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毒液,回來翻看視頻網站上的電影,國內好多生活片,歷史片,所謂的科幻最多加一個穿越。。為什麼國內沒有值得期待的科幻電影呢?


哇!!!!《流浪地球》火了!!!!!!!!暫且不說電影的問提,單就一點:《流浪星球》為以後的科幻電影立下了一個標杆,低於3個億都沒戲!想像力和劇情比《流浪地球》差的都沒戲!

不同意 @陸仁依 的觀點,對於定義問題,科幻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任何和「科學+幻想」相關的影片都可以算作科幻電影的範疇,同時科幻電影下面根據題材和敘事結構、人物結構的不同又可細分為不同的模型,如太空歌劇類、時空穿越類、末日類、反烏託邦、軟科幻、硬科幻等等。所以按照這個分類標準來說其實國產片中涉及「科幻」的電影不在少數(包括網大),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國產的科幻不行呢?

個人以為最深層次的原因是大陸的整個電影工業體系還不夠完善,中國電影真正學習好萊塢開始走市場化、類型化的道路其實不過十幾年的時間,還處在蹣跚學步、摸著好萊塢的屁股過河的階段,在「開心麻花」之前真正落地並經受住市場考驗的本土電影類型幾乎為零,整個電影工業體系還在不斷的整合中尋找出路,要知道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中,一種真正能適合市場需求的高品質類型電影電影需要上下游產業的精密合作纔可能被生產出在,這其中包括上游的文學作品,以及下游的演員、道具、特效甚至營銷宣傳等,以及發行渠道的完備。所以要在一個產業鏈不完整的電影體系裏做出一個完整的類型電影無異於紙上談兵難上加難。

其次,最為科幻電影中最吸引眼球的視覺特效大片硬科幻,特別是類似題目中所提到的超級英雄類電影其實是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的,一般人可能對電影的成本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其實3000萬美元的投資在好萊塢只能算是起步,像漫威這種頭部作品的投資都是以億來記的,這寫投資對於中國電影來說無異於難以負擔的成本,財大氣粗的好萊塢可從b級片做起後來出了星戰有了穩定的進賬來源,培養了一個成熟的類型和觀眾,這纔有了後來的漫威系列的成功和良性的循環。目前大部分的內地偏方都缺乏打開僵局的勇氣和魄力,因為機會同時意味著風險,我可以拍拍低沉本的愛情片、喜劇片就能賺的盆滿缽滿感冒要冒險去花大成本拍科幻?

所以我覺得中國的科幻電影遲早會出現的,但是至少需要三個充要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1、完整的產業體系,其中以科幻文學最為重要,只有上游源源不斷地輸出優質故事才能讓我們的科幻不僅僅只是個噱頭,可憐的是我看了20多年的科幻,唯一能稱得上世界級的只有劉慈欣一個;2、有才華有情懷的創作者,這個創作者不僅僅是指導演和編劇還包裹,置景美術,服裝設計,模型設計等等一切,相關領域有創造力的人才,說實話現在電影圈的這些人都太水了;3、錢,大量的錢,沒辦法科幻(特別是硬科幻)本來就是燒錢的事,腦洞越大的故事越燒錢,因為什麼都得憑空創造,沒有任何可以直接拿來用的東西。

總之,做科幻很難很難,中國現在缺少一部像當年《星球大戰》一樣頭部作品來帶動整個產業向前良性發展,不過我覺得19年可能會是中國科幻的元年,因為兩部片子《流浪地球》、《明日戰記》。


漫威電影不能算科幻電影,這是第一點需要說明的

國內有科幻電影,有的質量非常高,可惜後來沒有後續者了。


科幻電影有一個很大的組成部分,就是暢想未來,但在中國未來沒那麼複雜,中國的未來只有一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因為燒錢,中國市場不夠大,無法支撐起大量的工業電影。不要以為一部戰狼2就覺得中國內地就能出現大量30-40億級別的票房。美國那些好萊塢前幾大才敢做科幻電影,縮在本土的那些電影公司也一樣走不出國門。國內大部分應該類似美國那種小型電影公司。

為什麼中國沒有大量科幻電影(大投資),我們對比一下美國的工業電影應該也能知其一二。

1.接受全球投資,資金充裕。美國前六大影業或多或少都有除美國本土以外的資本投資(比如中國,英國,日本等),中國未來要拍科幻片肯定靠一己之力是很難的,同樣美國靠北美那幾億人口的市場也根本回不了本,那為什麼美國就敢做呢?下面第二點回答。

2.起步早,80年代美國就開始耕耘全球市場。當然剛開始喫了很多閉門羹,比如當時不可一世的獅門和米高梅現在經歷了全球市場的洗禮逐漸掉隊。我們電影產業發展相差美國有幾十年時間,如今美國電影在世界市場份額最大,而且除了少有的幾種類型(比如武俠,仙俠等)拍不了,幾乎囊括了所有類型的電影,中國想要從這些巨鱷口中搶份額不是那麼容易。

中國想要讓自己的電影走出國門只能是有自己特色的,比如成龍的動作喜劇等。還有一種是合拍片(中國資本必須至少佔一半,且至少有一個中國人擔任主要角色),參考巨齒鯊。這種片我覺得未來是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的一個比較有可能的途徑。


科幻文學一開始就在夾縫中生存吧。最開始直接當成科普文學,兒童文學的。這點相信瞭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科幻文學史的人應該有所瞭解。也就是近年才勉強取得一點點地位。這點地位怎麼夠醞釀好的科幻電影出來呢?更不用說中國電影產業本身就是毛病一大堆,還好多東西不讓拍。科幻小說不關心社會、政治、人性的推演,只寫科技就太單薄了,哪裡算得上好字?可要是寫了,還是那句話,能不能拍?怎麼拍?國外可以有很多探討未來社會發展的優秀科幻片,到了中國只會遭遇廣電局一把大剪子。十幾年前和更早還能有些國產的科幻片,雖然稚嫩但起碼在前進。可現在……再說科幻就意味著特效,特效就意味著燃燒的經費和強悍的導演掌控能力和優秀的劇組能力,這些中國影業都缺缺缺,還是拍些裝逼不用啥服化道特效的文藝片或者流量青春片來錢更容易。要不就是動作片這個強項更好把握。所以,為什麼科幻電影那麼少?因為缺乏它成長的土壤。為什麼缺乏土壤?大家都關心大明星和他們的電影去了,誰管你什麼科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