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集采,你怎樣看冠脈支架原數萬元報價低到 469 元?

對支架領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集采對醫療器械領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冠脈支架報價低到 469 元,葯代直呼:種個睫毛都不止這麼點 | 直擊集采現場?

mp.weixin.qq.com圖標


利益相關,醫療器械臨床與註冊人員。

了解前幾年藥物的集采,對於這次支架的集采落地肯定是不陌生的,當年第一批腫瘤葯集採的價格之低,也是跌破眼鏡,後來,隨著一輪又一輪集採的驚喜後,大家都對此感到見怪不怪了。

想開這個回答,是看了其他的回答有些莫名其妙的點。

首先,我們對這個政策應該先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開展集採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希望國內的醫藥企業能削減絕大部分的醫藥營銷費用,將更多的錢投入到研發里,國內醫藥行業本身研發能力比不上國外,大部分都是做仿製葯為主,再加上特有國情的醫藥銷售現狀,長此以往,勢必會使企業競爭力越來越弱,集采一方面是為了淘汰掉落後的,沒有競爭力的仿製葯企業,另一方面算是一個信息,告訴大家,做原研葯,創新的產品才是最掙錢的合理導向。想法總是好的,至於後續是如何發展,只能是讓子彈飛一會。

看了很多答案有很奇怪的邏輯在裡面:

  1. 集采後的產品質量就下降了。我不太知道怎麼有這種印象,首先,這些支架都是16,17年便上市了的產品,已經是經過市場的考驗,集采價格的降低並不會對產品的質量有影響,除非他們自身的生產環節和質量控制環節出了問題,導致集采前後的生產工藝發生變化,否則何來的低價的集采產品質量不行的說法?
  2. 誰會用這些集采產品,醫生都推薦高價的進口產品。拜託,這個清單里,波士頓科學和美敦力兩家外企也是有集采支架產品進名單的好嗎?
  3. 集采後,打擊企業研發積極性。其實,進集採的支架主要是藥物洗脫支架,可以看到上層對耗材的集采還是在探索階段。在藥物的集采上,一般是會分原研葯和仿製葯,然後入圍的藥物必須是通過一致性評價,證明藥效上是沒有顯著差異的,至於價格是企業基於自身的成本考慮來定價的,原研產品會有一定的優勢。政策本身或者說初衷是為了鼓勵研發的,至於結果是如何,就只能是時間說明一切。

集采政策下來,受最大影響當然是直屬的銷售部門,很多因為產品進了名單,當地的團隊直接就地解散,隨著集采政策的不斷深入,可以預見未來企業里做銷售,採購,進院等相關崗位都會逐步縮減,或者轉型。當然,政策從來都不是只有一步,相信集采只是這場大醫改的前奏,後續包括很多人提到的醫生收入,整個醫藥行業的模式,醫院的整體經營模式等等,都是結構問題,需要慢慢探索。

它是一個龐然大物,每動一步都會惹起一陣喧囂,但是這個體系本身已經不適合社會發展,改革勢在必行,只是方法對不對,那就留待後論了。


與問題關係不大的更新放在前面吧。有些人居然說我太理想了,不現實

那好,我就來告訴你什麼是我面對的現實

我就是一名重慶鄉鎮普通醫生

我剛開始當然也對集採藥產生懷疑過,因為剛開始我是推薦給我爸用了國產的降壓藥,名字記不得了,但一瓶只要幾塊錢,效果真的很差,很快給他換回雅施達加倍他樂克了,平均下來一天也就不到兩塊錢。但這是我爸,那我面對的患者呢?

我知道三四十塊錢對有些人來說根本不是錢,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說真的捨不得花——比如我面對的患者,我說的甚至不是什麼貧困戶,就是鄉鎮的普通老百姓

對於這些慢性病,人家平常怎麼處理的?

直接硬抗,對,就是硬抗。壓根不是用進口國產的問題,人家不用藥。那我面對那麼多患者在我手上選擇等死我應該怎麼辦?和他們談衛生,談健康,談醫學能有用嗎?我能治得了窮病嗎?

我有時候,真的真的很難受,覺得自己學醫幹嘛的,別說什麼疑難雜症能治了,我也不指望了,現在是常見病治療我都勸不動患者。我家裡情況還算將就的,自己工資也已經借出去不知道多少了,但是又有個屁用,杯水車薪罷了

所以別和我講什麼生命健康無價的話,對於我見到的多數人來說,生命不僅不是什麼無價的,生命就是廉價的,為了自己的生命健康花錢就是奢侈行為

人家患病了第一個問我的不是怎麼樣能治好,而是他要是不治能怎樣。我連哄帶嚇的和他講不治會怎樣怎樣,但除非是聽到會得癌或者會死人了人家才願意給我點反應,試探性的問我治好一共要花多少錢。至於什麼黃疸水腫頭疼心慌的併發症,除非實在忍不了,不然說了就是,「人老了都這樣,誰還沒個三病兩災的」,面對這種話你說說看我還能怎麼勸?

