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討伐暴秦,是不是「獨夫民賊天下共誅之,共討之」?

天下推翻新莽,是不是「獨夫民賊天下共誅之,共討之」?

天下推翻隋煬,是不是「獨夫民賊天下共誅之,共討之」?

誰說沒有實現?中國古代王朝更替如此頻繁,不就是因為:「獨夫民賊天下共誅之,共討之」?


謝題主邀。

從實證歷史的角度,我的水平有限,讀的史書不多,只能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要理解。我是反對以絕對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看待歷史的,彷彿歷史只有權謀、只有利益的考量而大義名分等等都是虛言。最最差的情況,這些東西也是利益考量的一部分,至少在這個層面上,大義、名分等等是存在的,是政治家不得不考慮的一方面。徹底的馬基雅維利史觀下,歷史就應該完全是以力取勝,弱者沒有戰勝強者的機會,但事實顯然不是如此。就如另外一位知友回答的那樣,歷史上的很多次改朝換代,都是以孟子「誅一夫」理論為基礎的。儒家總體而言是傾向維護現有秩序的學說,造反有理的因素隱藏在周易革卦等等隱蔽的地方,孟子公然說出「誅一夫」非「弒君」,已經是最大限度的「離經叛道」了,後人註解都要加上條件說必須「下有湯武之仁」、「上有桀紂之暴」才能算免於篡弒之名,但是這個口子好歹是開了。不過這個話題在討論的時候還是很敏感的,漢景帝就說嘛,這是馬肝,有毒。所以我的看法是,「誅一夫」是有實踐的,但是言說起來忌諱重重。

從思想史的角度,孔子以後的後學有很多,但是限於歷史資料,大部分都湮沒無聞了。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子思)孟子學派和荀子學派。相較而言,孟子比較強調仁政的理想,荀子比較強調禮制的建構。漢代到唐代我知之不多,大致情況是孟子地位不高,荀子相對更受重視。宋代以後孟子的地位直線上升,主要原因在於宋儒主要是通過發掘思孟這條路徑的資源,融合佛道,創建新的儒學思想世界。然而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內聖和外王的溝通問題。宋儒構建了一個完善美好的精神世界,但是這是約束士君子的,不是約束君上的。朱子說天下歸之則為君,天下叛之則為獨夫,可是現實中還是要依靠君王來行道。宋儒彌合內聖外王離心傾向的實踐就是得君行道,所謂「迭為賓主」、與君共治,但這個進程因靖康、慶元黨禁、崖山等而中斷乃至夭折。明儒陽明後學的一部分,改變了思路,實踐「覺民行道」,但是被明清易代終結。再往後到近代,傳統的學術範式就已經走到了盡頭。總之,「誅一夫」的理論在宋明儒那裡都是認可的(畢竟是聖人之言嘛),現實中儒者們也通過努力試圖彌合內聖外王,規範君上避免其「一夫」化,但是君臣對立、君權合法性來源、何時君才轉變成了「一夫」等等問題,到最後也沒有根本解決。

在現在看來,我要提醒題主,不要高估孟子這個思想的意義。它的革命性和振聾發聵,是無疑的,也對後世的政治實踐、思想界都產生了極大影響。但是如上所說,它的實踐,是有條件和事後往往會被遮蔽的;它在思想界,實際上未能形成完全豐滿自洽的理論體系。孟子更沒有提出什麼「嚴密的監管機制」,對於現代政治實踐,可以勉強說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對於實證層面基本沒什麼意義。現代中國哲學學術界的研究,基本還停留在哲學史、「整理國故」的地步,要談得上對今天世界的問題貢獻智慧,還任重道遠。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哪那麼容易實現?

這裡胡亂提幾個問題。

1、要誅獨夫民賊是要流血的,那麼流誰的血?你的還是我的?

人們謳歌英雄,讚美先烈,無非就是因為他們犧牲了自己,為人民謀得了利益。張麻子不是也說過嘛,百姓纔不管對錯,誰贏他們聽誰的。

2、獨夫民賊由誰來確定?

