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指Brit-Pop的話……現在的確看不到了。

我的理解是,Brit-Pop代表風潮,而非風格。九十年代湧現的那批腐國樂隊風格各異,師承不同;唯一的共同點是以吉他為主導,強調旋律——所以稱為「吉他流行」也沒錯。當我們說「現在看不到英倫搖滾」,是指「九十年代的風潮已成過去式,逝者不可追」。即使之後還有「以吉他為主導,強調旋律」的腐國樂隊,也不屬於Brit-Pop/英倫搖滾這個範疇了。

在Brit-Pop之後,還有Post Brit-Pop概念——老實說這有點玩弄概念了——指世紀之交的一批吉他流行樂隊,比如冷耍、Starsailor、Haven、Embrace等。我估計聽說過後面三支樂隊的人不多。前段時間看到新聞「老牌英倫樂隊Starsailor簽約新廠牌」,我震驚的想:老牌?Starsailor都成「老牌」樂隊了?我當年可是看著他們出道啊!天吶我已經那麼老了!!(捂面淚奔

Brit-Pop之後有一些吉他搖滾風潮,比如車庫/後朋復興運動,這是聲勢最廣泛的;之後是Dance-Punk,規模稍小,英國有Klaxons,美國有LCD Soundsystem。之後是2010年到2012年的迷幻運動和修蓋子復興(兩者關係挺近,有的樂隊兩邊都沾),規模更小,英國有The Horrors,澳洲有Tame Impala,美國有DIIV。

吉他搖滾在腐國的最後一搏是2011年到2012年的「偽吉他復興」,當時出了四張專輯:WU LYF的Go Tell Fire To The Mountain(偏體育館搖滾),Tribes的Baby(純正的吉他流行,旋律性最佳),The Vaccines的What Did You Expect From The Vaccines?(偏車庫,旋律性與Baby不相上下),The Maccabees的Given to the Wild(偏迷幻)。腐國媒體有不少鼓吹:「吉他搖滾回來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腐國成規模的吉他搖滾現在很難見到,搖滾樂隊都不玩吉他了——呃,莉婭喵(Liam Gallagher)算是少部分堅持吉他搖滾的音樂人,原話引用:

他們完全有能力做牛逼的吉他音樂,但就在那兒糊弄。一腳踩在舞曲世界裡,一腳踩在吉他世界,就想看看哪邊能佔到便宜。搞個鍵盤吹個哨什麼的。如果你要做「吉他音樂」,你得在唱片里用吉他吧,把那東西錄進去啊,別他媽老把吉他跟個項鏈似的掛脖子上。

不過就莉婭喵的能力,也掀不起多少波瀾。即使還有吉他搖滾樂隊,也不能稱為「英倫搖滾」,而且知名樂隊十個指頭能數過來:Savages、Wolf Alice、Royal Blood(雖然俺不喜歡)、Slaves(也不喜歡)、Peace(還是不喜歡,哼!)、Nadine Shah、Biffy Clyro(另類流行搖滾)、Los Campesinos!(隨著成員更替,樂隊風格居然越來越搖滾了,也是神奇)....北極潑猴轉型了;The xx和Foals也轉型了;Alt-J和Django Django偏電子;The 1975從出道伊始就偏另類流行;Lets Eat Grandma偏另類流行..........翻了翻MP3,純正的腐國吉他搖滾樂隊少之又少。那就......只能這樣了。


我看到問題裡面這三個標籤,估計你聽的是90年代英倫流行(Brit-Pop)那一波。

你會注意到,我不提「英倫搖滾」,而是「英倫流行」,因為Brit-Pop這個標籤,是指的90年代英國樂壇一下子湧現的一大批樂隊。

他們風格其實並不完全統一,但是聲勢浩大,不僅完全統治英國樂壇,甚至於在當時Grunge走向式微的美國市場都殺出了一條血路。

這讓當時的樂評人們回憶起了60年代以披頭士、滾石為首的英國樂隊統治美國樂壇的恐懼(後稱「英國入侵British Invasion」)。

於是這鼓風潮被稱為「英倫流行」。

那麼你看啊,既然都是英國樂隊取得了美國市場成功,為啥沒人管綠洲叫「British Invasion」呢?

