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實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做不到在孩子犯錯時,絕不對孩子生氣、發脾氣。

雖然我會極力剋制自己,但是有時候仍然會忍不住大聲的批評孩子。

目前,我只能「修鍊」到:可以生氣,但是盡量不要大聲喊叫;如果發脾氣、大聲嚷嚷了,要道歉,讓孩子知道「發脾氣、大聲嚷嚷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緊接著也會和孩子詳細聊聊,我為什麼會發脾氣,孩子做了什麼事情導致我大聲喊叫的,以及我和孩子都要為剛才所做的不恰當的行為道歉、認錯,並且允諾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毛病。

如果當著孩子的面發脾氣大喊大叫了,最好花點時間弄清楚應該對孩子說些什麼,比如:

「對不起,我剛才大喊大叫了。我們可以談談剛剛發生的事情嗎?」

「對不起,即使我很生氣,我也不應該這麼說。我應該先暫時離開,等我們兩個人都冷靜下來之後再談論剛剛發生的事情。」

我也曾經和孩子發脾氣,當著孩子的面把他的墨鏡給摔碎了:

夏天的一個晚上,吃完晚飯出門,孩子非要戴墨鏡出門,解釋了幾遍說天黑了,看不清,但孩子就是要堅持戴。我一生氣,直接把墨鏡扔在地上,碎了一地。就一瞬間,孩子哇哇的哭了,很傷心,自己還去一塊一塊的撿地上的碎片。 寶媽聞身趕過來,詢問發生了什麼事,讓我們都冷靜一下然後解釋發生什麼事了。最後讓我給孩子道歉。 平息幾分鐘之後,我跟孩子道歉了:「對不起,爸爸錯了,不該發脾氣扔墨鏡了,下次不再摔東西了。一會兒看看能不能把眼鏡粘好,如果粘不好,爸爸賠你一個新的。」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其實孩子沒有錯,他就是單純想戴著墨鏡出去,沒有想過天黑會看不見;我當時非要讓他想到這一層面,對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有點難了。即使我當時把他的墨鏡摔壞了,他也沒明白我為什麼不讓他戴墨鏡出去;即使我把他狠揍一頓,估計他以後碰到類似情況,還會這樣。

2. 如何控制發脾氣的一些簡單方法

面對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應該怎麼克制自己,不去做對大人、小孩都沒有好處的事情呢?

一旦注意到自己要發怒的時候,可以嘗試做一些事情來讓自己平靜下來:

  • 深吸一口氣,嘗試減慢呼吸
  • 做一些舒緩放鬆的事情,例如聽一些音樂,翻閱雜誌或只是看著外面。
  • 出去散步或跑步,找個地方安靜幾分鐘
  • 如果心律減慢、肌肉放鬆,則說明正在慢慢平靜下來
  • 反思回顧一下剛剛發生的事情,這可以幫助我們從經驗中學習,並在將來更好地處理類似情況:問問自己:」這有多重要?我為什麼會為了這個事情和孩子生氣?「,」我要怎麼解決這種情況?「

3. 孩子的行為真的是「錯誤的行為」嗎?

有時候,當我們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有些不良或者錯誤的行為,可能只是一些「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他們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或者相應的技能,或是因為失望等導致的「原始腦」行為[1]

比如說,學齡前的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小學期間打人,或者在家裡打爸爸媽媽。他們打人時,可能是他們的情感受到了傷害,比如孩子可能會僅僅因為沒有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要求被拒絕,就感到沮喪,他們的攻擊行為(打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怎麼做。

如果這時孩子能夠得到大人的幫助,由父母引導孩子如何提出自己的需求,在自己被人拒絕以後應該怎麼辦等等這些「實操技能」的培訓,他們就會逐漸學會如何與他人通過溝通、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當孩子可以理解父母的語言以後,父母就可以開始訓練孩子了。告訴孩子,人可以不高興、生氣或者憤怒,但是不能打人;當感到生氣的時候,可以告訴對方:「我生氣了,因為我想玩這個玩具了,我不想再繼續等了!」

另外,父母也不要打自己的孩子,以此向孩子表明大人是不可以接受的,並且好好想想自己也有喜歡打人、發脾氣的習慣。比如,你是否經常讓孩子回自己的房間,經常責罵和批評,並且總挑孩子的毛病?經常打人的孩子,其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是尋求報復,他的信念是「我感受不到歸屬和自我價值,這讓我很傷心,所以我想報復。」

當我們打孩子的時候,怎麼能教會孩子不能打別人呢?

