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樣的好辦法可以讓議論文更有層次,考場上可以脫穎而出?


一些高中學生寫作議論文不願意在思辨上下功夫,而喜歡「拉大旗,作虎皮」,寫出的文章往往調門很高,氣勢很足,但就是讓讀者讀起來感到喫力,不解其意。這是因為學生在構思時並沒有把事理想清楚,更沒有想透徹。「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呢?學生自己想不透徹,又怎能寫得通透呢?下面筆者以蘇洵《六國論》為例,談談議論文構思時的三個思辨維度。

維度一:是什麼

這個思辨維度要求學生界定概念內涵,表明自己的觀點。學生想要做到文章的觀點「精準」,就必須審視文題的構成要素,思辨這些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而想要做到觀點「獨到」,就必須對文題的內涵、意旨和取向做出「我」的思辨,進而生成「我」對生活、人生和社會的獨特理解。其基本思辨角度有如下五個:

①向深處想一想,揭示本質。需要學生把對事物的認識從感性層面提升到理性層面,透過表象,揭示本質。

②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需要學生由果溯因,探明事物呈現性狀的「緣」「故」,準確把握事物的發展脈絡。

③向後面想一想,預見發展。需要學生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趨利避害,給人啟發。

④換角度想一想,提出新論。需要學生打破思維定式,轉換視角審視問題,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

⑤合起來想一想,立體觀照。需要學生將從各個維度思辨後做出的判斷加以整合,形成對事物全面的判斷。

檢驗對這一問題思辨程度的標尺是「簡明」,「簡」是對錶述的要求,「明」是對內涵的要求。學生若做不到「簡」,表明其思辨還不透徹;學生若做不到「明」,表明其思辨還不清楚。

蘇洵在《六國論》中是如何從這一維度思辨的呢?如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作者另闢蹊徑,獨抒己見。著一「非」字,徹底推翻世人「兵不利(軍事實力差)」「戰不善(作戰不得法)」的陳言;著一「在」字,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弊在賂秦」。

維度二:為什麼

議論文的魅力在於理趣,而議論文寫作的功力則體現在說理。只有將事物的內部結構和關係、運行規律、發展邏輯等講清說透,才能讓讀者信服。其基本技法有二:

①「切一刀」。事理往往是錯綜複雜的,「剪不斷,理還亂」,這就需要學生機智地選擇一個能夠看得透、喫得準的角度切入,從而把糾結、糾纏在一起的事理說清楚,道明白。這「一刀」學生可以切在此與彼、主與次、內與外、客觀與主觀等交匯點上,旨在釐清頭緒,理順關係。

②「走兩步」。事物的發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從起點走向終點、由原因導致結果的。為此,學生在寫作時要學會「走兩步」,並通過「走兩步」將事理的剖析路徑分步展示出來,從而形成清晰的進程路線圖和嚴密的邏輯推理鏈。

蘇洵在《六國論》中是如何從這一維度思辨的呢?如下: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作者首先是「切一刀」,將六國分成「此」與「彼」兩個陣營,「此」即「賂者」,「彼」即「不賂者」。切了這「一刀」,作者下文便可根據兩者的各自情勢分而析之了。其次是「走兩步」,演繹兩者各自的覆滅成因。「賂者」覆滅的進程路線圖和邏輯推理鏈是「賂秦—力虧—破滅」,「不賂者」覆滅的進程路線圖和邏輯推理鏈是「賂者喪 —不賂者失強援—不賂者不能獨完而喪」。讓讀者讀之一清二楚,一目瞭然。

維度三:怎麼辦

「一打宣言不如一個行動。」議論文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而不能只是舉著「我們一定要(應該、必須)……」的牌子空喊口號,而時下最熱的任務驅動型議論文則更應如此。這就如同醫生治病,在望、聞、問、切,進行診斷的基礎上,還需要開出藥方,給出治療方法。議論文構思亦同此理,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時,只有將「怎麼辦」的問題思辨清楚,才能將前文的分析闡述落到現實的土壤,接上「地氣」。其操作步驟是:

①聯:聯繫生活實際、人生經歷和社會現象,尤其要關注社會熱點事件。

②思:反思當下需要作為、能夠改進以及應該與時俱進、因勢而化之處。

③亮:在可行性論證基礎上,亮出合情、合理、合法、合乎實際的措施。

其實,思辨「是什麼」「為什麼」的過程就是「知」的過程,而思辨「怎麼辦」的過程則是「行」的過程。我們只有在「知」的基礎上「行」,在「論道」的基礎上「踐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議論文更具現實性和啟發作用。

