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hink Robotics, the Boston-based maker of collaborative robots Baxter and Sawyer, shut its doors today. Rethink was founded in 2008 and raised nearly $150 million to date, according to Crunchbase. Its last round of funding was an $18 million Series E in August 2017.

Rethink Robotics CEO Scott Eckert confirmed the news via email to The Robot Report.


Baxter或者Sawyer是個中間產品,這點我是確信的。但是rethink公司的倒閉,這是比較突然的,他的創始人和股東應該都不缺錢。拖了十年,在大量的資金護盤情況下,還是宣佈關門,大概率是團隊出現了問題,集體不知道方向,不知道路在何方,所以關門另起爐竈算了!

單純從技術角度,rethink的幾款產品,個人覺得可能沒有Barrett的WAM易用,cable-driven也是協作機器人很重要的一個試錯方向。但Barrett就一直小作坊的活著,似乎也沒有想著要關門。所以rethink收縮規模,應該活下去也不是問題。

很多回答都把這個關門歸結到技術上,技術本身是一個最難定義的事情。

rethink的核心問題是沒有大規模落地,沒有落地的本質原因是找不到場景。一個速度極慢,gripper負載極小的呆萌機器人,除了科研和展示,還在什麼場合有需要?這款機器人定位就是很不清晰的。

美國最近這個類型的機器人公司太多了,靠核心技術團隊的技術能力融資,瘋狂發paper,做demo,融資,而在產品端,始終找不到方向。

機器人的本質在應用,應用中就涉及大量的行業知識,這個還真不是一個機械臂就可以完全解決的。

回到協作機器人這個話題,Rodney 作為機器人屆的泰斗,一定是想到了機器人與人的距離會越來越近,所以一定要安全。但判斷錯的地方是,工業上的「距離」到底怎麼定義。這個距離不一定是空間的距離。

工業界思考的都是:怎麼辦?

學術界思考的都是:是什麼?關於協作機器人,rethink這兩個問題,沒有一個完全想清楚了,關門也就順理成章了。看看UR,在落地上纔不管你協作機器人是什麼,反正我有力保護,剩下的我就是去推一個個機器人場景,纔不管是不是協作,活著才能走到勝利。總之rethink關門,意料之中,但沒有想到的是美國機器人同行連掙扎都不想了,直接GG。及早的開個分礦,說不定還有希望。

以上


倒時差失敗,回答一下。

先說一點,只要深入研究過 Baxter 或 Sewyer 的軟體系統,就會認同 Rethink 在機器人的軟體架構上是非常優秀的,而且,這麼早把 SEA 產品化,並把價格做到這麼低(當然,後面漲價是其他商業上的事情),也是非常不容易的。Baxter 是一個極其優秀的學習平臺。可以說,Rethink 在技術上是領先於絕大多數國內協作機器人公司的。

但是,技術不是商業成功的充分條件。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無所謂「風口」或「資本寒冬」的,Rethink 的失敗,歸根結底在於工業對「協作」不買單。

眾所周知,「協作機器人」就是指能與人類協同工作的機器人,其一般具有兩個技能:拖動示教與碰撞檢測。它希望結合人的智能與機器人的自動化,提高產業的生產力。

我們一個個看:

拖動示教,顧名思義就是用戶可以直接拖著機器人運動,」手把手「教機器人完成工作。從直覺上說,這種方式確實比傳統的示教器示教方式(不瞭解的可以大致看一下:How To Program A Welding Robot)方便很多。但是,只要你實際拖動過協作機器人,就會發現幾個問題:

① 很多協作機器人拖起來並不順手,不容易讓機器人按照你的拖動方向精確運動;

② 人手精度太差,拖動機器人的結果無法直接使用,往往需要再使用示教器修正軌跡;

③ 解決不了規模化的問題,有 100 臺機器人就得拖 100 次。

換句話說,拖動示教並不能解決傳統示教難的問題

碰撞檢測,顧名思義就是能夠通過電流或者力矩檢測到機器人與環境的碰撞。這個功能主要是為了防止機器人與人協同工作的情況下發生危險。但是,實際使用過之後,我們又會發現幾個問題:

① 機械臂安全了,但是機器人的工具不安全,例如拿著鑽頭的協作機器人,即使以很小的力用末端工具(鑽頭)接觸人體,也可能造成較大危險;

② 由於碰撞檢測的原理大多數基於動力學模型與外力觀測器的,瞭解原理的小夥伴們應該清楚,機器人的動力學模型不可能 100% 準確,機器人速度越快,誤差越大,換成人話就是,協作機器人速度快不了,這在強調 Cycle time 的工業領域來說,有時候可能是無法接受的;

