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學生 打算618分期 翻了評論有翻車 現在很糾結_(:з」∠)_

感謝各位 衡量之下還是入了wi1000 便宜了些翻車概率略低些


=====更新=====

返廠檢修報告說沒有故障,京東不同意換貨。中間交涉的幾次,等了半個多月才給我返回來。

首先我不認可他們的檢修報告,因為根據我自己和很多網友提到的使用體驗,這個耳機雜音的問題本身就不那麼容易檢測,通常是連續使用一段時間後才出現,只用一個小時左右一般都很難發現這個問題,我不知道索尼官方怎麼檢測的,就得出沒有故障的結論,還是他們認為這就是產品的正常現象;如果這樣真挺無語的,網上這麼多人反映,索尼自己卻假裝不知道,索尼公司沒有網的么。

還有京東的售後,我印象里他們效率挺高的,這次一拖再拖。最開始跟我說換貨周期4-7天,我才同意換貨的,然後後來又告訴我換貨周期是1-15天。中間催了幾次,每次都說24小時給我回復,沒有一次等到回電的,後來才知道,報告11號就出了,但一直都沒處理,也沒通知我給我原返,直到18號才發了簡訊跟說產品無故障不給換貨。最後等到23號才收到原返的耳機(7號申請的換貨)。中間給售後反映產品確實有問題,然而他們只認索尼給的檢測報告,只要報告說沒問題就沒法換貨,如果不認可,可以自己拿去索尼售後檢測。

再用幾天試試看,聽說這款耳機的頭梁也是一個大坑,不少網友使用了幾個月頭梁就斷了。如果還是有雜音或者別的問題,就用京東30天無憂試用的服務退掉了。

=====原答案======

我把這個問題地下的答案大概都翻看了一下。發現翻車問題最多的就是單側耳機(左耳或者右耳)會出現底噪的情況。

很不幸,我也遇到了這種情況。

我6月5號在京東購買了WH-1000XM3,價格1599,第二天傍晚7點左右拿到耳機,開始試用,一開始沒什麼問題,降噪、音質、鏈接穩定性和延遲都還符合預期。

索尼(SONY)WH-1000XM3 高解析度無線藍牙降噪 頭戴式京東¥ 2599.00去購買?

可是沒想到用了幾個小時之後,大約晚上11點多,我就感覺到左耳有一些噪音,開始我以為是電扇風吹過來導致的噪音,但是這種噪音越來越明顯,而且明顯不是風聲這種低頻的噪音,況且右耳是聽不見的。這種噪音就是斷斷續續的嘶啦嘶啦的音聲,就像有小蟲子在耳罩裡面的海綿上爬,撕扯海綿的聲音。關閉音樂的情況下,噪音會非常明顯,甚至在播放音樂的時候,仔細聽都可以聽得到。

還有就是只有降噪模式開的情況下會有這種聲音,環境聲模式或者關閉降噪模式都沒有,因此懷疑是質量問題。

於是我趕緊上網查了一看,發現並不是我一個人出現這種情況,只不過有的是左耳,有的是右耳。

中間我也嘗試了:耳機重置,或者使用不同的安卓和蘋果手機測試,結果發現這種情況沒有消失。

趕緊聯繫了索尼售後,第二天回復,官方就是官方,回答的很官方,也沒有任何詢問,我問他有沒有人反應這種現象,回答說不清楚(我怎麼不太相信他不清楚)。告訴如果懷疑質量問題,去找京東售後。

因此,我直接去京東售後申請了換貨,京東倒是反應挺快的,沒幾分鐘就打電話過來詢問了一下情況。告訴我檢測並更換周期在4-7天左右,如果檢測確有問題,會換貨。

所以現在就在等檢測的結果了。。。

另外,看見了一個知乎答主 @崔小磐 分析說可能是受潮:索尼1000mx3耳機雜音怎麼解決?

我也反覆測試了幾次,確實發現耳機拿下來放置一會,在重新戴起來的時候,噪音會消失,然後繼續戴過了幾十分鐘,噪音又出現了。

現象是這樣,至於原因到底是不是受潮,不敢百分百確信,話說回來,就算是受潮導致的,這也應該是產品的缺陷,所以,遇到這種情況,還是趕緊聯繫售後吧。


澳洲上的車,去年剛出的時候入的

翻車了……用了大概半年

藍牙連接的時候會有很明顯的雜音,就是隔幾秒有一個很明顯的 滋啦

於是去jb hifi 換了一個

搞笑的是,我買的時候是399刀,換的時候他們標價395刀……於是他們還退了我4刀……

等於說,我用了半年後,他們換了一個新的還退了我4刀


不請自來,答一波

澳大利亞ebay買的:翻車了,但解決了。

癥狀:連接藍牙打開降噪後,右耳有輕微嘶嘶聲(hissing sound),一開始覺得小問題能忍,但是好像這個雜音有變大的趨勢。

受不了,找客服一聊,說發回來看看吧,我們給你檢測一下啊。

然後就給我發了一張post label ,相當於他們自己承擔郵費了。

幾天後回復我:大兄弟啊,我們測了確實有問題,新的耳機在路上了。

幾天之後我

至今用的很開心,吹爆!就是夏天有點熱,等天氣冷下來,絕對更好用。


一、 購買起因

1380索尼京東自營店買的xm3 香不香?!!(つд?)

