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男孩。已經被診斷為多動症,主要是壓力承受能力和自我認識能力嚴重異常。總是說自己不好,犯錯的時候會用力打自己的頭。

在幼兒園不開心,因為是新同學,融入不了以前的集體。因為抓過小朋友的臉,經常被小朋友說我不和你玩,小孩內心很痛苦。其實他還是很喜歡和小朋友玩的。不知道還應該繼續送幼兒園嗎? 因為經常不開心就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來獲取老師的關注,然後會被批評。。。幾乎每天如此,惡性循環。不送的話,不可能一直在家裡啊,馬上要讀小學了,他總是要融入社會的啊。。。。苦惱


1、多動症也叫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中國稱為多動症),是一種與遺傳和環境都有關係的癥狀。但是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仍然無法斷定導致ADHD的原因。

2、多動症的患病率國外報道在 5%~10% 之間,國內調查在 10% 以上,近年來,啟涵心理在實際諮詢過程中,感覺比例要高於10%,可能與剖腹產增加有關,只不過特別嚴重的不多。男孩多於女孩,早產兒及剖宮產兒患多動症的幾率較高。

3、根據託馬斯和查斯的擬合度模型理論,啟涵心理(FDSP)建議,如果父母能結合孩子的個體特徵,以敏感的方式對待兒童,那麼兒童多動癥狀會逐漸減輕。通過對一些多動症個案的研究和輔導,確實發現個性化地教育與輔導對孩子在行為多動以及注意力缺陷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些研究也表明,大約四分之一青少年患者在其成年早期會痊癒。至於那些仍遺留癥狀的患者,可能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後果,如藥物濫用及成癮、輟學,甚至產生反社會行為。

4、多動症的原因比較複雜,目前並無嚴格的心理學或者醫院邏輯。佛羅裏達國際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Erica Musser和她的同事對家有7到11歲兒童的515個兒童患有多動症的家庭進行了3年的跟蹤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那些ADHD患兒癥狀的變化與他們父母的挑剔程度和情緒幹預程度存在顯著關聯。因為,父母對孩子在情緒上的過度幹預可能更影響孩子包括焦慮在內的內在癥狀,加重孩子多動癥狀的嚴重程度;因此,研究人員建議父母們可以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情緒,以減少對患兒的ADHD癥狀的苛刻,從而讓孩子生活在氛圍相對平和的家庭環境中。

5、多種症如果是確實存在,必須要相應的改善、矯正,或者治療。多動症對孩子注意力持續和發展不利影響很大,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

6、雖然大部分兒童多動症一般可以自愈,但考慮到學習因素,可以選擇合理的治療治療方法,一般有藥物治療和中醫治療等方法,並改善家庭教育和護理環境。具體可以去諮詢相關醫院。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兒童教育漫話:child_cn】,更多科學兒童教育知識與您分享。獨創FDSP兒童研究體系,專業FDSP兒童心理測評系統,幫助父母全面瞭解自己的孩子,精準掌握孩子的學能動態,確保孩子學習天賦、學習能力、學習素養健康發展。合作發展,歡迎諮詢瞭解。啟涵FDSP心理工作室團隊期待與您的合作。


說到多動症,很多父母都不陌生,因為它在孩子中已經越來越普遍,就像流行感冒一樣常見。當發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保持對學習的專註,容易衝動,行為活躍,爬上爬下,十分的不安分,很多父母都能大概猜到孩子是得了多動症,於是他們帶孩子去醫生那裡,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當孩子被診斷為多動症的時候,他們又會催促醫生儘快開出藥方來消除這些癥狀,讓孩子恢復正常。

就診流程十分的正常,就像看普通感冒一樣。很多父母認為既然癥狀出現了,而且影響了正常生活,那就用藥物把這些癥狀消失,讓孩子恢復正常,他們作為家長的責任就完成了。當治療疾病的迫切願望壓過了理性思考,很多父母已經沒有時間去想想多動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

看著孩子令人惱火的行為,深感無能為力的他們十分挫敗,一遍遍的想,你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而不是你為什麼會這樣,又或者你的行為在表達什麼。

克勞迪婭.M.戈爾德博士對這些有多動症的兒童有著更多的瞭解,她是心理雜誌的專欄作家,同時也是美國醫學委員會認證的兒科醫生,有著25年兒童行為治療經驗,她根據自己行醫多年治療多動症等問題兒童的經驗寫成了《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這本書。

