」的前提。這就是為什麼經常說笛卡爾一句「我思故我在」撬開近代哲學的大門。「我思故我在」換一種更準確的說法是「我疑故我在」,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假設,「一切都可能是假的,只有懷疑這點是真的」,哲學是從這裡出發。

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多學科本質都是信仰而不是哲學,比如平面解析幾何,必須從相信幾大公理出發,本質上是一種信仰。經濟學,都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奧派除外)基礎上的,本質都是一種信仰,而不是哲學,一旦假設了一個「前提」,即便這個「前提」看起來再顯而易見,也就不是哲學,而是信仰。


哲學,包容一切。


哲學是二階學科,至於信仰的定義以及是否更高級,這兩個問題都值得探討,探討的過程本身也屬於哲學的範圍。


無腦答一下,確實可以這樣理解。

類比成宗教或者所謂的社會公約,哲學也是通過塑造某種世界觀並提供方法論(除了馬克思沒想起來其他表述)最終形成一種信仰。

但問題在於哲學本身無定論,你可以信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今天看來不合常理),也可以信康德的不可知論,也可以既認可柏拉圖的觀點又吸收海德格爾,甚至你可以自創出你的哲學(隨便說說),在這一點上大概就是它「高」的地方了。


無信仰並不是虛無,因為任何信仰都會奴役你的思維。空無(不指佛家的空無)是哲學的更高層次的信仰。


哲學希望你獲得的不是一種單一的某種信仰

而是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


當然,至少這種信仰更加理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