由普通百姓一人一票判斷?別逗了。由專家學者判斷?也夠嗆。

或者看看他做過什麼。王安石一心變法,結果把國家搞得一團糟。和大人假如沒被發現貪污受賄,就辦事能力來看著實了得。

3、推翻獨夫民賊是否值得?

亂世人命不如狗,用幾百萬條人命建立一個新的政權真的值得嗎?也許舊的政權多努力一下也可以變好呢?也許推翻這個獨夫,還會有下一個獨夫呢?也許推翻獨夫國家內耗之後會被鄰國侵略呢?

於是新舊兩派先要打個你死我活,但是他們都是為了讓國家變得更好而努力的人。

可惜嗎?

和平年代我們肆意調侃著戰爭,戰爭年代的人們卻在為著和平努力。

好了,說了這麼一大堆反駁題主,感覺有點擡槓的味道,題主估計也有點窩火。

還是說誅獨夫的問題。

之前我們誅獨夫,或者成功,或者失敗。都是靠一些英雄去做或對或錯的努力,來為誰贏幫誰的百姓拼出一個更好的生活。

那麼怎麼才能改變這一點呢?

我覺得只有孟子那句話「人皆可為堯舜」

只要人人都能成為君子,人人都能戰勝自己的劣根性,那麼之前的所有問題也都不會是問題。(小朋友請不要拿生產力跟我槓,智商正常的人都會兩手抓,並且兩手都會硬的,這裡不談倉廩實的問題了)

所以孔子纔要有教無類,所以官員考覈纔要求教化民眾,所以某位偉人說要發動羣眾,所以我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所以我們這麼多年來才會不停的教育人們要愛國,要奉獻,要有愛心……

你說這是引導也好,洗腦也罷,但終究是隻有所有人都相信了這些,人類才能戰勝人類的劣根性。

2500萬年前,一羣猴子克服了四腳著地的慾望,直立行走,所以誕生了人類。

未來的某一天,也許人類可以戰勝自己心靈中的劣根,也許那一天會是人類封神的日子。


首先要承認孟子說的是對的,你願意接受孟子的思想嗎?


孟子最大的毛病是認為「先王」時代什麼都好,忽視了「先王」時代生產力水平極度落後。所以他的主張是基於生產力水平極度倒退纔有可能實現的。全按他的想法來,我們就得回到樹上去當猴子。


首先「獨夫」;「民賊」怎認定就是問題。

如果每個人以自我的喜惡;親疏;立場,評論。

這恐怕是更大的災難。

是故!

儒道思想之本源(佛其實也是),就是去喜惡;得失之私,以求明白;正確。

這其實就是現今西方的「法治」精神。

是故!

唯有「法治」精神的確立,纔有長治久安的可能。

否則,只是從林法則,弱肉強食的重複。

這從歷朝以來,可知。

註:任何一個新立皇朝,總會自以為自己可以永享。

「始」皇如是想。

唐柳宗元之「封建論」亦如是。

其實都只是夏蟲之不知有冰。


2000年以前「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偉大的民本思想的孟子學說後繼無人,至今中國無人提出系統化的體系學說解釋,只有西方文化的不圓滿的解釋!

孟子在這裡實際上提出了偉大的「獨夫民賊天下共誅之,共討之」的社會管理結構與社會管理模式!!!即「x夫x賊天下共誅之,共討之」的層層社會管理結構,在國家管理結構中,社會每一層的管理主權在民,監督權和罷免權都在民!!!多麼偉大的社會管理思想,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比西方文化的主權在民思想不知早了多少又多少!在中國漫漫的歷史中卻無法發揮這種先進的中華文化的民本管理思想,可惜啊!

每個社會階層都會出現「民賊」!這種「民賊」需要文化定義。關鍵是孟子說只要是「民賊」,不論哪一層的「民賊」,當地當位之民就可以共誅之,共討之,當然要先立法。這是不是偉大而先進的民本思想?!


很簡單。獨夫民賊滋生於天下所給與的溫牀。只要這個溫牀不撤,獨夫民賊如同走馬燈,換來換去。


瞭解一下焚書坑儒,當時儒家經典散失大部分。

後代帝王又對經典進行修改,很多人根本看不到這句。

最後孟子這句話不利於大一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