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讀,那該帶著什麼問題去讀呢?該怎樣思考呢?思考哪些方面呢?需不需要去了解一些其他的東西?怎樣去學習技巧,方法?


讀書筆記關乎你的讀書效益

為什麼這麼說,當你在讀一本比較經典,比較有厚度的書籍的時候,請問問自己,當你讀到中間的時候,你是否還能記得住你在第一頁看到了什麼故事,什麼劇情,那個人物,那就重要的話,那一句對後面有鋪墊的話。

所以,當你拿起一本經典較厚的書的時候,請你最好大方一點,買個好的筆記本,買支好筆,好好的去記錄你所獨到的最你有用的地方。謝謝。

讀書是對自己負責, 明白最終效益人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讀書挺簡單,按照自己最初的想法讀下去,不要想著一口氣讀完,好的語句還需要反覆揣摩,反覆推敲,等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下一步,請在你心愛的筆記本上記下你所想的最能讓你理解和打動你的話 這句話以後有用。

所以,筆記是最好的效益。


要看是什麼書或文章,比如專業技術與小說、休閑顯然不同。有的需要更強的邏輯性,有的更需要更強的發散。人物傳記、歷史事件要了解歷史背景..... 不勝列舉

先多讀,然後就不會有這樣泛泛的問題了。

來自思事筆記


絕大多數人捧起一本新書,都會下意識地翻開第一頁,然後一頁接一頁地往下閱讀。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這種做法其實是不科學的。閱讀一本新書就好比從頭開始完成一幅拼圖。當你準備開始拼一幅有幾千塊小碎片的大拼圖時,肯定不會隨便撿起一塊就動手拼,而要先看清楚最終的完成圖究竟是春天開滿野花的草原,還是一艘航行在湛藍大海中的帆船。如果你是一個做事謹慎的人,可能還會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檢查一下拼圖的總塊數是否足夠,以確保自己在拆開包裝時沒有粗心大意弄丟一兩塊。接下來就要從大堆的拼圖碎片里找出 4 個角,估計好大概的位置,再拼出完整的 4 條邊,給整幅拼圖搭起一個框架。完成了這些準備工作,浩大的工程就正式開始了。從較為簡單的部分著手,先拼好一個主題圖案,或是相鄰的顏色相近的部分。整個畫面中較為難拼的部分可以暫且放著,等到其餘部分都完成以後再拼這部分就很容易了。現在,我要問問大家:一個七八歲的孩子都懂得拼拼圖的時候要按照這種步驟來,不能一塊一塊亂試,可在閱讀時,我們怎麼就把系統處理問題的重要性忘得一乾二淨了呢?其實,從頭開始閱讀一本書,還不算太嚴重的閱讀問題。最容易被人忽視但卻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當屬開始正式閱讀前的準備工作。


圖片

圖片

圖 1–1 閱讀好比玩拼圖

梳理邏輯脈絡,明確宏觀定位


在開始玩拼圖遊戲之前先要看清包裝上的完整圖像,這相當於在閱讀的時候粗略了解一下整本書的大致內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製作視覺卡片,至於具體的做法和技巧,還請大家耐心等待一下,我在下文中自然會做出詳細的講解。現在,我們來看看視覺卡片的優點所在。以本書為例,在這上百頁的篇幅里,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圖 0–1 的那幅學習流程示意圖。手裡拿著這樣一幅一目了然的總覽圖,相當於擁有了一張標示整本書脈絡的地圖。不管遇到多麼瑣碎的細節,你都不會迷失方向,或者忘記自己在宏觀版圖上所處的位置。


此外,除了給整本書的內容梳理出清晰的邏輯脈絡,我們還可以在必要時找出這本書在整個專業領域中的定位。尤其當大家為了準備考試閱讀大量專業資料和著作時,這種宏觀上的清晰思路更必不可少。試想一下,一個心智正常的人肯定不敢赤手空拳貿然闖進熱帶雨林,沒有指南針和地圖,也弄不清自己的所在位置就出發,簡直等於白白送死。可是,當我們拿起一本新書準備閱讀的時候,卻很少有人意識到給整本書定位的重要性。因此,當我們的理解和記憶出現問題時,也從來不會有人把原因歸結到準備工作上來。


宏觀定位之所以必不可少,歸根結底是因為人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部位——緣腦。一旦這個大腦分區感知到周圍環境中存在過多不確定或不穩定因素,認定大腦無法根據現有信息清晰把握事件的全貌時,我們就會感到恐懼,甚至驚慌失措。因此,我們在接受新信息時才傾向於尋找整體的邏輯關係,首先釐清頭緒,再做出反應。一旦大腦無法梳理出所需的脈絡,給出宏觀上的指導,我們就會感覺手頭的事情亂成一團,認為自己無法完成這個任務。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一步了解一下緣腦的工作原理。


知識普及


緣腦的工作原理


一般人都知道人腦分為左腦和右腦,但我們其實也可以根據大腦的不同部分在進化過程中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劃分,並分析不同部分的特點。


大腦中最原始的部分叫作腦幹,負責指揮人體的四肢和其他器官履行最基本的功能。許多低級脊椎類動物(烏龜與蜥蜴等)、爬蟲類及魚類也有腦幹,所以這個分區又被稱為「爬蟲類腦」。腦幹完全沒有學習功能,它主要輔助人類做出本能的反應。我們一旦察覺到有異物向自己飛來,就會本能地抬起雙手保護頭部,這就是腦幹發出命令的結果。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超級快速閱讀

格呂寧

中信出版社

¥23.40 會員免費


讀就好了,想那麼多幹什麼?


讀自己喜歡的。

就像談戀愛,即使每個人都喜歡高富帥,可是你和矮窮丑在一起更幸福,果斷選擇後者吧。

很多人之所以養不成讀書興趣,就是因為人云亦云,沒讀看對眼的書。就好像和一個不喜歡的人談戀愛會很煎熬。

只要多讀書品味就會上升,可是如果一開始就煎熬,堅持不下去的。


謝邀!

帶著問題去讀書,那不叫讀書,那叫查閱資料。我讀書沒有什麼方法,只有興趣和愛好。

或許不一定,既然是帶著問題去讀,那就是去在文章里找答案;又或許是讀了某一本書或某一篇文章,覺得讀出了問題,從而有自己的思考,思考哪些方面,可能還順帶的也了解了哉你去查驗去驗證這些問題之中碰到的另外的知識。

我覺得去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沒有那麼多提前預定好的種種可能,而是你讀過了之後,才有不止一種可能吧。


感覺你是個學生,我用了差不多2年的時間練習閱讀。

首先,書和文章一樣,都是為了解決某一問題的,基本按照「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完成。其次,書和文章的閱讀方法又有所不同,對於書,在閱讀之前要搞清楚作者提出和回答的是什麼問題,需要先看前言,序言,目錄和後記,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按照作者提出的問題,來看他如何行文,也就是如何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第三步,對你感興趣的部分進行認真閱讀、思考,看作者的回答有沒有創新(同類書看多了,你會發現大同小異,創新非常難)

學術文章因篇幅限制,通常直接提出問題,然後按照一個明確的思路分步解答問題

最後,系統的讀一些閱讀方法類的書,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洋蔥閱讀法》等,相信你還會有更多收穫。


能看的進去,吸引你就可以了,不要想那麼多,喪失了讀書的樂趣,哈哈(?ω?)hiahiahia


首先吧,心情是必須要好的,其次,必須虔誠,最後的話你可以先大概過一遍再回去品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