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和艾米莉的童年都缺少亲情,并且都是单纯善良的,同样坚持寻找真爱,但是两位的人生走向却完全不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松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渴望被爱,艾米莉选择爱别人

松子是渴望被关注的,性格里有一定的表现型,这个跟小时候她妹妹的残疾,她父亲却迁怒与她有著很大的关联,她是希望得到大家关注的,所以她会委屈求全的表现自己,并以为以此能得到爱,并且她小时候确实成功了,做鬼脸,把父亲逗笑了,所以她一直做鬼脸。逻辑是:我这样做了,你该给我爱了吧,她的行为是求回报的,虽然那个回报很卑微,很可怜,她是希望站在舞台中央的人,并不断的发出信号,一直在寻求回应。

艾米丽是性格狠独立的,并且是非常内敛的,她不不愿意受到关注,就像他做的好事,都是在别人不能发现她的情况下做的,她千方百计的想要躲开别人关注的目光。她的快乐是从心里发出的,做成了一件事情就打心底里高兴,是愿意成就别人型的,她是一个小星球公转自转都是自己的事。


松子一直想有人能渡己,艾米莉主动真诚去爱人最终被别人所爱。只想依赖有人渡己者迷失,而渡人者终渡己。


同样是忽视。松子是在对比下的忽视,父亲因为生病的妹妹而不能好好对待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艾米丽则是纯粹的忽视,父亲是因为沉醉于母亲的死亡而消沉。松子的一生追随爱,追随一切能给自己爱的人。但是她只是为了得到这份爱而爱,她的爱盲目,不真诚,因为本来她为了这份爱的实质也是去弥补自己。所以这可能也是她一次又一次的受伤却仍然去寻找爱的原因,其实她在这几份爱中受到的伤害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她真的爱那些男人吗?我不认为。

艾米丽的爱与松子大不相同。艾米丽的生命中也出现过男孩,也并非没有机会去展开一段爱情,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缺少那份爱而盲目的去追寻。影片中戏剧性的情节无不证明著艾米丽对这份爱的认真。在最后当她误会男主角在家中哭泣时,更能看出她误会自己看错了人,她是深刻的她是理智的。这份理智是爱的理智。

松子和艾米丽最大的不同在于,松子爱的是自己,艾米丽爱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美好。所以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最终的结局也不一样。松子的悲剧来源于童年,但是也来源于命运捉弄,毕竟,她从来没遇到过一个真正的能够救赎她,拯救她的人,而且幸运也从来没光顾过她。这个影片给大多数人带来的鼓舞是松子无论受了多少伤害仍然相信爱,但其实我们更应该考虑到底应该如何成为一个懂得爱的人。恰好,艾米丽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生活永远无法和电影相同,大多数人不能成为艾米丽,但是更少会有人成为松子。幸运和不幸运大多数也都取决于我们的性格和想法。他们的结局是导演的安排,但是更多的是命运的安排,无论怎样,相信只要我们是阳光下的人,总会有好的安排。

为了回答,把两部影片看了一遍。为什么人生结局不一样?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1.家庭。松子和艾米丽都被忽视,尤其是缺乏父爱。但是,松子渴望父爱;而艾米丽却是中立的态度,就算没有父爱也可以快乐。

2.身边的人。松子和艾米丽都会做些匪夷所思、奇怪的事,可是她们身边的人对她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松子身边的人多是性格暴躁极端的人;艾米丽旁边的人则会对她有鼓励和帮助。

3.个人性格使然。松子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得到爱,尽管得到的有些是畸形的;艾米丽做了那么多事情都是为了爱别人,从默默帮助中获得快乐。从对比中不难看出松子的人生更令人讨厌,其实生活中像松子这样努力活著、努力快乐的人更多一些。所以,忠告大家也是对自己的告诫:努力+用心。

两部都是超级喜欢的电影。

女主也都很爱

为什么是两种结局

我觉得吧,松子的爱更加炙热,她的每一次爱恋都是用尽了全力,她在家里太缺爱了,就希望在恋爱里填补这种空白,可能是越想得到反而造化弄人吧。第一个男人是作家,他爱松子,但选择自杀,第二个男人不爱松子,第三个也是个自私的人,第四个不够爱她。那个学生爱得太变态了,反正很可惜。如此渴望安定和爱情的松子因为执著于寻找爱却没有得到爱。而艾米丽她面对爱情会胆怯会退缩会犹豫,她宁愿等待真正的爱而不是盲目寻找。总而言之,松子遇人不淑。

巴拉巴拉。


其实这两部电影,都有通过主角来表达外部环境。

在天使爱美丽这部,里面描述了很多很怪异的人,但是通过主角的接触,却发现他们一个个并没有那么怪异,反而都有可爱之处。

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它描绘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单纯主角,在一个真实社会的一生,如果我们反而来指责主角不切实际的爱情观,不如多想想其他人是否「正常」。当我们觉得这个真实社会很「正常」的时候,还有把他变的美丽的想法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