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因為手工比量產的性能好,所以我買手工」

而是「因為手工比量產的貴,所以我買手工」

奢侈品的用途已經和一般的商品不一樣了,它的使用價值在於「標示身份」

最簡單的,比如女人的包,如果只為使用,同性能下當然是越便宜越好。但是如果是為了與窮鬼們拉開身份差距,那就是同性能下越貴越好。

「有錢人的概念就是:不選最好,只選最貴」,現在的手工品只不過是因為消費者認同「手工的就該比量產的貴」,所以利用這個規則罷了。


純手工製造的商品的質量與機械化批量製造的商品的質量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但是,在生活中,「手工」往往會被拿來當做買點或者噱頭。

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商品具有二重性屬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1]

  • 「使用價值」這個屬性要求商品要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比如食物能果腹,汽車能代步,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不同商品之間的使用價值不同質,具有不可比較性。
  • 「價值」這個屬性則用來衡量或比較不同的商品。社會必需勞動時間是調節商品「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2]

在說到社會必需勞動時間之前,先要說生產商品的勞動,該勞動也具有二重屬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3]

  • 具體勞動:是在一定的勞動目的、操作方法、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勞動結果下進行的勞動。比如製作可供食用的食物,製造可供駕駛的汽車。
  • 抽象勞動:撇開勞動具體形式的一般無差別的人類體力或腦力的勞動消耗。比如,在製作食物或製造汽車的過程當中,付出了勞動者的體力和腦力,這部分凝結到商品中的勞動使得商品增值。

正是由於抽象勞動這種同質的一般人類勞動在商品中的凝結,才形成了商品的價值,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但並不是說對於某一個商品,付出的抽象勞動越多,對應的價值就越大,有一個標準對其進行平衡或者說制約,這個標準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給定的社會狀態及一定的社會平均水平或生產條件下,具有給定的社會平均強度和所用勞動的平均技能,生產某種商品所需的時間。

也就是說,某一個商品,其他人平均都得在一個小時裏做出來,張三如果花了兩個小時做出了同樣質量、用途的商品,只能說張三沒有達到這個社會要求的平均水平,拖了後腿;李四如果半小時就能做一個出來,只能說李四技高一籌,短時間能生產更多的商品,而真正調節該商品價值的是社會平均生產時間,或者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回到該問題,其實在拿到商品之前,手工和機械化生產的商品質量孰好孰壞我們是不知道的,但是人們傾向於默認「手工生產」的質量比「機械化生產」的質量好。因為對於同種用途的商品,「機械化生產」的效率一般情況下要比「手工生產」的效率高上好幾個數量級,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兩者生產的質量還差不多,「手工生產」顯然就是上面提到的「張三」,嚴重拖了後腿,在通常情況下,拖後腿就意味著淘汰。就像生產效率高的企業會壓價,逼退生產效率低的企業,實現行業壟斷。

在生產效率上明顯存在劣勢的「手工產品」居然還有市場?!那…大概是因為...它...質量好吧...

(所以,強調手工在某種程度上利用了這種心理暗示,最後很可能發現自己買到的所謂「手工產品」也不過就是個現代化社會的「智商稅」。)

參考

  1. ^Commoditi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xian_economics#Commodities
  2. ^Socially necessary labour tim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ally_necessary_labour_time
  3. ^Labor theory of valu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bor_theory_of_value


很簡單,不是什麼「以貴為美」所以選手工,也不是「以好為美」所以選手工,而是以脫離「能夠用金錢直接衡量」為美所以選手工……

想要凸顯地位,凸顯逼格,最關鍵是要落在「我有你沒有,你有錢也未必能有」上面。而在工業化社會,標準化是正經從業者的頭號追求目標,這就產生了嚴重衝突……

譬如我們說戰鬥機,一直以來都是標準的、可量化的嘲笑手工的,昭和家庭作坊就是典型代表。即便是當代,譬如我軍發動機的某些部件,譬如各軍隱戰的塗層,需要手工那是迫不得已,會拖慢進度、降低良品率的。

一架一個樣兒,從零件到裝配充滿了獨特性,每部分的預算都隨緣,從研究所到廠商都該槍斃……

然而到消費品,怕的就是一樣,就是好買。我心狠手辣發家致富,買了個奢侈品手錶配合我地位,結果上個盥洗室的功夫來了仨人買了同款,還有一個人買了七個說是小三到小九一人一個,回頭我戴出門跟個小十一樣,都排兩位數了還行不行了?

自古有錢有權zb就三個要素:

1. 有錢沒權的人搞不到,這叫貴族,叫地位。你拎著一編織袋鈔票找我的手工匠人,他問先生您是不是走錯門了。

2. 隔壁貴族能搞到,也不一樣。我的盔甲比你的多三朵花,多的這三朵就是我品味超過你的具化。

3. 也是最關鍵一點,權力核心在於使喚人,一個物件我能讓許多人費心費力給我做,這就是我權力的具化。

要滿足這三點,就是要越獨特越好、購買門檻越高越好,機械輔助越少越好。哪怕單獨設計圖紙,給我車牀車一份之後,車圖紙牀連同設計師一起燒了也不行,必須設計完人給磨出來,當然最好最後也都給燒了……

當代的手工匠人不用擔心被燒,已經是時代的饋贈了……


分兩種商品

1.賣得出去的,奢侈品。

很多答主都講過了,品牌溢價、彰顯身份,人們消費的是與「手工」伴隨的稀缺性。但根據經濟學第一原理,不應該越便宜越賣的好嗎?於是就有了第二種

2.賣不出去的,私人高逼格作坊。

以雲南大理那些文藝青年開的手作店、皮具店、手工皁店為代表,近幾年淘寶上的一些小而美的手工品。因為小眾、品牌不知名、難以引入資本等因素,無法量產,只能以「純手工」作為賣點。

對於第二種,商品價格是以購買者的心理價格而決定的,並不以人類無差別勞動而決定。這點其實大家都清楚,但這些商家的思路卻就是以「人類無差別勞動」來提升購買者心理價格。

所以出現了很多「舒膚佳香皂10塊錢,我的手工皁30塊錢,因為我這是純手工」這種魔幻場面


能用機器設備的地方,基本都比手工強,主要是成本問題和定位問題。

例如包包。愛馬仕強調手工真不是因為手工就要好,而是手工貴,用機器以後,就不上檔次了,失去了頂級奢侈品屬性,跟其他奢侈品沒區別了。

商品價格里還包括了勞動價值成本,不是隻看結果如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