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不通過聽覺教學,文字語言與手語,哪一項學習難度更大,收益又是如何?

個人認為,學習文字語言收益更大,那手語是否還有繼續推廣的必要?

更1:假如一切正常的20歲小明,第二天突然「不聽不聽王八念經」,打算拒絕一切聽覺信息,那麼你會推薦他學習手語嗎?


發現題主更新了一個問題,那麼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我不會推薦他去學手語。不管是手語還是口語都是為了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口語比手語佔優勢的是使用口語的人比使用手語的人多幾千倍。大環境是以口語為主的,用手語和聽人溝通是一種自找無趣的行為。就算是聾人群體也採用折中的手段——筆語溝通。找工作的時候也會潛意識選擇溝通較少的工作。

像你所說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某一天突然拒絕一切聲音信息,然而這並不代表就需要學習手語。因為在他二十歲之前的生活里是以口語為主導地位,並且他能用口語清晰的表達自己。如果他去學習手語,我覺得對他的幫助不會很大。可能就是聾人打手語給他看,他看懂以後用手語交流。但是他在聽人世界裡會很快就碰壁,因為很少有聽人會手語,大家會很奇怪能聽會說為什麼要用手語。

聾人用手語是因為要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用手語和聾人溝通是因為要把信息準確傳遞給他。


手語作為聾人社區主要語言,對於聾人社區和聾教育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手語拉進了聾人與聾人之間的聯繫,就像在國外說漢語的人對於說同樣語言的人很親近一樣。

任何語言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因為使用的環境不同。文字語言雖然可以提高聾人和普通人溝通的效率,但是對於文盲一樣的聾人來說並不適用,也對於聾人社區發展沒有效果,信息社會講究高效率溝通,文字溝通效率太慢。在目前手語仍然、並且一直都會是聾人社區主流語言。

個人不偏向任何一種語言,因為個人目前掌握手語、漢語、英語(略差)、書面語(即文字溝通)。

雖然看起來可能文字比手語更容易讓聾人和健聽人溝通。但是聾人有了手語便有了自身的文化。聾人的文化活動包括體育、藝術等等都是有手語存在的身影,都受到手語的影響。手語是因為有了聾教育才發展了起來。聾人因為聽不到聲音所以視力相對來說比較好,一群聾人聚在一起學習需要溝通,但是不會說話要怎麼溝通呢?於是就有了手語。

目前社會(包括聾人群體中的一些族群)都覺得口語或者書面語(寫字)更適合聾人,但是我相信在未來這種狀況會改變的~採用手語的聾教育才能真正讓聾人有了知識和技能。

謝謝邀請

首先,題主對於手語者或許存在誤解,手語和口語在本質上都只屬於交流手段的其中一種,不論手語者還是口語者,都可以通過教育獲得學習文字語言的機會。

文字對於人類來講,可以獲得更深入的交流以及作為學習更寬泛知識的橋樑。

對於聽障人士來講,如果自小的語言環境就是口語或手語,他就會傾向於獲得相應的能力。當然,口語對於聽力補償的狀態要求會更高,目前多數聽力障礙都可以通過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干預來達到補償近正常的狀態。所以,生活中會有很多聽障人士和大家一起學習、工作,並沒有問題。

對於使用手語者來講,也有專門的特殊教育學校體系來為他們提供教育,從小學至大學都有。有不少手語者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自己所在領域的優秀從業者。


個人覺得文字語言更重要。

因為從整個人群來說,非手語使用者更多。

當然,手語作為聽障人士獨特的溝通方式,還是需要保留的。


每個聽障人士的情況是不同的,學習哪種語言是要根據情況不同來確定的。聾教育的手口之爭持續了太多年了。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沒有任何一種萬能的教育模式。

不管是手語還是聽力補償設備後的口語,我們的目的都是給予孩子一種語言,開發思維。

目前,國內的口語康複發展的很迅猛。但也有很多聾孩子康復了很久效果不好,轉而去了聾校,由此當誤了語言發展期。

對於口語族的聽障者來說,學習漢語的時候也就學習了文字。

對於手語族的聾人來說,不管是語言學還是語言習得等方面的研究,都是要先掌握中國手語,通過手語促進第二語言,漢語文字的學習。這個就是雙語教育的模式。


手語是一種語言,如英文一樣。

手語與語言的差別主要在於語音這個問題上以及聾啞人是否以手勢進行思維。

語言學家根據語言的語音屬性認為手語是一個符號,而非語言;

而聾教育專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聾啞人本身根據手語的語言屬性認為手語同樣是語言,它是語言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

然而,手語不能和書面語絕對地對應起來,聾啞人書面語言要受到手語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確的書面語言,雖然手語不能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語言,但手語所具有的語言的屬性說明,手語應該作為語言的類型之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