蘇洵在《六國論》中是如何從這一維度進行思辨的呢?如下: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作者為六國提出的方法有三:一是重用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三是六國聯合。此三策,「可謂至論」。它警示我們:空喊口號,有虛張聲勢之嫌;只有提出方法,方顯試手補天之力。

「袖手於前,方能疾書於後。」筆者堅信,學生在草稿紙上列出的三維思辨提綱一定能給議論文寫作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使立論更加精準,說理更加通透,提出的方法更加切實。

[文題練習]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某市2019屆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作文題)

每個人都有祕密,隱私保護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大自然也有祕密,科學探祕已經變成時代熱潮。

[三維思辨選萃]

維度一「是什麼」示例:

①王爾德曾在書中寫道:「我愈來愈喜歡隱祕了……最最普遍的事,只要掩蓋起來,就會變得妙不可言。」

所以我們閉口不談心中所想,即便是和最親密的人分享,也多少有些等價交換的意味。

這昭示著隱私的不可侵犯性,在未被知曉前它是美好又曼妙的少女的微笑,在被公之於眾後她便是血淋淋的利齒。沒有人能估量它的破壞力和美好度。

(《偉大的隱祕》)

②無論是向外探索自然的祕密,還是對內維護自身的隱私,祕密之中,自古不變的是人類對「自我」二字的守衛。在向外探索中尋找自我,在對內守祕中維持自我,自我的構築使人得以架構起人類的尊嚴。自然的祕密引導人們鍥而不捨的探索,而個體的隱私則為這一探索設置了邊界,邊界之中,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獨特的形象、個性與身份。

(《祕密中的自我》)

③在千篇一律、冷峻嚴肅的外表之下,許多幽微而隱而不發的情感,正蓄勢其中,正因那每個人心中略帶差異的「小心思」,才讓個體獨特而又熠熠生輝。

祕密,當屬於現代人心靈的最後一塊凈土了。當機械而又疲倦的工作終於結束之時,回到小巢的倦鳥,終於可以卸下應酬的皮囊,吐出一整日的渣滓了。想想為何一個人的獨處時光總是那般閑適自在?米蘭的那句話悄然道破了真理:「人類一切苦惱的根源,便在於關注了他人的目光。」因而,祕密的存在,何嘗不是心靈寄託的高臺、靈魂逍遙的宇宙呢?

當今時代,民主在推進,文明在綻放。我認為最顯著的標誌便在於,人們開始將隱私放之神壇,人們開始敬畏祕密。

(《堅守凈土》)

維度二「為什麼"示例:

①每個人都有祕密,這種祕密由於人的個體性和身份性,隨著法律的日趨完備被賦予了尊重與保護的權利,而大自然亦有祕密,只是似乎缺少了法律光環下的「神聖不可侵犯」。其實,自然的祕密更需要每個人來自心底的敬畏與尊重。

因為當我們敬畏自然的祕密時,我們會驚異於她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而非心生狂妄,企圖征服自然卻最終在面對自然的復仇時粉身碎骨;當我們尊重自然的祕密時,我們會對自然的饋贈與其對人類文明的促進心存感激,而非萌發貪慾破壞這美麗的生態。當祕密不再是祕密,當自然神祕的寶藏淪為槍靶和人類謀取利益的目標時,或許真的會像《流浪地球》中發生的那樣——不堪重負的地球被祕密發掘者們傷得千瘡百孔,被迫流亡。

(《祕密需要敬畏與尊重》)

②每個人都有祕密,它是個體區別於他人的標誌,是不願訴諸他人的內心想法。我們不應侵犯他人隱私,因為對於他人內心的佔有,會將他人的靈魂完全暴露於眾,致使他人淪為被掌握、被控制的已知對象,使他不再具有獨特的人格。這種被動的災難,使他們甚至暗中伺機向更多無辜的民眾伸出魔爪,以填補內心被看透的情感空白,如波德萊爾所言「興高采烈地走上泥濘的大道」。

我想,隱私保護的意義在於衝破這種虛榮地佔有的惡性循環,肯定個體的尊嚴與價值,使其不至於消失於集體思維中,走出千人一面的牢籠。在歷史的宏大敘事中留下自我獨特而完整的痕跡,是一種幸福;而保護他人此種權利不被剝奪,是更加深遠而宏大的幸福。

(《面對隱私》)

③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身的看法與特色,這裡需要築一堵牆,劃一欄地,只因於己於彼皆有益。