你知道農村多少人各種慢性病硬抗,最後一查就是晚期嗎?我告訴你,這根本就是普遍現象。

作為醫生看到這些我不難受嗎,但我能怎麼辦?你和他說這個進口葯要四十一盒,效果好,然後他問我能保證治好嗎,我敢保證嗎?我和他講進口葯有多好真的有意義嗎?但是難道我真的只能看著他硬抗等死嗎?

來來來,你告訴我能怎麼辦。你來教教我,患者因為那三十塊錢不願意治病,這他媽不是現實還有什麼是現實。現在幾塊錢一盒的降壓藥我好歹還能勸勸,沒錯,我會告訴他有這個副作用,那個不良反應,但是我更要告訴他的是這個葯能治病,這個葯能讓他多活兩年,現在至少他不再是等死的狀態了,懂嗎?

來,你來告訴我,作為一個鄉鎮普通醫生,我到底應該怎樣才能把心態放平看著我的患者為了省幾十塊錢在我面前選擇等死?

現在你懂為什麼集采有再大問題我也支持集采了嗎?為什麼我對有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那麼生氣了嗎?理解為什麼國家動了再多人的利益也要推進集采了嗎?

永遠也別把你自己當做大多數,大多數人在這個話題上是失聲的,自以為是,真的很傲慢

—————————————————————————

怎麼都那麼擔心會出質量問題的?

如果對某種葯/器械是否真的通過一致性檢驗有疑問,歡迎帶證據舉報

如果自己臨床體驗中發現採購的物資良品率有明顯問題,同樣歡迎反映

怎麼,價格低了就等同於質量完全沒法用?

你怎麼不說是因為之前的超額利潤太誇張了呢?

醫保醫保,保的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你說十塊錢的葯變成兩塊錢,一個月也就幾十塊錢,有必要降到六毛甚至六分嗎?

六億人月收人一千以下你不知道?你知道一百就是一千的百分之十嗎?

你路邊擼個串的錢,是六億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過是屁股問題罷了。有些人是不是在三甲呆久了,就覺得大部分患者都是能看三甲的水平了?

簡直荒謬

————————————————————————

我再說一遍,居民醫保是基礎保障

或許我在小醫院工作吧,我還真沒見幾個來開降壓藥的病人說就不要醫保報銷的,就要買貴的

對醫保這些器材好不好用,這個價格實惠不實惠到底是患者說了算還是醫生說了算?

你說國產的質量跟不上,廢話,一塊錢東西怎麼可能和一百塊的一模一樣?

但是你去問問普通的患者:一塊錢,有可能會有併發症,有可能以後還會複發;但一百塊這種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你問問大多數患者到底會選什麼

然後想想看大部分患者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還是那句話,醫改葯改到最後,效果是患者說了算,是社會說了算,不是醫生說了算

說白了就是我們窮唄,全國醫院也不是只有三甲醫院,這個事情到底有多難理解?

說實話,我要是大醫院的醫生這個事情我也不樂意吱聲

但是一堆普通人就沒必要附和了,真的

有錢人更沒必要,醫保保的越多,個性化醫療反而會發展的越好,這是我國目前經濟結構決定的。人都是趨利的

有些醫生葯代當然可以不滿,但是話不要說的太自私了

—————————————————————————

再補充個關於有些醫生拿醫保談醫療效果的問題

我就這麼和你說了,只有醫保保障的越基礎、越全面,個性化醫療,講究醫療效果的醫療方案才會發展的更好

而不是現在這樣,現在我國的醫療實際上就是缺乏個性化的

個性化醫療應該推向全社會,而不是少數的那一撮人

為什麼?就憑他葯企要掙錢,就憑城市裡面沒那麼窮的老百姓想活的更舒服

醫保只是保障人的基本醫療需要

但是從來不是只有最富有的那群人才有進一步的醫療需要

比如心血管這個,你看底價是四百多沒錯

然後國外的要一萬二

你看中間有多少價格區間要填?我付一萬二的肉疼付五千的行不行?

葯企和器械廠商會不會放過填滿中間這麼大價格區間的機會?

談醫療效果,談更好的醫療手段,就更不應該反對最基礎的醫保

全面個性化醫療的前提就是,得先有個兜底吧?兜底都沒有你談什麼個性化醫療,談什追求醫療效果?

除非你追求的本來就是最少的那一部分人享受的最頂尖的醫療服務

各位是工作在301還是師從約翰霍普金斯,亦或是協和今年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最基礎的醫保加上經濟發展只會促進個性化醫療,而不是相反;為什麼就是不願意承認實際情況是之前的超額利潤太誇張了呢?


