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那種的劍和長槍在1.5米的巷子打鬥那個佔優?


長槍太適合了。

長槍的設計就是戰場上專註於正前方敵人的,巷子里戳戳戳簡直太爽。

啥,你後面包抄?你可以包抄我也可以兩人背靠背啊。

啥?你房頂上還有撒石灰放冷箭的?結工錢,這活誰愛來誰來。別扯沒用的,我知道你接下來還會派武直來突突我的。

別糾結紮死一個怎麼紮下一個了,現實不是電視劇,大部分士兵一輩子都沒面對面殺死過一個敵人。有機會幹掉一個的,已經是人生贏家了。


首先你要明白以下幾個概念:

1.雙方都不顧防禦的話,只要武器長度一致,就是雙殺結局。

雙殺

2.最常見的進攻實際上是試探。試探就是騙對方進行方向不正確的防禦,以換取己方在對方無防禦方向上的進攻路線。

試探需要時間,同時會降低己方的防禦面。因此,如果雙方都在對方無防備的區域進行一次試探,同樣會(大概率,因為試探實際上不一定真的會碰到敵人)導致雙殺。

騙招成功

3.試探後發起的進攻同樣需要時間,但通常來說,敵人錯誤應對後,會導致往缺乏防備的區域進行防禦的動作速度大大降低,這個時間差,就是進攻搶佔的先機,也意味著本次進攻的成功率和被反殺的成功率。

明白了以上概念後,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大家總是會說「一寸長,一寸強」。

兵擊在本質上是一個距離和方向的猜拳遊戲,當然不排除有的人手就是快,但在水平一致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在反應速度上相對公平的機制。

因此,同水平下,影響勝負概率的就是距離和方向問題。武器碰到目標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時間在雙方速度一致、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可以等價為距離。

代入無防禦環境下,即更長的武器可以優先擊中對方,這個距離越長,敵人反擊的成功率越低。

因此完全無防禦(雙方完全不進行任何閃躲與格擋)的環境下,長矛一定贏。

長度優勢

但是長矛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除了極少數槍頭極長的設計外,大部分的長槍實際上只有一點點尖端可以造成傷害。而長劍不同,一米的長劍在一米的範圍內全部都是傷害區。

長矛的尷尬區

因此,長劍制勝的訣竅就在於如何騙過長矛,進入長矛的尷尬區。

但是長矛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因為長矛特有的攻擊手法,假設雙方都不移動腳步,當長矛發起進攻時,其可能造成的傷害區域實際上比長矛本身長度多出一米多的距離(從腰到手),遠超長劍能達到的75公分左右(一條胳膊的長度)的增量,再加上雙方原本的距離差,長矛在不被敵人抓住的前提下至少可以打出兩到三次完全無防禦的純粹攻擊。如果空間夠大,長矛可以通過拋棄一次攻擊機會來獲得一次移動機會。

長矛與長劍的實際攻擊範圍

也就是說,假設每回合各自有兩次動作,長矛可以打一次,後退一次,而長劍則必須防禦一次,然後選擇移動。由於移動速度總是高於後退速度,二者比值差不多是1:0.75~1:0.5的範圍,所以差不多可以認為:

當長矛的後退速度是長劍前進速度的一半時,長劍每格擋一次,可以將雙方距離拉近0.5個單位。

假設一個單位是一米,開局時雙方距離為三米,長矛的長度為兩米,實際最大攻擊距離為三米;而長劍的長度為一米,實際最大攻擊距離為一米七五,則長劍需要至少2次格擋才能進入攻擊區域(甚至還差0.25米,我們就算長劍的移動速度較快抹平了這0.25米),但因為防禦動作已經將本輪時間用完,下一回合才能發動攻擊。

也就是說,長劍至少需要在第三個回合才能對長矛發起有效攻擊,假設每輪被長矛命中的概率為25%,則三個回合下來,被命中的概率高達60%左右。假設第一個回合就被長矛騙走防禦面,則第二個回合就死了……

而且長劍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當你第一輪向前移動後,雙方距離拉近了0.5米,這個時候你的身子幾乎是頂在長矛頭上的,而長矛特有的發力方式可以立即發動攻擊——在如此之近的距離下發動突然攻擊,幾乎不可能落空。

所以無論長劍第一個回合有沒有被騙走防禦面,只要他拉近距離,就幾乎一定會被長矛帶走。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長劍打長矛的場面幾乎都是長劍遠遠地躲在外圍等死,根本進不去,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長矛尤為如此。

假設你的副手有某種可以限制長矛運動的裝備,比如厚實但不影響抓握的鐵手套,或者其他帶鉤子的小盾牌(比如中國古代的鉤鑲,雖然對長矛不一定有效),長矛的劣勢頓時被無限放大——只要你能夠防禦住第一次的進攻,並完全限制長矛的運動,則長矛就立刻失去了所有傷害。

因為槓桿原理,長矛甚至沒有任何辦法在進攻軸線以外的方向上進行撬動,也就是長矛只能直線進行穿插,只要你的力量足夠大,或者身法足夠靈巧,在敵人收回長矛時能夠繼續掌握長矛的尖端,你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我個人建議你在第一時間用兩條胳膊直接夾住長矛,就地一躺……緊接著用兩條大腿鎖住長矛,對方只能撒手投降。雖然架勢不太好看,但至少你能活下來,而且獲勝概率賊大!

