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在網路上揭起熱潮的內容哪怕線下投各家知名雜誌也一定是有人要的。

但能夠刊登在紙媒上內容,放到網路上卻不見得能揭起丁點浪花。

既然是面向大眾的作品,那就交由大眾去評判。


紙媒的成本更高,所以進入紙媒的門檻更高。這使得紙媒的下限比網路閱讀的下限高。

紙媒現在也不好賣,因為閱讀不方便,所以紙媒要吸引人,對內容要求更高,總體而言紙媒的均值也高於網路閱讀的均值。

但個人認為紙媒的上限和網路閱讀的上限不好比較,不能得出結論網路閱讀的上限低於紙媒的上限。

另外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深度的,系統性的信息來源,往往是紙媒。輕鬆的,碎片化的信息來源,更多的是網路閱讀。


紙媒因為產出速度的關係,沉澱做的比較好,而網媒主演是為了抓速度,深度上差一些


目錄

內容產出流程比較

選題確定比較

文章質量比較

這是一個好問題。

作為一名紙媒工作者,紙媒內容比網路閱讀的內容更加高級,這是一種比較真實的現象。

當然,這裡說的是相對而言的普遍現象,舉個例來反駁這種觀點的就不必了,不然就落入了小孩子吵架的套路,成了吵架接龍遊戲,沒有意義。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從內容產出的流程來做一個分析。

內容產出流程比較

首先是紙媒。

紙媒包括報紙、雜誌等多種以紙張為載體的傳播形式。

不論是報紙還是雜誌,在選題、寫稿、編輯以及校對、印刷等流程,都有一套更加完善的機制。

和紙媒內容的集體產出相比,網路內容的產出,基本上都是個人行為。

紙媒是各個流程的專業人員分工協作,

從選題方向、寫作、編輯、排版、設計、校對等流程,共同完成內容產出;

網路內容的產出,基本都是一個人身兼這些工作,

有的流程是個人無法完成的就直接省掉,紙媒是一個都不能少。

不論是從流程的完整性,還是專業度,網路內容的產出遠遠比不過紙媒。

舉個例子:盯版。

這個詞,字典上沒有,但是很多媒體從業人員都接觸過。

這是很多報紙校對前的一道工序,與排版工作相結合,

「盯」著排版工人依照編輯設計的報紙版樣,把文字、線條、照片、圖案等組合到鉛版上去。這就是盯版最初的操作方式。

對於規模較大的報紙來說,盯版不作為一道工序單獨存在,但很多情況下還是會有。

決定內容整體質量高低的,首先是選題,然後是文章本身的質量。一個決定的是內容方向,一個決定的是內容質量。

選題確定比較

對於紙媒而言,開選題會討論選題的取捨,就和網路內容層面拉開了距離。

報紙在選題方向上考慮的是社會意義,新聞價值;

雜誌更多的是考慮做深度,因為雜誌的出版週期相對較長,有足夠的時間打磨選題內容,使之更加豐滿充實;

而網路內容,標題黨就不說了,即使沒有標題黨,

其選題的初衷也多是為了點擊率,閱讀量,以及爆款,說白了,就是收割流量。

而紙媒和雜誌就相對不需要考慮這些,而且越來越不那麼注重發行量。

即使對發行量有要求,這個要求很多還是單純地放在訂報紙方面,

訂報紙那是發行部的事,和內容產出關係不大。

現在紙媒有一種很好的操作方式:

一方面擁有作出深度優質內容的優勢,

另一方面又通過官方的新媒體渠道進行推廣,彌補自身在發行量上的不足。發行量式微的主要影響,源於新媒體的崛起。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紙媒產出的內容通過官方自媒體發布出來,這個內容算是紙媒的,不是網路產出的。

文章質量比較

文章質量能非常直觀地反映出紙媒在內容上的優勢。

作為一名紙媒工作者,尤其是在報社,坐在寫作崗位上的,一般都是科班出身,新聞學,漢語言文學這些。

在報社,接近於師承關係培養出來的寫作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經過了系統的寫作訓練,是寫作行業中相對比較有能力的羣體;

