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個抑鬱症的診斷是她對照網上的測量表和癥狀覺得自己是抑鬱症還是在醫院醫生給診斷的呢。

因為我就見過很多人做了網上測評表、對照癥狀或者聽兩首網抑雲音樂看兩個抖音抑鬱視頻就覺得自己是抑鬱症了,然後發條朋友圈好像很喪很高級的樣子。(因為他現實是什麼樣子大家一清二楚!所以我才這樣說)

其次,如果是醫生診斷的話,在中度重度抑鬱情況下,醫生應該是建議先用藥物治療的; 抑鬱狀態或輕微抑鬱可以進行心理治療等等。畢竟是葯三分毒嘛,只能說藥物傷害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但還是必須承認它是有副作用的。

再說家長不同意對抑鬱症進行藥物治療。

為什麼?

因為家長本身對抑鬱症的不瞭解導致對抑鬱症的恐懼害怕:

可能有些是因為覺得藥物副作用太大傷害太大,比如傳言說女孩子喫了幾年生不了孩子等。

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對抑鬱的不接受,這可能更是種羞恥和逃避,覺得我只要不服用藥物不接受這個治療,我家孩子就不得這個疾病了。比如我爸媽也一直鼓勵我靠意志斷葯一樣,哎,無知啊。

最後,問「怎麼辦」,「誰」在問怎麼辦。

評論里老師出現啦,我就改了下。

真的很對學生負責啦,照顧學生的情緒狀態。也能感覺到老師的為難。

但你只是有關愛學生的責任,可能一般家長都很尊重老師的意見,但這種事情一般不建議指著讓家長認識學生有抑鬱症需要服藥的事情,你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也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能考量到家長的感受。

看到一些很好的回答,於是我就想補充下。

抑鬱這個被確診有以下幾種情況:

1、抑鬱狀態,有條件的可以住院觀察,因為我住院的時候就看到很多抑鬱狀態的入院觀察。條件不允許的話,也可以自我調節。

2、輕度抑鬱。最好要介入心理治療,不一定需要服用藥物。

3、中度及重度抑鬱的,則需要藥物治療,並且輔之以心理治療。

然而,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代價都挺大的。

所以現在網路上有人玩梗,你抑鬱得起嗎?你還敢抑鬱嗎?

學校的心理中心一般都談不上治療,而醫院的價格擺在那兒,心理機構就更不用說了,我這些年為找好的心理醫生真的對心理市場累了。所以還是選擇克服時間和地理的限制和困難向我信任的一位醫生尋求治療。

而且,抑鬱可能會複發的,所以治療不是一時的,而是一世的。

不是我說抑鬱症就不能被治癒,而是它即使被治療好了,日後複發的可能性也不小。可以說是個後遺症吧,抑鬱症複發的患者我在病房見的也很多。

而現在很多人對抑鬱症的看法基本等同於你得自殺。你還沒自殺說明你就好熬的過去,所以家長他不肯讓孩子服藥也是考慮了很多的,但上面說的無知肯定參與其中。


一個是對於抑鬱症的不瞭解,一個是對於藥物副作用的擔心。

大多數人其實都是對疾病和醫生有抗拒的,覺得醫院醫生坑錢,不想承認自己身體有問題,就算身體不適也能忍則忍。

所以很多病人到了醫院,一檢查,病已經很嚴重了。

「不檢查沒事,一檢查一身病。」這種思想的人也不在少數。

問題不大不好治,治了還得複發,因為他們其實都知道自己為什麼病,是生活上的原因,他們覺得自己改變不了生活,索性不治。

「要是得了要花很多錢的大病,就不治了。」

但是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最終病入膏肓,還是會傾家蕩產都想要治好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身體不好,習慣不好,但改不了。

他們也知道病因,只不過自動忽略了。

可能就是這種對於疾病和醫院的恐懼和抗拒,讓他們對於抑鬱這種要不了人命的病視若無睹。

要是有錢,沒人會拖著不去醫院。


往好了想,副作用問題或者家庭貧寒。往壞了想,家庭不幸或者不能理解


家長的顧慮可以理解,不過可以去心理醫生那裡求助,打消顧慮。兩害相權取其輕,比起一些副作用,抑鬱症帶來的傷害更嚴重


這不說的就是我嗎???


癥狀比較輕,可以不喫藥,提高自己能量狀態。但若癥狀較嚴重的,可以喫點葯緩解緩解。


必須喫藥,看看我之前的回答,不能複製,希望能幫到你


這個學生表現已經很明顯了:睡不好,喫不好,持續了好幾年,不與人交流,莫名其妙自己在笑,又莫名其妙憤怒表情很痛苦。目光獃滯,想法消極。我把這些都跟家長說了,學生自己提出要看心理醫生,我催了好久,家長終於帶去看了,微笑型抑鬱症和焦慮型抑鬱症,開了一個月葯回來,還沒喫完家長就說心理醫生沒什麼用喫藥沒什麼用,說葯只是控制不是根治,叫她靠自己。

然後學生就說後悔跟父母講,得不到理解。

學生家庭不怎麼好,農村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