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技術動作的規範性到底是怎樣的,規範度的帶寬寬不寬?頂級球員的動作一定就是教科書一般的嗎?


陶菲克在我學球那個時代是唯一一個被教練要求完全模仿動作的球員。

甚至有個教練說得很極端:你能把陶菲克的架子學到8成,拿不到全國冠軍那除非教你的人是豬。

另外,說一下,那是15分發球得分的年代。

陶菲克是經典羽毛球技術的最後一人

進入新千年,特別是進入21分制後,教練基本上都不會讓選手學習或者模仿男單球員了,哪怕是對業餘愛好者,都是建議多看女雙比賽。

所以回到題目,你要說林丹這個級別有沒有動作不標準的問題——就我的感覺而言,除了陳金的握拍是明顯有問題,其他的都不能說是問題。但話說回來,21分時代的T1級別男單很多技術動作都不符合所謂的「正規」羽毛球技戰術要求。

比如蓋德,蓋德的中前場動作基本都是雙打技術,抽壓截擊用得特別頻繁,全世界到現在也沒有第二個男單敢這麼打。所以你看蓋德在四大天王裏是壓迫感最強的一個,其結果就是蓋德的「做局」能力很強,很多騷斷腿的假動作往往都能一擊致命的威力。

還有李玄一,他的「迷蹤步」也不符合經典羽毛球教材裏所要求的「必須回中」,而是以擊球點為圓心,前後移動一小段距離,看回球線路再進行大範圍移動——其核心就是最大幅度地增加順跑距離,減少逆跑和橫跑距離。當然這個算李矛研發的理論。

順便說句,業餘球友學矛叔這個技術,比學「霸王殺」要務實。

再就是林丹和李宗偉的一些移動和防禦,包括現在桃田賢鬥看似規規矩矩的一些防禦動作,都是建立在可怕的身體素質上的。

綜上,目前或者上個時代的頂級男單們很多技術都不是經典羽毛球技術,但是絕不是不正確,而是有賴於科技和身體素質的發展而產生進步。


要記住一點就是所謂規範動作只有兩點要求:

科學的使用身體、高效的發揮能量。

所謂科學的使用身體,就是規範動作不會對關節和肌肉產生負面影響,一定是符合人體工程的運動規律的。正常強度的規範動作絕對不會造成身體任何損傷,這纔是規範動作最起碼的意義。

而高效的發揮能量,是指追求最大化的利用好你使的勁,盡量集中力量爆發的點,減少無效能量的使用或者內耗。這有兩方面需求,提升威力和提高精準度,本質上都是對身體能量發揮控制技巧的需求。

基於以上兩點的動作要求,都是對於一項運動的規範動作。

但對於林陶這種頂級運動員來講,為了成績可以做出犧牲。運動員中經常出現的傷病,都是基於超高強度的訓練和賽程安排,或者寸勁拉傷之類的意外,是對比賽成績的渴望而做出透支身體的選擇,正常人正常強度的規範動作應該是非常利於身體健康的。

所以對於林陶來說,基於強大的背後醫療團隊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犧牲一些身體科學性,通過強大的肌肉羣和體能基礎來保護自己盡量扛住傷害,來換取更加高效的能量利用。所以頂級運動員的動作相對來說並不很適用於普通人,如李宗偉的彈簧腿和頭頂劈殺大對角,林丹的魚躍和不講道理的不轉體截殺,陶菲克的反手殺球等等,換做普通人沒有足夠的肌肉羣支撐是非常容易受傷的。並不是說動作不合理,而是要求實在太高。

另外還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基於對運動普及性的要求,所謂公認的規範動作需要儘快的教會初學者基本的發力技巧,只能總結出一套適用於大多數人的動作,減少教學難度。而其實規範動作的框架是很寬泛的,不同人的身體條件不同,自身習慣不同,實際上對應到個人都會有一些差別,甚至不同的戰術目標也會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規範動作只是給你把框架搭好,具體如何發展還是要看個人。所以大家會發現職業運動員之間動作也是有些差別,具體優劣相信他們背後的技術分析師已經討論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頂級運動員的動作都是教科書嗎?是,但起碼是高等數學級別的教科書了,對於剛入門或者普通愛好者來說,參考可以,強學沒必要,打球還是健身和快樂為主,保護身體纔是第一位的。


謝謝邀請。

有。

我記得小時候學球學基礎的時候,教練從來不教假動作,甚至看到有人用假動作都會批評。一方面假動作之所以具有迷惑性正是建立在動作的一致性之上,如果假動作成為習慣則不具有迷惑性這無異於捨本逐末,另一方面假動作不利於我們掌握羽毛球大軸帶小軸的發力方法。

標準化的動作是最大程度運用身體協調性和爆發力,為什麼打球一定要側身,就是為了運用轉腰的力量去增加擊球的力度,並起到一定的遮擋作用使自己動作一致性更好。從這個角度講,題主所講的動作的標準,事實上是長期發展中適合於大部分人的動作。