因為已經不是60年代了啊……

為啥現在沒有「Brit-Pop」了?因為不是90年代了啊……

然後,有一個只有在中國才有的獨特現象,就是把明明不屬於這個風潮的樂隊,甚至根本不是英國的樂隊,也冠以「英倫搖滾」的標籤。

最典型就是瑞典樂隊Kent。

但是你去找這兩支樂隊的英文資料,都只說Kent是流行搖滾、盯鞋、另類搖滾、合成器流行。

國內樂隊就更加五花八門了,甚至一度有種說法是「五月天是英倫搖滾」……

大概就是國內有些人會把那種風格類似綠洲blur山羊皮的樂隊統統歸類於一種風格——「英倫搖滾」,這些樂隊中有些其實不過只是拙劣的模仿罷了,還有一些則是樂迷的牽強附會。

然而……木已成舟,反正現在也就湊合著跟著說了。

比方,逃跑計劃就是一個典型。

所以為什麼現在看不到英倫搖滾了?

如果你認同「Brit-Pop」是一個歷史名詞了,就好比「英國入侵」只是60年代的文化現象,那麼沒有「英倫流行」樂隊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如果你認同只要風格像是「Brit-Pop」的樂隊就是「英倫搖滾」,那麼現在中國也有這樣的樂隊啊,比方一直很像綠洲的Elenore什麼的。


1.britpop專指90年代那一批,是個浪潮,不是風格。雖然2000年後有不少樂隊被稱為後britpop,但確實過去了就沒了。

2.如果是指90年代那會兒的主流風格的話,那就是,過時了。就像現在搖滾很少搞節奏布魯斯了,而是混進流行、電子元素一樣(比如你現在再提oasis啥的,人家就會覺得「好土哦」)。但是別擔心,像咖喱兄弟那樣的可愛沙雕搖滾人還是有很多的。

3.還想起來,britpop很多樂隊被分到alternative,這麼說的話,這個流派的樂隊到現在還是挺多的。


其實這一如blues,jazz,聽的人越來越少。

其實不論音樂,唐詩宋詞元曲等等文化的出現都是在某個時代大背景下的產物。當時代大背景的需求逐漸薄弱下,產物自然不再被過多需求。

搖滾精神在那個戰後重建,冷戰陰影,經濟蕭條,局部戰爭的背景下,給於人們振作,敢於反抗的精神力量。在當今時代,社會安定和諧,不說富,至少絕大部分吃得飽飯了,自然也沒人搞事了。所以就開始了電音尋歡蹦迪。


有,但是少,不主流。

不主流的結果就是,表面上看不到,所以你現在「看不到」。

當然說這句話之前,咱們得把定義搞明白一下。如果是狹義英倫搖滾,指一個時代,那現在看不到是理所應當的,因為是以前的東西。但是如果是說僅是一種「曲風」的話,那可能看到的會比真實存在的要少得多。

話是這麼說,就本人了解,最近活躍的英倫搖滾隊也沒多少。這裡只能舉到一個小小的例子,就是家鄉的orange ocean樂隊。他火么?老實說,真的不火,誰都不知道他們。那可以說他們不存在么?那肯定不行。所以如果想要了解當下活躍的英倫搖滾樂隊,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本人因為佛系,懶,再加上雜食,沒有特定曲風的需求,就沒有再更仔細地探索新的樂隊了。

英倫搖滾現狀就是,喜歡的人不少(說喜歡英倫搖滾的都是異類的可以走開了~聽這麼流行的東西竟然還敢說自己是異類,可真拿社會邊緣人士不當人看呀~),但是大部分人喜歡的都是之前那些時代里的特定樂隊,且大部分都是膾炙人口的樂隊。當然只聽這些樂隊,不能算是真正的英倫搖滾的實踐。英倫搖滾被實驗、旋律性、獨立性支撐著,所以單單去了解主流樂隊必定是不夠的。我作為一個佛系音樂愛好者,能給您的建議只有,去多聽,去多挖掘。表面上的東西永遠要比真實的東西要少。要去自己感受,有一個很廣的接觸面是沒有捷徑的,只能自己去培養、去聽。

P.S.之前有人答的扣呸的,你別信了這糟老頭子的壞話了。扣呸現在跟搖滾二字一點兒關係都沒有,這個不服來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