她告訴我們,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不是病,是對複雜生活環境的反應,他們也不是故意挑釁或惹麻煩,他們只是不擅長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他們深陷在痛苦中,急切的渴望被傾聽,被瞭解,並獲得父母們的支持與幫助。而父母給孩子們貼上多動症兒童的標籤,把他們當病人看待的行為則關閉了與之交流的大門,更是加劇了他們的病情。

也就是說,父母們雖然竭盡全力想要治癒孩子,卻用錯了方法。他們沒有接受到孩子們發出的求救信號,不能認真的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再怎麼努力都是治標不治本,他們其實不懂孩子的內心。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這本書都說了什麼。

一、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對交流的渴望

在書裏,很多帶孩子來看病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很小,大的十幾歲,小的才幾個月大。年紀雖小,卻已經被精神科醫生診斷為抑鬱症或者多動症又或者焦慮症等等,有的甚至不到四歲就已經在服用藥物了。

這些孩子特別鬧騰,讓人煩惱,他們或者哭鬧不停,或者行為叛逆,衝動,不講理,怎麼約束都不見效果,還有的失眠或者焦慮,情況都不樂觀。這些憂心忡忡的父母對克勞迪婭說的最多的就是「他到底有沒有得多動症」。他們急切的想要知道答案,並且做好準備給孩子服用精神類的藥物。

而克勞迪婭從來不認為孩子們在行為上表現異常是因為他們真的病了,所以她不像大多數的兒科醫生那樣,草率的就給出了診斷並且開出藥物。她心平氣和的和父母們聊天,讓他們放鬆下來,鼓勵他們說說他們家庭的事情或者養育孩子的過程,並且只是認真的傾聽,不給與任何評判,這時候她通常都能得到很多關鍵信息,從而確定孩子們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有個叫雅各布的小男孩,他的父母認為他得了躁鬱症,因為他特別鬧騰,注意力不能集中太長時間,脾氣暴躁,行為很有攻擊性,甚至打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和他父母聊天的過程中,克勞迪婭邀請他的父母和他一起玩遊戲,聽他喜歡的音樂,通過細緻的觀察,她發現他的情緒不是不能平穩下來,只是他的情緒容易隨著注意力的減退而變壞,行為才變得有攻擊性。

她讓雅各布的父母認識到,雅各布不是得了躁鬱症,他只是注意力不夠集中,他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只要用不同的辦法吸引他的注意力,他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攻擊性的行為也就會減少。

在克勞迪婭的幫助下,他的父母不再覺得無助,他們知道了孩子的問題所在,也知道了如何應對。

雅各布的脾氣暴躁和攻擊行為是在傳達交流的信號,他在說「我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我需要你們的幫助」。只要他的父母認真傾聽,就能理解他的信號,能夠及時給予幫助,他所有看起來像躁鬱狂的行為就會漸漸消失。

很多孩子在行為上表現出各種問題,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得了多動症這種病,而是他們在面對生活的時候遇到困難,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應對。所以克勞迪婭給父母們的建議就是,不要急著給孩子們貼上各種病症的標籤,也不要總是想著儘快解決問題,而要適當的放鬆,認真的傾聽孩子們發出的信號,進入到他們的世界,從而發現問題並及時給予幫助,幫他們渡過難關。

二、孩子行為上的問題與父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有個叫奧利弗的三歲小男孩,他的媽媽帶他來克勞迪婭這裡就診,想知道他是不是得了多動症。因為他的行為特別叛逆,越是不讓他做的事情,他就越是乾的起勁,總是和媽媽故意對抗,為此他的媽媽每天都要把他送進房間反思好幾次,而且有時還會憤怒的對他揮手踢腳,他的媽媽已經被他的叛逆行為逼到了快要崩潰的地步。

他的媽媽十分困惑,為什麼他就不能乖乖聽話。當克勞迪婭和他的爸爸媽媽聊天的時候,發現了他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他的媽媽患有抑鬱症,並且一直服藥,奧利弗的出生讓她缺乏規律的睡眠,她的抑鬱症變得嚴重了。

當奧利弗的行為刺激到她的情緒的時候,她就會控制不住的憤怒起來,沖奧利弗大喊大叫,並且把他關到房間思過。由於媽媽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沒能給奧利弗做良好的示範,這導致奧利弗受到了強烈的刺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且他還要接受懲罰,因此脾氣更加暴躁,行為也更具叛逆性和攻擊性,而這樣的行為又刺激他的媽媽更加憤怒,於是母子兩個陷入了惡性循環。