於彼,是維護他人的自尊,尊重他人的人格。這人格是洞穴裏隱祕的彩蝶,有自身的顏色,卻易被這世界耀眼的光芒灼傷。

於己,這是一種良性的反向保護,因為這堵牆後的風景,並沒有那麼美好。我想「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未必是一種畏縮,許多時候我們竭力追逐他人的步伐,渴望看見他人身後的那片海,不料那卻是沙漠的波浪在搖動。我們本可以讓距離帶給我們美好的幻想與行走的勇氣,但我卻在好奇的驅使下踏入了一方禁地。

(《留一片桃花源》)

維度三「怎麼辦」示例:

①無須糾結在他人的世界之中,也不必費盡心思看穿他人的祕密,因為真正的成功是活成自己,而探索自然是回歸本初的開始,是自我寧靜致遠的開始。在現今大數據時代,人們總將自己迷失在他人的世界中。王開嶺感慨道:「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無曲。我們走了很遠很累,卻忘記了為何出發。」

果真如此嗎?不然。放下他人的祕密,活在自己的世界,其實我們都可以認清自我,回歸到「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本初。

(《多識草木少識人》)

②無論是何處的祕密,於我而言終有主客之分。面對自然的祕密,不可以「皆為我所有」的霸道之心待之。保持敬畏,謙遜求知,遵守其規律,總是會讓我們在求知過程中少犯差錯的。

《面紗》中,瓦爾特明知門後便是妻子凱蒂的祕密,但也只是轉動了下門的把手,然後就鬆開,僅此而已。面對他人的祕密,我們也應持有「不推開」的敬意,到此為止。

(《只聞牆內佳人笑》)

③人與自然的相處需要互相尊重、互惠共生。「在器物的背後是人的方法與技能,在方法與技能的背後是人對自然的瞭解」。人瞭解自然是為了創造出為自己所用的器物,更是為了將宇宙規則銘記於心,然後更好地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不因無知而損害自然。「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科學探祕從來不是為了窺視甚至奴役自然,而是為了「與造物者遊」,與自然相互瞭解,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自然願意展示的祕密,我們利用它;不願意展示的祕密,我們也不必強行挖掘,這便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思辨佳作】

生命不可承受之光

某考生

熊培雲在《自由在高處》中如是說:「祕密是自我空間與社會空間的走廊,也是個人身份的確定。」

誠哉斯言!祕密作為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本應受到人們的尊重與保護。可是,越來越多的作家的私人空間被曝光在鎂光燈下,他們正在承受著生命不可承受之光!

於是,于丹在北大開講,人們蜂擁而至;柴靜出新書《看見》時,媒體紛至沓來。他們的那一扇門扉再也無法掩起,自稱「丹青」和「火柴」的人將他們的生活攪了個天翻地覆,隱私不再,祕密不復。

他們潔白的袍袖因過度洇染了人間煙火而黯然褪色。

糊塗矣,世人!你可知人的生活本就由酸甜苦辣組成,作家亦是如此。他們本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個體,有歡笑亦有眼淚,有光明的心靈亦有陰暗的角落,而在長槍短炮的聚光燈下,他們的祕密與隱私被無限放大。人們不再關注他們的學術成就,轉而捕風捉影地對緋聞、「黑料」津津樂道。於是,生命不可承受之光,讓他們喪失身份,跌落神壇。

有人亦問金庸先生,最好的一生是怎樣的。先生沉吟後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好一個「大鬧一場,悄然離去」!作家在向市場投放自己的思想、感悟之後,已應「大隱於山林」,平靜地離開公眾視線,用筆尖再次發現自我,而不是在沉浮泡沫中被「淹沒」!

正如李敖先生,早年憑藉犀利的言論、辛辣的筆觸為世人熟知,而晚年謝絕一切媒體的邀約、訪談,閉門於陽明山潛心鑽研。正因他懂得得意而不忘形,於峯巔抽身而出,才未被生命不可承受之光折損了作家的羽翼、自我的空間與獨立的人格。

揆諸當下,媒體用鎂光燈光速上演「造神」又「殺神」運動,一些青年作家在生命不可承受之光面前無所適從,跌落泥淖而無法自拔。

似是明白為何兩位大家要起名「錢默存」與「莫言」了,他們告別生命不可承受之光,自家拍掌千山響,「此心安處是吾鄉」。

多年前高呼「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的那個人早已離我們遠去,而他的吶喊仍自在上空迴響。關掉聚光燈吧,還作家一份自由獨立,保護他們的祕密與隱私。

願我們的作家不復有生命不可承受之光,自在熠熠生輝。

[評析] 文章從作家和媒體兩個角度,對「光殺」的原因進行了深度剖析——作家「過度洇染了人間煙火」(內因),媒體「光速上演『造神』又『殺神』運動」(外因),並犀利地指出了救贖之道——作家應「平靜地離開公眾視線」(自救),媒體應「關掉聚光燈」(他救)。文章痛擊時弊,激濁揚清,具辛辣味,有雜文風。

更多作文思維技巧、最新精品素材等備考資料,記得關注我哦!

