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清楚的是學習哲學本身沒辦法把人變成運籌帷幄的政治家和商人。學哲學能夠打磨一個人閱讀文本,構建論證,詳細思考論證一個結論所需要的預設以及可能的反駁的技術,但是絕對沒辦法讓人更好的掌握和活生生的人類談判,操控他人的情緒讓自己得利這樣的技能。而我們日常使用精通人性的時候往往是在說後一種。像後者這樣的屠龍之術似乎沒有一個正經大學學科會教你(我對商學院不太瞭解,可能說的有錯~),於是大家幾乎靠的都是自身天賦和在生活裏反覆操練。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學哲學是會阻礙你精通人性的,畢竟當你花了大量時間練習論證觀點和反駁別人的觀點,自然就沒有很多的時間練習經營人脈網路和與人溝通的技術了。不僅學習哲學會阻礙你精通人性,鑽研任何一項其他技術,包括編寫程序,做化學實驗,做社會科學考察等,都會阻礙你精通任性(笑)。君不見任何技術行業的從業人員(以程序員為最)都是出了名的情商不高嗎。反觀被廣泛認為情商高的人羣(政客,商人,大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大部分從業人員),他們的「本職工作」不就是操練「精通人性」這項技術嗎。所謂不要拿你的業餘愛好挑戰別人的飯碗~

接下來是一點nerdy的閑聊:

如果故意唱個反調,把精通人性理解成了解關於人的本性的很多知識的話,那麼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都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知識。但是我懷疑哲學可能是某種程度上在這方面最「業餘」的學科。畢竟不像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這樣擺明瞭研究對象就是人類以及人類之間的關係的學科,哲學標榜的研究對象其實是「所有(有可能存在的)理性生物」(這種研究到底是不是真的可能是另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也就是說哲學理論是追求不依賴於智人這種生物的特殊本性的。換句話說,如果在另一個星球上有一羣大腦結構歷史發展軌跡和我們完全不同的外星人,他們幾乎肯定會發展出和我們完全不同的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但是arguably會有差不多的哲學。

舉一個最近碰到的例子。在認識論的課上,正在討論reliabilism of epistemic justification(可靠主義?)。簡單來說可靠主義認為:一個人S的信念(belief)B是得到辯護的(justified)當且僅當B是產生於可靠的認知過程。一種對可靠主義的批評是這樣的:設想有一個人A,他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百分之百可靠的,但是他對此一無所知。有一天,這種預知未來的能力讓他相信「美國總統正在弗吉尼亞州的裏士滿」。如果可靠主義是對的,那麼A的信念「美國總統正在弗吉尼亞的裏士滿」是well-justified,也就是說A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它,因為這個信念確實是產生於一個非常可靠的認知過程(完美的預知未來能力)。然而,直覺上來說A並沒有很好的理由相信他的這個信念,因為他對自己的預知未來的能力完全一無所知,對他自己來說「美國總統正在弗吉尼亞的裏士滿」這個信念完全就是憑空產生沒有任何依據的。因此可靠主義是錯誤的。

這個時候如果有同學反駁說:這個例子構不成反駁啊!因為根本沒有人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教授應該會用一種emmmm的表情看著他。因為一個哲學理論並不滿足於「對所有現實存在的人類成立」,她所希望的適用範圍是任何邏輯上有可能存在的理性生物,不僅僅是人。(以下開始夾帶私貨)甚至說有可能智人這種生物根本不包括在哲學理論所適用的理性生物的範圍之內(笑)。比如說,Neil Levy在他的著作「Consciousness and Moral Philosophy」中支持這樣一個觀點:Someone is morally responsible for his decision only if all facts that are morally relevent to his decision are available to his consciousness. (不嚴謹的翻譯:某人能夠對他的決定負道德責任的條件是他能夠意識到與他決定有關係的所有道德事實)。現有的很多認知科學結果都指向「人的大腦結構決定了人不可能意識到所有與他的決定有關的事實「,因為大腦處理情感的模塊和意識模塊是沒有物理連接的。假設這是對的,那麼即使Levy的理論是正確的(作為哲學理它完全可以是正確的論),我們也不得不說這個正確的理論沒法適用在我們這種生物身上。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還是傾向於認為人類是屬於理性生物的,因此哲學確實可以(間接地)告訴我們一些關於我們的理性本性的知識。


當然有助於啊。哲學的門類也有很多,可能認識論、邏輯、科哲無助於,但是倫理學、政治學、宗教學一定有助於啊。那些推薦讀社會學、人類學、文學的人當然沒說錯,但因此否定哲學中對人性的理解,就純屬胡說八道了


我覺得不行,因為許多人不按哲學的套路來 (doge)。

哲學主要是討論世界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的,當然我們中國的古代哲學和西方哲學有所不同,裡面有相當重要的部分是關於人的「人道」,但是所謂人道和人性是兩回事,古代哲學家很多不談人性,即是談到人性,也是強調「存天理,滅人慾」,所謂修身就是讓自己的精神去貼近自然的「天道」。所以這樣的哲學是不能讓你瞭解人性的。

不過,人和其他所有事物一樣,都在某種自然規律下存在,人的行為不能超脫這種規律,如果你能把握到事物的規律,同樣能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人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吧 。其實在哲學家看來,是否瞭解所謂「人性」不重要,人只不過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罷了。


從一個窄角度解釋世界,而且是精神的,虛的,但有理。回頭看,人的理性在大腦皮層產生。科學,哲學,神學,藝術,哪個不是在大腦皮層發生,都扭曲了現實。實際人的五官都扭曲現實,所有的學問只是延伸器官,找到坐標系得到的,聊慰自己而已,亦是人比動物高處。且永無止境,據現在的時代環境而創新!


若要精通人性,不如剁在生活中尋找。人性來源於人,不是書。親身體驗過的,才能銘記在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