可以說,他的叛逆不是他本性就如此,也不是因為他得了躁鬱症等等,而是他媽媽影響的結果。

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母親本身就有情緒控制的問題,或者父母之間交流不暢通,經常吵架,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們的負面情緒就不能得到積極的引導,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叛逆或者多動,焦慮或者失眠或者飲食問題等等,可以說,他們是用行動來表達他們內心的困惑與難過,而這些行為卻會被父母和老師認為是有病了,這根本就是沒有抓住主要矛盾。

當父母們認為孩子表現不正常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認為孩子出了問題,而是要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哪裡沒有做好,不能給孩子們安全感,讓他們感到被關愛。父母們最該學會的技能就是通過傾聽來抵達孩子們的內心,和他們建立情感上的連接,認識到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對症下藥,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三、傾聽要從嬰兒時期開始

有個叫本傑明的孩子,才八週大,就得了頑固性腸絞痛,經常日夜啼哭,他的媽媽怎麼哄都不能讓他安靜下來。很多醫生都無能為力,認為他應該住院治療。他的媽媽帶著他來到克勞迪婭這裡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克勞迪婭跟本傑明互動,用安靜的方式和他交流,她發現本傑明不是不喜歡交流,只是不喜歡過於強烈的刺激,所以才一直哭個不停。在和他的媽媽交談你的過程中,克勞迪婭知道本傑明的哥哥是個很活躍的小男孩,在家裡很鬧騰,經常製造出各種噪音,他們的家庭環境比較吵鬧,這些刺激對於本傑明太過強烈,所以他才會一直哭個不停。

知道了本傑明經常啼哭的原因,他的媽媽開始有意識的調整家庭環境,過了幾個月,本傑明的癥狀明顯減輕,啼哭的次數和強度都減少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就知道,本傑明哭鬧不止,不是說他真的有頑固性的腸絞痛,而是他喜歡安靜的氛圍,忍受不了強烈的環境刺激。他的哭鬧是在向他的母親傳遞信號,好像在說「我受不了總是吵吵鬧鬧的環境,請減少噪音」。只要他的媽媽理解了他的感受,並將環境進行調整,他的病症也就會慢慢減輕了。

八週大的孩子,他不會說話,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他用行為代替語言和我們交流。他的啼哭是在發出交流的信號,讓我們關注他,但我們卻認為他生病了,需要用藥物來治療。先不說藥物對孩子的副作用之大,只說我們的行為就相當於用藥物來堵住孩子的嘴,讓他沉默。

由於我們的無知,不能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無法滿足他的真正需要,讓他一直處於強烈的痛苦之中,他怎麼能變得正常呢。

很多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嬰兒時期的行為障礙,比如經常啼哭、睡眠不足、飲食困難等等不能得到解決,會造成兒童期的行為問題。難帶的嬰兒會由於不能被滿足需要,而變得更加難帶,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會更多,漸漸變成不好管束的兒童。

而如果我們能從嬰兒時期就能認真的傾聽他們,瞭解他們的內心感受,滿足他們的需要,就能安撫他們的負面情緒,減輕他們的不良行為,讓他們免於多動症、焦慮症等的困擾,從而回歸正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了嬰兒的社交能力,也不能低估了傾聽嬰兒的重要性。

身為父母,我們愛孩子的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正因為我們對孩子安危的深刻擔憂,才讓我們很容易迷失,向能夠快速消除病症的藥物妥協。再加上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們焦急的尋找解決之道,不能保持鎮靜,冷靜的想一想,自己的孩子到底在經歷什麼。如果我們能夠放慢腳步,不那麼急切,就可以通過傾聽孩子來讓孩子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這本書也提到,傾聽也需要為人父母的我們做好準備。在我們自身還有很多情緒問題需要解決,或者我們自身孤立無援缺乏支持的時候,我們很難專註的傾聽孩子。所以,我們不能硬扛,要主動的向我們的親人、朋友或者醫生尋求幫助,讓我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建立深刻的情感連接,真正懂得他們的內心,這樣才能感受到養育孩子的幸福與滿足。


孩子好動可分為兩方面來觀察,前期觀察孩子好動是否過多,因為孩子本來就是天性所致,喜歡亂動乃是天生的。作為家長切不可以為了自己的短暫安靜打磨了孩子的活潑好動,否則會導致孩子今後的內向性格。其次,觀察孩子的活動是否具有強烈性,重複性和過多的抖動等,如發現類似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去正規醫院進行診治,看是否是多動症一類病情,以防耽擱病情以致惡化。


前段時間老師讓我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說懷疑他多動症,我其實是懵逼的。

我電話裏一連追問了她很長時間,她也和我說了不少,總結下來主要有三:

1.上課不專心聽講

2.經常和同學打架,和老師頂撞

3.情緒不穩,會突然暴發,大哭,扔書扔東西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懷疑過他是有病的,在家只是

1.坐不住,動來動去,上躥下跳

2.三心二意的,比方說正常我和他講話,他習慣性地要去拿一個玩具或者手邊的東西,不會認真聽我說話。我和他說過很多次,這樣很沒有禮貌,但是都沒有效果

3.作業拖拉,現在小學二年級,晚上11點半作業結束是正常

雖說這樣,但我一直以為他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正常表現,我家最多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哪知道老師就這麼給我來了迎頭一擊,那個晚上一整晚沒睡著,各種焦心,又抱著僥倖心理,想等著去完醫院再說,也許就不是呢……

然後這個週六,就是今天,帶他去了我們省裏著名的兒科醫院,做了檢查,做了測試題,基本確診。醫生的意思是用藥結合行為幹預,給我們開了鹽酸哌甲酯控釋片。

當場沒有給醫生答覆。

現在網路很發達,回去搜一搜資料就能搜出很多。猶豫的原因說白了,就是葯的副作用,怕影響孩子發育。

我爸爸媽媽,公公婆婆他們都是不同意用藥的,他們覺得老師和醫生誇張了,覺得現在醫院就想著掏我們的錢,覺得孩子就是習慣沒養好,好好糾正就行,覺得……總之,不同意。

我老公開始也不同意,他覺得就算是多動症,我家這個情況看著也不嚴重,完全可以矯正看看,不需要靠藥物,是葯三分毒。

我呢,也猶豫不決。如果去兒科,看感冒,要是醫生善長支氣管炎,就會往支氣管炎上靠,但這個醫生讓看的多動症文章,癥狀又挺符合的。我看很多文章上說,多動症這個病一定要早期重視早期治療,我也是怕遲了影響效果,畢竟孩子已經小學了,要是幼兒園我還能堅持下,小學學業耽誤一天我都著急。

後來和老公談了很長時間,藥物也是有利有弊的,但對於我家孩子,一個已經上學,一個成績決定很多的孩子,我們最後還是決定嘗試一下藥物治療,希望這個藥物帶給我們的「利」不要讓我們後悔。


可以來參加慧心源情商課程,幫助孩子改善同伴關係,更好的適應小學階段的生活。

沉默寡言的父母不會和孩子交流怎麼辦。


多動症會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差、沒朋友,形成自卑孤獨的性格。長大後,也不擅長與人相處,容易造成父母反目、夫妻離異、同事不睦。

更嚴重的是,多動症患者比常人更容易得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很容易發展成酗酒、吸毒、犯罪,甚至是自殺。

所以,確診了多動症,最好是積極接受正規的治療。

多動症的治療,要雙管齊下呦。

一手醫學治療,一手孩子教育輔導,兩手聯合,效果才更好。

1.

醫學治療是以藥物治療為主。

西醫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改善注意缺陷,減輕活動過多的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成績,改善患兒與同學和家長的不良關係。

「喫了葯,孩子就蔫蔫的,喫不下,睡不著,是不是喫藥喫傻了呀?」

對於多動症的用藥,深讀君科普三點:

第一,治療多動症的藥物確實會出現食慾減退、失眠等副作用,但還是相對安全的。

第二,遵醫囑服藥,80%左右的孩子癥狀會改善,不會變傻啦。

第三,喫藥期間千萬別擅自停葯、換藥,否則後果很嚴重。

2.

除了藥物治療,咱們再說說教育輔導方面。

可以用獎罰制度,讓小朋友儘快找到世界的規則。

比如說,做作業時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和小夥伴相處融洽了,及時表揚;

如果擾亂課堂秩序、欺負同學、亂髮脾氣,就要批評。

獎勵和懲罰最好可量化、好兌現、看得見。目的只有一個,建立規則感。

另外,還可以讓孩子多做一些跳牀、滾筒、平衡木、跳繩等運動,來刺激孩子的感官,促進大腦和體能的發育,改善癥狀。

關於多動症的治療,深讀君強調兩點:

第一,多動症是可以治療的,一定要選擇正規醫院就診。

第二,菲爾普斯曾經也是多動症患者,但並不妨礙他成為2008年奧運會最搶眼的運動員,親愛的媽媽們,不必過於擔憂。

內容參考來源:

四招教你辨別多動症or熊孩子,所有媽媽都必須掌握的育兒知識?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