我不太喜歡回答里一些為高價支架說話的答案。

我們國家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了死亡率第一的病因,但說到底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剛超過一萬美元,有6億人每月收入還不到1000人民幣。目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廣大人民對血管支架的需求和高昂的器材費用之間的矛盾。

外國貨好嗎?好的。但是國產支架真的那麼不堪嗎?我覺得沒有,至少這個價格讓窮人能用得起,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再者說,永遠用外國貨,國產貨怎麼發展?難道指望天頂星科技突然降臨嗎?國產貨發展不起來,一直就等著外國貨割韭菜嗎?這和民國時的買辦們想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再說醫生灰色收入問題,我還是堅持一句話,我支持我們醫生光明正大的要求自己的權益,而不是暗搓搓地把這些東西轉移到患者頭上,人活一世,就求個光明正大,問心無愧。患者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也許一個支架你能拿到幾百幾千的回扣,你覺得是在補貼自己損失的健康,但誰又不是在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和健康呢?那些太陽天里吸著汽車尾氣的環衛工人能不能要回扣?那些在礦井下吸著煙塵的礦工能不能多要回扣?大家都出賣健康,憑什麼就你有回扣?這幾千幾百的你拿著心裡可能覺得沒什麼,但也許就是一個家庭孩子上學的費用。我們不能搞美國那樣的醫學婆羅門,這裡是社會主義國家,不存在什麼「也許這就是生活」,不存在誰窮誰就該死。

我支持國產支架,我如果得了心腦血管疾病,我也願意為國產支架買單。


全國統一採購對患者來說現在絕對是一件好事。但全國只採購一家的產品會事實上構成壟斷。現在能把價錢講下來只是因為生產廠家太多,採購方有議價權。等慢慢的生產支架的廠商減少以後,供貨方的報價會提高的。如果事實上形成壟斷,將來的患者會花更多的錢。

以前的一些搶救藥品如多巴胺、阿托品、西地蘭、新斯的明、腎上腺素等藥物的價格並不貴,一支也就幾毛或幾塊而已。利潤空間本來就不大,但藥品招標的時候特別喜歡今天讓他們降三分,明年讓他們降五分。有興趣的可以去搜索一下幾年前的新聞,動不動就"一千多種藥物降價",其實很多都是讓這些常用的廉價藥物降幾分錢而已,就圖個"上千種藥物降價"的噱頭。剛開始的時候不少廠家想走量就咬牙跟進,但隨著利潤空間的一步步下降,越來越多的生產廠家和原料供應廠家停止生產。僅存的幾家廠商事實上形成了壟斷,後來這些葯的價錢都漲到了幾十元一支,相比以前的價格提高了幾十倍!以前的患者省下的幾分幾毛,都要現在的患者幾十幾百的補回來!現在一個危重症病人每天光用這些藥物維持生命體征就需要花上千元,而這些以前一天幾十塊錢就足夠了。

降價是好事,但如何避免降價後形成壟斷,導致壟斷廠家漫天要價是需要主管部門提前考慮和布局的。要不然會導致將來患者和醫保資金更大的損失。


首先,任何改革是一定會觸動別人的利益的。你看看動誰的利益。看到還有人為企業訴訴苦的,就看看默默不說話,每個人都有立場和利益。

先說自己的立場和利益,存在一個某直系親戚在三甲醫院,臨床主治、也算主任、副主任級別的了。職業相關是,稅務、會計、審計。以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環境來看,覺得各位是小巧了所謂企業資本家想多賺一份錢的心。所以我的觀點依然是加大力度促使醫藥行業企業改革銷售體系,

改革的目的:打通銷售中間渠道和減少渠道費,解決醫院受賄、亂用、大劑量用藥的現象,降低患者費用,解決醫保亂申報、虛構報銷等。

個人理解,存在偏頗和不全面。企業不值得同情,並且應該在目前初期階段更加投訴他們。

一、先從末端來說(有直接生活閱歷,親身經歷或從親戚得知)

先講一點不好聽的話,一個藥品和醫療器材是否進入醫院,和療效質量、價格存在關係,卻不是必然關係,普遍存在的用什麼葯和器材的是取決於院長或者科室主任,在這一環節,而作為廠家的業務招待費和銷售大頭仍然是在如何取得進入醫院資格和如何能讓科室或者醫生能多的使用所屬於自己的產品。不要以為這個是層層分銷的模式,層層分銷是在打入醫院之前的。到了這一層基本上都是醫院廣撒網,銷售是和醫院裡各路人士長期貼心交友,小到護士站長,大到各院長各醫保領導,比如常見的,多醫院的產品推廣會(參加就送至少百元禮品包)、千元龍蝦宴的研討會、科室講解會議資助、再比如主動給值班醫生包午餐、晚餐(基本上每份飯菜都是至少30元,有幾個醫生就幾個。另外一家來了不管你吃不吃還是有沒有,在送一圈,然後在來另外一家照樣重複)。在使用埠說完了怎麼培養好感,讓你多使用他們的產品。還有一個要說,有個傳統的說法叫做醫院上架費,各醫院收費不一樣,廠家競爭給的錢也不一樣。懂嗎,這個葯要在醫院裡可以被購買被使用是要先交一部分上架費,但是往往同類品種是多個的,然後在根據最末端來想法設法「競爭」增加使用率。在這個環節導致藥品價格上漲幅度在5倍以上的太常見了,更誇張的說只漲5倍的都算很良心了。