要麼這樣活,要麼這樣死!

槍圈直徑不過三尺,但凡認為槍在巷子里施展不開的,都不太懂槍。


直覺上很多人會覺得槍太長,1.5米巷子限制了槍的使用。

實際上恰恰相反,持劍的人被限定在槍的正前方,左右只有1.5米的生存空間,反而更劣勢。

如果更直觀一點的話,兩個人在70公分的巷子里開打,兩人只能直直懟過去,一邊1米劍一邊4米槍,誰贏?

好多人是把巷子和室內搞混了。

有答主說雙方都換重甲劍就有優勢,我說即使是重甲槍依然有破甲優勢而劍破甲不夠力度,重甲重了穿刺力度也會加大,然後我被嘲諷說撐護甲會加攻擊是謬論。疊護甲自然不加攻擊,但是增重對衝擊穿刺傷害加成是非常直觀的!

比如說一頭犀牛和一隻羊對頂,從力的相對性來說,犀牛和羊撞擊受到的力大小是一樣的,但是犀牛重慣性大,最後被頂飛的是羊。

犀牛和羊以同樣的速度撞一面牆的話,犀牛重可以把牆懟穿,而羊的重量不足以懟穿牆就會撞死在牆上。

力量的作用是可以質變的,徒手劈磚,你的力道夠你可以把磚劈碎手就不會有事,如果力道小了一點磚沒碎,那你的手骨可能會碎了。你的甲增加的重量夠了就可以直接沖槍懟穿他的護甲,你不夠重一槍衝過去敵人的甲沒破則你會被震退、側滑,自身的慣性在穿刺衝擊效果上是立竿見影的。說著重甲不會加長槍穿刺傷害是根本沒有常識。專用的破甲槍破甲錐,哪一個不是又粗又重,重量就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穿刺傷害。

步兵著重甲對長槍穿刺防護會有效果但不可能做到免疫,對重甲步兵弩矢和大槍依然有效,但是要對劈砍免疫好的輕甲都可以做到。完全免疫步兵穿刺力道的重裝騎兵重甲給步兵串根本就是一坨沉重死旮瘩,走路都是問題難事,一旦摔倒基本就會被人蓋到底再也別想爬起來了,滾過去對方只要拿槍尾隨便墩墩你這輩子都別想爬起來反擊。步兵就要穿步兵甲,你見過步兵出現過鐵浮屠這種兵種嗎?

全甲格鬥

全甲格鬥是指選手身穿按照史實復原的盔甲裝備,攜戴相應鈍化兵器,並把鈍器(如鎚子)重量控制在一公斤以內,禁止刺擊,進行一對一,5 VS 5 ,乃至21 VS 21等規則的格鬥比賽。

劃重點,禁止刺擊。就算是現代壯士選手穿了用現代工藝現代材料做的只會比古代同制式更好不會更差的高模擬古代重甲,仍然禁止刺擊,因為這是比賽,不能做可能致命的動作,出了人命項目要黃的。


1.5米寬的巷子來講,明代標準列陣間距,方、直兩種攻、守皆行的站位標準:「連身相距六尺」。即一個人連他本身,佔據6尺寬度,明尺32cm,即192cm,人站在中心線,左右各96cm。當然這是左右96cm的點上各有人,即按明代普通長槍兵的訓練標準和戰術搭配,其攻擊橫向寬度是1.92米,因此,1.5米寬的長巷處於其完全可控攻擊範圍內。

至於古裝那種劍……首先重量不夠,不容易磕開長槍攻擊,長槍一丈二~一丈八尺,持短兵入槍身,即便長槍兵不動,你入一步兩跨是五尺,長槍兵可以從容攻擊你一次,你再進一步五尺才能把長槍兵納入劍的攻擊範圍,這途中長槍兵又能攻擊你一次,也就是說,即便普通的長槍兵在起碼攻擊你兩次之後你才跟他在攻擊距離上對等,這還是長槍兵不後退的情況下。如果長槍手有最基本的會往後踏步的思維和腿部基本功能完整,以攻擊距離而言,同等素質的劍手是無法對長槍手進行有效攻擊的。

這是在公平合理的狀態下,劍手對長槍手處於全面劣勢,沒有特殊兵器和技能手法,同等素質的劍手會被槍手在短時間內擊退或者擊斃。

舉倭寇的就不要玩了,本子就算重型雙手劍野太刀也是打埋伏摸側翼不走正面的。鴛鴦陣前後至始至終都是對倭長槍,說是對倭刀的,那都是為了賣幕末新新刀那群無良商販做廣告扯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