匠心打造!2021高考語文衝刺最強攻略(作文突破+古文突破+一輪複習))?

mianbaoduo.com圖標重磅推薦!2021高考作文衝刺已經起航(一鍵定製,全年無憂))?

mianbaoduo.com圖標

剛剛看到一個相當不錯的結構整理,基本都可以用在「承」的部分。

莫寒沫含:7種高分議論文結構,讓你告別議論文寫作困擾!?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別的回答裏這個年代了還有人議論文敢用總分總結構,我佛啦!

先記住高中作文無視文體的四字訣「起承轉結」(當然這個本身是用來寫小說的),接下來我教各位如何運用這四個字寫議論文。

起:可以是通過描寫引出論題或核心意象,也可以直接點明論點,一方面取決於行文習慣,一方面取決於你的水平。

承:這部分是主體,大約佔全文篇幅50%左右,這部分要求你對論點進行證明,一般可以是拆散成分論點,或者遞進式。

轉:這是讓你的作文從中等/中上飛躍一個層次的關鍵!這裡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你要針對你的論點和前面的例證,提出你的論點的侷限性,給自己的論點施加侷限,體現你的思辨性。另一種是把你的論點投射進社會現實,注意不要再用哪種「X年X月X日XXX如何如何」的新聞做例證,直接把寬泛的社會現象舉出來。

結:這部分大多數人都明白,俗話說「風頭豬肚豹尾」,結尾一定要緊接上一層次,有力,簡潔不拖沓,意味深長。

只要能做到這些,作文,至少議論文,不會那麼無從下手。


經常有人會問,如何寫好議論文?

這樣大的一個問題,三言兩語很難解釋清楚。

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議論文所呈現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說白了,議論文就是個人思想的表達,有深度思考的學生,議論文一定不會太差。

所以說,對現實問題是否有獨到的見解,是寫議論文至關重要的一步。

不久前,王心儀的《感謝貧窮》走紅,很快就成了北京市理工附中高三的訓練題目。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學生訓練過一個命題作文,叫《我看網紅》。

2017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題目是《說紐帶》,依託的是一帶一路的時代大背景。

2018年的題目是論述《新時代青年》,很明顯也是和時代大背景貼近的。

種種跡象表明,現在的作文題目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貼近現實。

我們會發現,現代作文不是套話連篇的雞湯文的天下了,而是要求學生對時代、對社會、對人生,有自己獨到的洞見。

回到如何寫議論文,立意是第一步,如果對某一個問題缺乏真知灼見,那麼安排結構也很不容易。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立意有深度呢?

有兩個建議,不是萬能的套路,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方向性的指導。

第一是多看新聞,看新聞是有技巧的,不是所有的新聞都需要深入分析。

很多人看新聞只是盲目地看,但是現在的新聞APP普遍存在大量劣質的自媒體文章,很容易被帶偏,所以需要鑒別、挑選適合思考的新聞去看。

一定要透過新聞的現象看到本質,能讓我們看到背後更大社會背景的新聞往往更有價值。

比如說這條新聞:一個培訓班4天收費3.98萬、12天收費20萬,學完後能讓孩子預測未來結婚的對象,還可以把勺子吸在臉上,結果竟然已經有人報名。

相信大多數人會對這條新聞一笑而過,但是我們要透過新聞的現象看到背後更大的問題。

為什麼一個能把勺子吸在臉上的騙子培訓班都能吸引人去報名呢?

有一篇社論,題目是這樣的:「全腦靈動的迷信背後是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這條新聞背後可以分析出教育焦慮的社會問題,也可以看出家長對於右腦開發缺乏冷靜、科學的思考。

看似搞笑的新聞,也是有價值的。

一般來說,八卦的新聞沒有意義,過於政治化的新聞看看就可以了,因為其背後的解讀角度已經被固定成唯一模式,沒法思考和寫作。

最重要的新聞背後通常有一種社會背景,與我們的價值觀、社會、文化、普通人密切相關。

比如說,范冰冰偷稅漏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納稅是所有人都應該做的事,事關所有人,所以這樣的新聞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可以試著看新聞的時候,提煉出至少兩條背後有價值和社會背景的新聞。自己嘗試解讀,提出比較新穎和深刻的觀點。