在報社工作的你寫出一篇文章後,要經過層層把關和修改。

在大領導簽版把版樣發到印刷廠之前,你的稿子隨時都在經受著考驗,甚至有時候,那邊已經開機印刷了,這邊可能又要調整。

也就是說,在文章整體質量方面,紙媒實在高出網路內容太多太多。

紙媒的文章都是有一定的程式的,寫作技巧,寫作結構,寫作方式,都是經過鍛煉或者集體討論確定下來的。

比如寫作技巧、寫作方式、寫作風格,這個是寫作者的經驗總結。

有時候,對於一個選題,會開會確定這個選題的調性,在寫作風格上需要有所考慮,兼顧選題內容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

這些背後的付出,都是網路內容比不了的。

另外,網路內容的錯字別字實在太普遍。

舉一個小例子:

現在還有人抱怨為什麼要分「的」「得」「地」。、想把這三個字統一成一個字的,要麼是被網路內容慣出來的壞毛病,要麼本身就是網路內容產出者,網路內容中把這三個字亂用的現象實在太多。

還有一個細節,如果你去報社就會發現,很多員工甚至領導的辦公桌上,都放著一本字典。

也就是說,遇到字詞不把握的,第一反應是求助於字典,而不是在網上搜一下。很多朋友過度依賴百度字典和百度百科的內容,這種習慣是非常不好的。

以上說的,是基於個人在紙媒以及接觸到的網路內容,作出的一個比較。

當然,網路內容的產出也有不少優秀的,他們也是團隊化的集體創作,專業度不比紙媒低。

但是這種現象更多的是體現在視頻內容的產出,對於文字方面的產出,網路內容普遍不行。

題主問的是紙媒和網路內容的比較,這個網路內容肯定就不會是指視頻,不然就沒有可比性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說的網路小說。

但是你沒有指定,那我就認為你說的是一般的網路閱讀,自媒體,手機瀏覽器上的各種新聞,等等。

要是這樣的話,紙媒確實比上述文章更深刻一些。

畢竟紙媒是有門檻的,而且更關注內容一些。

而現在的網路媒體,關注更多的是點擊率,是噱頭。研究的,是如何吸引人點進來,如何操縱讀者的心理。

不排除確實有一心一意做內容的網路媒體。

但是,充斥在手機瀏覽器上的,大部分都是這樣那樣的「震驚」、「想不到」、「憤怒」。

所以,至少現階段,我認為,紙質閱讀,要比網路閱讀高級。


如果你單純說小說

紙媒能登的作品都要給稿費!收稿要求能不高嗎!


瀉藥,不會的,紙媒上只有文字圖片,網路閱讀還有視頻動畫,承載的內容不高級多了?


主要原因不是紙媒和網媒這種工具的差別,而是在於作為主要媒介的兩個不同時代,生產內容的人羣不一樣,紙媒盛行的年代,著書立說者平均文化層次水平是遠遠高於網媒時代的內容創作者的平均文化教育水平。而且紙媒時代,生產的內容帶有官方或者「主流社會價值導向」性質,內容一致性比較高,顯得更有格調或者說高級感。而網媒時代,相對以前,加入了一堆草根創作內容,這些人的教育文化背景層次不齊,最後導致整體網媒時代呈現的內容顯得凌亂而膚淺,主要原因是一些優質的內容被一堆垃圾內容淹沒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出一個規定,只有接受教育水平前2%(大概就是B乎常說的985)的人才可以生產網媒的內容,網媒的內容質量肯定會瞬間提高N個檔次,但是現實是,你不能在這個時代剝奪每個人上網表達自己的權利,所以有人勸你去讀紙質的書只是變相的說明紙質書可以較大概率的篩選掉一些太low的內容。所以是信息篩選問題,而非媒介工具本身。


如果拿故事會雜誌與一些優秀的研究/科普類推送比,自然後者更高級啦。

然而整體來說,我認為紙媒內容質量更高。

比如你讀看天下、哈佛商業評論的月刊雜誌,排版和內容篩選都是代表他們自身的高水平的;而看天下的微信公眾號每天都要更新,只是為了你三五分鐘瀏覽,圖一樂吧,閱過即焚的那種。認識到這個規律,就對網路閱讀越來越沒興趣了。(當然看天下的雜誌質量也是在走下坡路的 我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看 今已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