二、中端消費渠道(生活經歷和工作經驗)

常見的層層分銷這個大眾熟知的就不說了,現在區域總代理或直銷和廠家直銷也很常見。我想吐槽的就是在新環境的今天,有些廠家正在做的事情。先降低「低價」產品質量,然後推出個和原來等同效果的名稱存在點區別的「新產品」,價格和原來相同,放在醫院附近的「藥房」,讓患者去自費購買。或者因為市場地位不可替代、療效顯著差異等因素,故意不加入新醫保,維持原有價格放在「藥房」,讓患者去自費購買。在「藥房」這個末端體系來說,廠家所付出的成本是遠遠低於「醫院」這個末端體系。就問你妙不妙,比以前賺的更多。

相信你近期如果去過醫院,應該都會有醫生建議你到周圍購買的經歷。想呼籲大家一起抵制廠商這個行為,但是有幾點要說明一下。一是,不是想呼籲大家不聽醫生的不去附近購買。在目前這個改革初期階段如果醫生建議因為療效和缺少你去附近買,作為患者,最好的就是聽醫生的去買,錯不了。二是,如果醫生有這樣的建議,你去買了治病好了之後,希望你貢獻一下微薄之力向國家食葯監局反應該情況,如果是聽到說醫改之後某藥品便宜導致療效降低了,更要向國家食葯監局反應藥效和質量問題,最好是投訴中標的廠家。有人會說這有什麼用,一個兩個的投訴是很難起到作用的,但是當更多的投訴到達一定級別,會有人介入監管的力度和規格。雖然長久來看,這個藥商被懲治和現象會被治理,但是我更想讓這個進度條在快進一點。

(私心:醫生不否認存在「壞」的,但是以個人來看還是絕大部分有底線和大部分是好的,良好的醫患關係很重要,家裡有關係了解的多一點,也有非常多次老人需要大一點的治療,最後個人總結還是請信任醫生)

有人會說廠家不易,在這個環節相互廝殺。首先在各行各業都是如此,最終要看的還是你的產品,產品搞不好,如何定價如何奪取市場如何生存本身就是廠家必須經歷的事情,從來就沒容易過。相對於改革前,那種靠關係換小差異、靠人脈換銷售量的形式,我依然認為改革後,靠產品質量和性價比傾向能起到決定性的市場領導力,讓企業少在歪路子上花心思,而是重點放在藥品藥材的服務上。就比如醫院常見的「就醫指導」機器,恕我直言也就預約取號這個功能好一點,但是真的值那麼多的錢和那麼大的產品差異導致必須買這個嗎,有些機器我去審計的時候就不想說,電子產品大家都見的多了,「勉強能用」「便捷好用」的感覺是顯而易見的,不敢說毫無作用,但是敢肯定存在巨大水分和不必要。

三、前端研製和生產(工作相關)

專業術語不說了,簡單化描述一下。研發階段的研發費用是巨額的,如果成功之後,拋開研發來看後面「純粹」藥品生產的成本和利潤率能嚇死你。但是不能那麼算,這麼算屬於「耍流氓」演算法。然而一個明確的是,作為一個成熟且規模生產的藥品來說,他是很容易達到以規模產量「薄利多銷」的方式擴大利潤的。當然,藥材這個的生產成本是遠遠高於藥品的。

做一個旁觀者和消費患者來說,這次動的乳酪是非常大而且涉及人數很多,雖然初期問題肯定會很多但是真的很有必要。患者、醫院及醫生、銷售、廠商在這些利益體中,我更傾向於動銷售和廠商做大讓利,醫院及醫生小讓利。可能會讓外部醫藥銷售這個利益體總最大人數影響難受甚至失業,但社會趨勢就是在逐步取消各行各業的這些中間環節,最終還是要廠商、銷售融於一體。有一說一,就醫生體系而言,是大幅度削減了「領導」「管事」的收入。 我也認為需要將這一塊錢分出部分拿出來分配基層或底層獎勵。(醫生真的辛苦)

可能還是需要時間,但是算是邁出了第一步。類似這樣還是有很多,都該改。慢慢來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