然後我們看題主說的林丹和陶菲克,林丹的頭頂禁飛區有著令人恐懼的突擊能力,但其實林丹的點殺並沒能充分借用腰部的力量,完全是靠著他強到恐怖的手腕力量,因此它並不符合羽毛球動作中「大軸帶小軸」這一發力標準。人受限於身體結構反手協調性遠弱於正手,所以大多數教練都會教我們能作頭頂區打的球絕不用反手,但陶菲克卻能用反手打出殺球,這種殺球完全就是手指手腕小臂的爆發力,因此它也沒有用到大的力量去帶動產生爆發力。因此它也不標準。李宗偉的不轉身殺對角也是一樣。

專業化的動作很多時候是為了避免受傷或是卸力,因為人在做出應急得不舒展的動作時,比如說截擊殺球,高遠球側身後轉身擊球,以前我教練廣西省退,和我們拉高遠從來不側身,因為和我們對拉,他一不需要藉助腰的力量,二也不會因為突然發力而受傷。但對於業餘選手來說,如果你試圖模仿林丹的頭頂點斜線,或者李宗偉的不轉身劈大對角,你的力量達不到帶來的後果首先是這個球沒有任何威脅,其次還會導致你的肩關節和腕關節扭傷。

由此得出,標準化動作對於我們業餘球友來說是範本,對於職業球員卻是從優秀到卓越需要打破的枷鎖。正因為陶菲克和林丹充滿想像力和突破性的想法,才會使得羽毛球繼續進步、更好看,運動員也擁有了自己的殺手鐧和特色。但對我們來講,標準就是標準。

但標準這個東西向來是相對的,李矛的霸王殺同樣不符合發力的規範,但不是也有不少專業或業餘球員從中受益麼?

以上。


當然有,但是技術這件事,是要和戰術以及身體素質合在一起看。

最典型的,陶菲克反手可以說獨步天下,在他鼎盛時期,根本不考慮頭頂球,反手一樣能造成極大的威脅,速度精度和一致性極好。

但是但是,有沒有不標準?當然有!陶菲克的反手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擊球的時候,站位相對靠前了!或者說,陶菲克不喜歡後撤完全才轉身,而是有點夠著球打。但是在陶菲克巔峯時候,身體素質好加成下,這種打法反而是能夠讓反手回球比對手想像的快。一般我給你反手,是準備過渡一拍,但是陶菲克直接不給你反應反手就過來了。這也是他的銜接得分手段之一。

但是這個技術缺陷,別說你去學了,陶菲克自己隨著年齡、傷病增多,以及回合制的改變,他都受不了了。林丹干翻陶菲克那幾年,抓著反手欺負的回合太多,一拍兩拍看不出,一個分我打十幾個回合,差的那麼一點點距離就被放大了。

再說林丹。林丹不太好說,因為職業經歷過幾次轉型期,前期比較無腦莽,體力好但是戰術差,網前相對沒那麼細膩,所以很多時候林丹有一種莫名其妙被動的感覺。後開極度巔峯時期的殺上網,基本是無人可擋。在記下來就是拉吊突擊了,靠著極致的四方球一致性,一拍制勝。等裏約之後沒有致勝一拍了,LD還能保持比較高的水準,主要是靠抓機會了,磨。

但是如果說林丹技術上最大的漏洞,其實從頭到尾,林丹的網前球是他自己的技術短板。因為林丹的網前球偏過渡,不指望我放個多麼貼網的然後等你回球不到位殺死你。林丹很多時候寧可放的沒那麼完美,但是也盡量較少失誤。特別是後期,很多能拼一下直接放小球的,林丹多採用勾對角處理了。還是那句話,林丹用沒毛病,但是這是建立在他網前球萬花筒上,能放能勾還有一手堪稱天下第一的挑底線,三個動作一致性極好。你要是按照林丹的那個放網去學,而另外兩手你有做不到那麼好,等死吧。林丹的那個手法和停頓絕對是非教科書,按照他那個基本就是個放高。

不過還是那句話,職業球員技術上的正確不爭取,不能用課本衡量。他們已經超過了那個境界,技術是根據他們自己條件調整過的。這不是說不正確,人家也是小時候一步一個腳印實打實練出來的,改良之後纔有了現在。絕對不是對不對,只能說適不適合。


不應該用不標準或者不正確的來評價頂級運動員的動作

學羽毛球技術動作一般的流程的是:不標準動作到標準動作,標準動作到特色動作。

頂級運動員的動作都是特色動作,是基於自身的身體素質和風格,做出的超出正常人身體極限的動作,你要是照著他們那樣練,就林丹那不轉身硬殺,陶菲克那反手不講道理的殺,百分百把自己身體練廢。

不光是頂級選手,你仔細觀察,球場上的高手,或多或少都有特色動作,只是有些是刻意培養的,有些是當初練動作的時候沒練好(沒錯了,就是在下)。還有些是自然而言的形成的。(你仔細觀察有些人打一些球,他的處理方式是固定的,比如說反手位的後場球,有些人處理這種球是從來不重殺,時間充裕就正手打高遠。不充裕就吊網前)

我現在覺得羽毛球要打好,身體素質是第一位的。身體素質好了,技術好練,多打慢慢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