孩子的要求雖然千奇百怪,行為方式更是「驚喜不斷」,但孩子的需求無非集中在三個方面: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他們所有的要求其實都可以追溯到這三個方面的訴求。

比如毀壞家裡的東西。孩子在牆上畫畫,他們可能當時認為在牆上畫畫很好玩;他們有時會通過毀壞東西來尋求報復或表達自己的憤怒。這兩種情況下 ,父母都有責任在不懲罰孩子、讓孩子用於承擔其行為的後果的情況下,幫助孩子修理或者更換被損壞的物品。

可以讓孩子參與收拾,要和他們一起重新刷牆,用肥皂和水擦洗鉛筆印,或擦洗地板。不要因為孩子犯錯而懲罰他們,但要讓他們看到如何改正。為了預防這類問題的發生,可以事先和孩子達成一致,他們可以在哪裡畫畫等有可能造成破壞性的活動。

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們能夠學會:犯錯誤沒關係,而且他們能夠在不遭受痛苦或者受到羞辱的情況下彌補錯誤;孩子們也會學到,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有責任,別人不會替他們承擔後果;他們還可以學會選擇在哪裡進行不同的活動才合適,這也是一種社會技能和禮貌。

「Children learn more from what you are than what you teach.」

W.E.B. DuBois

希望知友在評論區分享自己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衝突的,共勉!

參考

  1. ^正面管教


這個事很難控制,只能盡量控制,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每次都控制的住,那個不是人,是神。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因為很多時候大人對孩子發脾氣並不一定全因為孩子犯錯。想想你累的要死要活沒人能幫你一把,孩子還在旁邊大喊大叫和你舒舒服服躺著,無所事事的時候孩子在旁邊上竄下跳,你的承受力能一樣嗎?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好,也不是大人自控力不好,很多時候是大環境如此。別對自己要求太多了。努力去做,但做不到的時候就接受自己做不到。而且發了脾氣也不是不可挽回的。發完脾氣之後可以和孩子聊聊,不要把自己高高在上的當家長,而且當做朋友,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再和孩子聊。

可以和他解釋一下自己發脾氣的原因,不要說什麼媽媽為你怎樣付出了,你還不懂這些話,而是要說清楚發脾氣的原因,比如媽媽今天上班的時候遇到了很難解決的事情,沒有做好,心裡很難受,剛才你在旁邊喊的時候媽媽還在想工作的事情,一下子沒忍住才發脾氣了,但是媽媽不沖你,媽媽心裡很難過,你可以理解媽媽嗎?一般這樣說了,孩子都會理解的,不要把孩子想的什麼都不知道。我兒子從小就是這麼溝通的,他現在兩歲,和他說什麼基本都能理解。比如他故意用腳踢我玩,我會說媽媽很疼,你希望媽媽疼嗎?他就會說不希望,還會說媽媽對不起。然後會給我揉揉,也不再踢了。

孩子相處其實很簡單,越平等越簡單。孩子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脆弱,也沒有想像中的什麼都不懂。他們小小的腦袋裡真的裝了很多東西。


自從意識到自己也存在解決問題沒耐心、管理情緒有待提高之後,就意識到要在親子關係中潛移默化的教會孩子怎樣管理情緒、處理問題。所以現在自然而然的就不會發脾氣或者能很快收住脾氣,耐心跟他磨,有時候講道理,有時候耍無賴,有時候講條件,有時候嚇唬他,有時候逗逗他,我發現這樣比簡單粗暴的發脾氣壓制效果更好,因為我家是男孩子,自我意識強,容易有逆反心理。


強力控制自己 + 嘗試「非暴力溝通」

首先,反覆告誡自己:發脾氣不僅會把事情/場面變得更糟,還會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比如:

自己難受(當下)

傳染給孩子壞情緒(當下)

不得不面臨更「複雜/困難」的親子處境並解決(當下)

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長期影響)

增加親子溝通難度(長期影響)

……

有時,告誡還不夠,感覺自己快控制不住、想「表達」負面情緒(言語/表情/動作)的時候,試試「命令」自己立即深呼吸、心裡默數10秒,給自己一個緩衝時間,來降低負面情緒的強度、嘗試開啟理性思考。

題主還可以試試使用「非暴力溝通」方式,建設性地解決親子衝突情境下的問題,日常也可以使用、有助於避免產生各種情境下的溝通衝突(不限於親子)。


適當也可以發下脾氣吧,對 媽媽就是生氣了,媽媽有權利不開心 有權利生氣 前幾天剛被熊孩子氣到,他不停的推我 我說:不要這樣推我,有點疼 媽媽不喜歡這樣玩,然而他就像沒聽到一樣無視 我又說了媽媽不喜歡這樣玩,有點疼,(正好那天我心情也有點不好) 他繼續,我嚴肅又生氣的說:別推我! 結果他生氣了還發脾氣了!那我更氣了而且語氣已經相當不好了:媽媽說了好幾次了不喜歡這樣玩 但你還這樣! 然後我兒子就嗷嗷的哭了, 我有啥錯!對啊 你是個孩子 但我也有有情緒的時候啊!然後我就非常煩躁生氣的說:對!媽媽生氣了!而且想發脾氣!為什麼你每次想發脾氣就發脾氣!媽媽也有權利!你對我生氣發脾氣大喊大叫 我會傷心 那現在你感覺怎麼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