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小白,想畫畫(別根我說什麼不要臨摹)


臨摹在過去是兩件事:

臨是對臨,把畫放在旁邊照著畫;

摹是描摹,用薄紙蓋在畫上照著描。

後人不再強調二者的區別,將「臨」和「摹」合併為一個意思,即強調「對臨」含義的臨摹。

我們今天常說的臨摹,尤其是對於西洋畫來說,就是照著對臨的意思,不是描摹。


前者不是臨摹,而且學習某種東西也千萬不要用這個方式,不管繪畫還是寫字


這個要分情況考慮了,要根據臨摹的目的來考慮。

如果臨摹速寫的話最後不好去拓,不怕不準慢慢的多練多畫就好了。

如果是線描的話最後先拓一遍形,然後去慢慢學習他的線條和筆法。

一開始學習不要太過於盲目,要多看一些畫,學習他們的形體結構,


臨摹這個詞是由兩個意思組合的

臨和摹

臨,就是對臨,也就是照著畫 需要一定的功底

摹也就是描 用薄紙蓋或者利用拷貝台

摹的話,有直接摹原作的,也有自己用鉛筆打底稿的(推薦自己打底稿,雖然煩 但是可以鍛煉自己對臨的能力)

初學可以先了解式的摹 也就是先去解讀臨摹事物的結構,這樣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而一般會更加推薦對臨(可以在摹過幾次,熟練後進行)可以更好的了解所繪事物結構。線條上也會自如許多。


前者叫做描圖 不叫臨摹。 而且起不到任何練習效果


二選一的話是第二種。

但第二種形容的也不是非常準確。

先說下第一種。

用薄紙蓋在畫上照著畫被稱作買描圖。直接描圖照著邊緣畫的畫畫面首先會缺少體積感。其次,死板地描圖的作用最多讓你練練線條(說是這麼說),簡稱畫線。

又要描圖,又想要進步的話,可以嘗試描圖的時候照著結構描。例如頭髮一片一片來,注意頭髮的轉折,或是彎曲處,作者是怎麼處理的。作者沒有明顯畫出邊緣線的有結構處也要描出來。

b站上有個什麼叔有講過關於描圖進步的(等我找到了補上)。

再來講臨摹。

臨摹主要是將原畫進行參考,自己起圖,不斷修改,加結構細節,以求得到原畫的效果。

臨摹的方法還是比較泛的,主要看你是想要練哪裡。

喜歡原畫的結構就先畫結構再開始扣細節。顏色搭配你也可以直接色塊起稿。比較自由。


臨摹要求一比一得去畫,不要照著畫,邊畫邊思考畫面的形狀和結構就好


我這麼多年來的經驗來看,臨摹其實對於初學者是有很大誤區的。

初學者根本不清楚臨摹的本意,只知道「照著畫」。

臨摹的本意是學習!就好像一篇文章很棒,有兩句話十分出彩,你在寫作的時候就可以在適當的地方放進去,提升自己的文章!甚至,可以把優秀的古詩通過白話翻譯的方式,放到自己文章合適的地方(當年高考作文的套路)。

臨摹一方面是為了提升觀察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學習臨摹對象的優點,學以致用。

所以 歸根結底,照著畫也好,拓畫也好,最終能夠讓你理解和學習到,就是正確的方法。如果不帶思考的去畫,照著畫可以鍛煉觀察力,拓畫可以學習線條,但最終都稱不上臨摹。


國畫和書法的話,那是正常的起步練習階段,至於素描,油畫,水粉水彩這些我感覺貌似那是不能拿來描的,紙就夠厚了,那樣也只能用來打型,後面其他的還是得靠自己的繪畫能力。

至於速寫,鋼筆這種,描別人的圖來練習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直接照著畫,不用一模一樣,也畫不出一模一樣的,有一定自己的感受


蓋著那不叫臨摹,那叫描圖


描不是完全不可以,在工筆畫臨摹中很常見,因為宣紙和絹的材質導致一旦畫錯很難改動,所以常常會先用硫酸紙覆蓋在列印好的原作上用鉛筆描線,稱為「過稿」,上正稿的時候再把描好的底稿壓在紙或絹下面勾墨線,然後再著色。

國畫臨摹描底稿算是個約定俗成的事,古人臨古人也常常這麼干,只是沒有今人的方式這麼先進,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粉本」的概念。其他畫種我不是特別了解,但我知道有些臨摹油畫和壁畫的人會把原作用投影儀投到自己要畫的區域,也算是描吧。

但是我得講清楚哈,國畫中這麼做能夠練習毛筆勾線和著色,但對造型能力基本沒有幫助。而且描摹只適用於古代作品,如果你描個宋代元代的作品這叫學習,值得鼓勵,但要是描了個當代的作品,就別怪原作者打你一頓了。


按相同大小照著畫,再用薄紙描原圖,疊在臨摹的畫上檢查


不要描圖哇!描圖對你一點幫助沒有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