先說一下事情經過

6.1大促 突然有線報說打開xm3的購買頁面會跳1999-618券 我發給群友消息之後自己去試了試

果然是有 WDNMD 突然真香。 原來限制我們購買xm3的不是金錢 而是一條大促銷的線報

6.18才剛剛開始 各種bug開始陸續出現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嗷。

你不想失去xm3對吧 (確信臉233)

我不知道 下一趟車是什麼時間 但是618還沒開始 都是有機會的。 交流群上車別猶豫

二 、 體驗三天的結果 及對比 xm2的優劣

到手之後,我在第二天下午 錄製了開箱視頻 ps (片子還沒剪出來 後面剪好了會上傳B站 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我對xm3當時開箱的第一感受)

xm3 比前代產品優秀的地方

  1. 耳機重量更輕,佩戴更舒適。 之前帶xm2 大概一個多小時 脖子就會有些難受 這點在帶xm3上面 疲憊感要來的慢的多 大概兩個小時會有一點點疲憊
  2. 耳壓更小了 ,底噪比 2 小了 。 而已我已經習慣2的了 其實xm2 也不大 只不過是 xm3做的更好了 底噪也是如此 xm2 可以明顯聽到 3 不仔細聽 聽不出來很大 。

xm3 的不足之處 或者 退步之處

  1. 做工沒 前一代好了,很明顯 外耳罩摸起來 質感差了不少 摸起來塑料感更強了。 別說什麼類膚材質 他類膚做的不怎麼樣
  2. 頭梁 比上一代短了很多 我帶來感覺頭上重量更加集中了些
  3. 隨機贈送的耳機線 貌似是 比上代的要細了 這個我不太確定了 因為xm2 再 之前出掉了 另外可以肯定的是 這次耳機線 比xm2 的要短了不少
  4. 關於4.1.3版本固件的降噪 聽貼吧 交流群 等等很多地方 都說 4.1.3固件之後 人聲降噪被砍了那麼我對於這一點也 是比較認同的 。 儘管我沒有聽過之前固件版本的 降噪水平 但是自打開箱我帶上之後 期間發生的兩件事情 我讓對目前固件版本的xm3降噪能力比較失望 事件1 帶上打開降噪之後 (純降噪模式未開音樂) 我在四樓 開著窗戶 可以聽見樓下小孩的 吵叫聲 事件 2 同為 (純降噪模式未開音樂) 同樣情景 突然聽見 外邊傳來轟隆轟隆的聲音 摘下耳機後發現 樓下過去了一輛 自己改裝的油三輪 那麼 我就對 xm3 新固件降噪能力產生了很大的 疑問。 小孩的叫聲屬於高頻可以理解 發動機的聲音按道理來說應該是 可以消除掉的 但是通過xm3 的降噪處理後 我聽到的聲音還是非常大 當時給我的感覺 不是 窗外過去了一輛油三輪 而是 發生地震那種 轟隆 的聲音 。

購買意見

加入你是學生黨 或者 手頭不很寬裕 認為2000買 這樣一個耳機是很奢侈的行為。 ps 我也認為 2000買是很奢侈的 答主也是 窮學生黨 要不是因為這次 1380 的bug價我估計我還會繼續用我的xm2

那麼我建議 不要購入2000的xm3 可以等 618或者 什麼時候活動便宜時 再購入 當然也可以加入我的 交流群 618如果有好價會第一時間 發消息通知 (線報群號看個簽)

或者說對於剛需的人 可以考慮 購入一手(全新1400左右吧) 或者 二手的 xm2 (二手1000 - 900都能買到)儘管戴起來重一點點 但是旗艦產品 帶感不會很差的 另外 我推薦xm2是因為我認為 新版本固件的 xm3在降噪水平上 並不比xm2好 。甚至我到現在都認為降噪方面不如xm2

有些人可能認為我在說胡話 , 但是作為一個沒有任何利益相關的 老用戶而言 我現在是真的有點懷念我的xm2 ! 那麼我也希望 可以通過我的回答 幫助題主 以及 看到這條回答的你 在內心中對現在能買到的xm3留下一個 大概的印象

當然我所說的都是不開音樂的情況下 純降噪 開音樂之後依然是什麼都聽不到 非常糾結純降噪的可以參考我的回答 , 正常用戶肯定是開音樂的 可以適當參考我的回答。

最後,我並不想扭曲什麼 我只是想幫助 還沒購買 在猶豫的各位 給大家一個真實的用戶反饋。 畢竟我買的xm3 不存在什麼值不值得的問題 1380 就算二手閑魚也是搶著要的 ! 但倘若2000以上我個人認為不值得 畢竟 2000對於大家來說也不是一筆很小的數目。

我的老師常說一句話 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關於這次bug價 當時我在群里著重發了兩次 奈何群友不識貨 沒人買到。 事後都拍大腿 2333333

再次歡迎進入 活動交流群! 你不想錯過下一個大 bug 吧

我真的儘力了

每日通勤戴帶,夏天沒帶幾次,太熱,天氣轉涼才開始的,早晚坐地鐵,總共兩小時吧。

突然有一天,開不了機了,充電燈不亮(也可能偶爾亮一下,然後怎麼插拔也 不亮),按開機無反應(與插充電線情況相同,開機燈極微的弱亮一下 )。

之後送至維修售後檢修,告知必須返場,前兩天才修回來,結果是更換主板,電阻燒穿,比較好的就是沒收費,但是總共充電次數沒超過一隻手就送修還是比較膈應的。

ps:修回來耳機卻是沒有問題,都是正常使用,電還沒用完。發現另一個問題,不知道是不是通病。帶上耳機步行,耳罩會摩擦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聽有聲讀物尤為明顯,不知道是否與維修有關還是以前就這樣只是沒有在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