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今年賀歲檔(包括元旦和春節期間)大都是爛片?《地球最後的夜晚》網上罵聲一片,《雲南蟲谷》也是爛片無疑,歷史上,賀歲檔可不是雞肋,2012年賀歲檔《泰囧》創造內地票房奇蹟,第一部突破十億元票房的電影。2017年賀歲檔《芳華》,《前任攻略3》合砍34億票房。更早的馮小剛開創「賀歲電影」的時代,更是沒有對手,為何今年賀歲檔電影基本上都是爛片,賀歲檔也成了雞肋,遠不如暑期檔,甚至比不過國慶檔。


因為檔期實在太好了,自然就不認真對待了,我給你喫白飯你也能喫下去,何必給你配菜呢


商業片強大了 賀歲檔只有城裡的年輕人去看 畢竟鄉下的年輕人都回家了 走親訪友了 少了很多觀眾 而平時商業片口碑不錯人流量也比春節多 當然賀歲檔就是雞肋了 現在要等到初七初八上班開始這會兒賀歲檔起的作用才能突出 賀歲賀歲只是一個噱頭 片商杜撰出來的 為了票房


狼來了的故事大家都聽過


老哥 我給你修改了一下問題,因為賀歲檔其實是包括了春節檔的,不過你這個問題我也很想問,今年賀歲檔整體水平都不大行啊,元旦沒有啥好看的,《地球》其實已經還算不錯了,春節就更無法形容,竟然科幻片和動畫片這種小範圍的影評大行其道,雖然是個好嘗試,但不得不說受眾不廣是硬傷啊。。。。。。


請參考春晚的地位變化


《地球》其實是營銷錯位,但絕逼不是爛片,只是不是商業電影而已。所以很難歸類到這個問題討論。

之前一個做營銷的朋友說過,春節檔有個好處是口碑不容易擴散,大家都呆在老家,信息沒有那麼通暢。所以爛片可以藉此機會大撈一筆,當大家發現這是爛片時,已經過去好幾天,爛片已經賺了足夠的錢走人了。

我覺得成為雞肋的主要原因在於電影創作的出發點。當人們發現了賀歲檔這個蛋糕的時候,利益的驅動遠遠大於創作的慾望,所以賀歲的電影往往是為了大撈一筆的。你看《捉妖記》很有亮點,但是《捉妖記2》就全面低齡化了;《唐人街探案》以為能開創國語新的偵探ip,結果《唐人街探案2》基本就插科打諢地搞笑,沒有邏輯了。因為團隊在創作的初始階段就考慮,什麼樣的電影討觀眾喜歡,喜歡什麼我們就給什麼。當電影工作者跪舔觀眾的時候是很可怕的,因為觀眾被跪舔完往往還是看不起這羣工作者,電影產業也就畸形化了。

但是,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