然後在網上搜相關新聞的評論,與自己的觀點進行對比,並且積累有價值的評論。

很多職業的新聞評論員文筆很好,見解也不一般,是學習議論文很好的途徑。

第二是讀書,除了必讀的經典之外,要多讀一些「非虛構類」的作品。

諸如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書目,這些書或是寫社會現實,或是直接告訴你作者思考的結果。

特別是社會學的書,一般是很有社會針對性的,面對普遍的社會現象,非常適合閱讀。

比如《娛樂至死》這本書中的觀點就非常適合運用到作文中去。

為什麼要讀這些理論性很強的非虛構作品?

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如果通篇都用自己的話去描述觀點,就會顯得寡淡平庸。舉幾個例子、引幾句名言,似乎也算小修小補,但其實沒有大的改變。

讓文章顯得與眾不同的最好方法是在文章的中後部導入一種理論,來對問題進行理性地深入分析。

這樣的文章,讀起來會比較過癮,感覺作者的思想有深度、有見地。

非虛構類圖書恰好是這種理論核心來源。

北魚在《議論文奇葩說》中提到的書和理論,很多都是非虛構的,如果有興趣可以讀一讀。

如果沒有時間,至少讀一讀序言,也可以上網搜搜書中重要的理論,化用在作文中,會增色不少。

這兩條建議並不是孤立的,結合起來,可以形成對問題的獨到見解。

簡單地說,對一個案例,要能看到問題的本質,提出獨到的觀點,並且這個觀點最好還有理論支撐。

比如說,之前發生的小學課本的一篇散文《打碗碗花》,原著中的外婆被改成姥姥。理由是,外婆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話。

這個社會現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個案。

有人說,沒有必要修改,要尊重原文;有人說,兩種稱呼沒有區別,沒必要修改;還有人說,要注意保護作者的原文特色,不要肆意篡改原文。

這些看法都是從常識進行判斷,比較淺薄。其實這個事件背後的本質是普通話和方言的關係,只有看到了這一層,才洞悉了其本質。

接下來就考驗你的理論修養了。

方言有什麼用?為什麼要保護方言?如果能想到馮驥才,就成功了。

馮驥才一直在搶救鄉村文化。他說,中國過去10年,有90萬個自然村落在消失。伴隨村莊消失的,還有村落的建築、文化和語言。

方言既是多元文化的要求,也是文化凝聚力的載體。所以說推廣普通話沒錯,但絕對不能以消滅方言為代價。

寫到這一層,文章的高度自然就有了。

方言保護,是這個個案背後的認知。馮驥才的呼籲,是理論的高度。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見解,文章才能左右逢源。

當然光說不練假把式,不管講多少理論,不能內化成學生真正的知識,都是白搭。

所以建議每週抽時間訓練,寫一到兩個200字左右的、可以構成議論文核心段落的小文段。

小文段字數少,寫起來非常方便,可拓展成一篇完整文章,訓練多了,就會發現很多作文題,本質思路都是一樣的,不會在考試的時候無從下手。


很多人認為是先把結構搭好,再去想具體怎麼想

我個人感覺 議論文不能這樣

因為議論文考察的是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所以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解,沒有自己見解的議論文就是行屍走肉(喪屍)

所以你想脫穎而出不是靠文章的格式、層次就能顯現出來的,因為那些東西是固定的 不是你能發揮的地方

所以我認為議論文的寫作在於平時多涉獵形成有自己特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標題要切題,達到能讓人一眼就知道你接下來會說啥的程度,反應主題。

總分總,開頭第一段前三句內一定要點題,前每段首末句都跟開頭照應,開頭寫得有文采一點,中間隨便寫,別明顯跑題就行,結尾在點一下題,總結全文。

字好就是50+。


這要看你的現狀了,如果目前是30以下,那先把字練好。

如果是30-45,那就用那個總分總的回答。

如果是50-55,那就用那個起承轉結的回答。

最後想長期保持在55以上,這就沒有固定的路了,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你應該找你的語文老師,他會幫你的。


首先議論文分立論與駁論。兩種有些許區別。一般來說,議論文結構就那麼一種,即總分總。我猜想你可能沒表達清楚,你很可能想提高創作手法,深刻內容。我感覺議論文關鍵就在兩樣,一是新穎深刻的論點論據。二是形式上的美化與修飾。新穎深刻要避免奇譎怪誕,不能突兀做作,這需要日常積累大量知識儲備。形式上也要自然平淡,忌浮誇堆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