③ 我們似乎找不到一個非常合適的、需要人與機器人一同工作的環境,絕大部分工廠對於機器人的需求就是調試好後讓它不停地跑就行。

換句話說,碰撞檢測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好像用不上

為了協作功能,提高了硬體或軟體研發成本,但是並不能產生實際價值,工業自然不會買單。

當然,有其他用戶的回答裏提到,協作機器人應該應用於家庭服務行業,而非工業。這點我是非常認同的,但是,就我的知識掌握程度來說,我感覺我們在機器人感知、規劃等領域的技術進步無法在十年內做出一個可以用的服務機器人(fly qq:我們離電影《終結者》中的人形機器人還有多遠?)。而且,對於服務機器人而言,相對於感知、規劃等技術來說,」協作「(拖動與碰撞檢測)反而是比較簡單的一環了。

最重要的是,相對於「協作」,改善工業機器人易用性其實是有其他更優雅的方式的 ;)


非常可惜。原因他們自己也說了:沒怎麼賣出去。

到底有多少人、願意出多少錢買?這個問題是所有機器人公司,想要長遠發展的話,要問自己的首要問題;除非作為一個研究機構依附於某個大公司或者政府乃至大學。從當年的 Willow Garage,到技術上一次次驚艷世人、但公司卻一次次被賣來賣去 Boston Dynamics,在再到 Rethink Robotics,技術上當然都沒得說,但可惜都未能獲得「市場上的成功」。

「你們技術很好,但是我選擇不買你們的產品...」,就像「你人很好,但是...」。這絕不是諷刺。而我自己當然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機器人研究中心。但作為一個公司,首先要賣出產品,賺足夠多的錢,足夠高的利潤率,才能養研究中心吧。提到了很多「錢」字,原因很簡單:研究是花錢的,研發纔是賺錢的。想要搞研究,就得有錢。錢越多,研究可以越前沿、越自由。而想要有錢,不得先賺錢麼。而要賣出產品就得問:別人為什麼要買?買來幹什麼?

---

2C,賣給消費者,賣給個人。市場潛力最大。要做出消費者願意付錢的產品。iRobot、大疆為代表。索尼 Aibo 也是目標在此,但有不少不確定性,拭目以待。

2B,賣給公司。其實市場也非常大。要解決公司的問題,讓公司因為買了而賺錢。四大工業機器人公司 Fanuc、ABB、安川、庫卡,為代表。

之後是賣給學校或研究機構,做教育或研究之用途。To 研究或教育。NAO、MakeBlock,為代表。

然後就是產品賣不出,但靠投資人的錢、主公司的錢、乃至政府的錢維持公司運轉... To VC 或政府... 就不舉例子了。

---

其實前三種沒有高下之分,做好了都能不錯。第四種,除非是搞真正意義上的純研究,否則實在意義不大。

這裡說一句,Boston Dynamics 其實更像是某個公司的研究中心,雖然所依附的公司一直在變... 從技術和研究角度沒得說,從產品角度沒得說:而這「沒得說」與「沒得說」可是不一樣的。

---

個人觀點,軟銀和孫正義非常想做 2C,但做出的 Pepper 勉強算是 2B 吧。Rethink 想做 2B,但算是做到了 To 研究或教育。另外說一句,Boston Dynamics 要準備開賣 SpotMini,應該是想做 To 研究或教育,至於到底會如何,只能是拭目以待。

這裡贊一下小米,收購 Segway 之後,把之前十萬人民幣一臺的、2B(賣給機場巡邏等) 乃至 To 研究或教育的平衡車,基本算是做到了 2C。另外就是 MakeBlock,其實也部分 2C 了。大疆無人機在 2C 之外也在挖 2B。優必選其實這幾年機器人的整體佈局也做得不錯。小米有品上的其他機器人品類也值得關注。另外當然就是大疆董事長李澤湘教授創辦的松山湖機器人創業基地。

順便說一下自動駕駛,雖然不確定性仍然很多,但潛在市場巨大,且 2C、2B 等等通喫啊(私家車、卡車、公交車等等等等)。

下一個 2C 的機器人品類是什麼?除了自動駕駛之外,個人建議可多關注索尼的 Aibo。

---

最近回答了不少機器人相關的問題,有不少相關信息:

知乎用戶?

www.zhihu.com圖標

僅供參考~


Rethink的倒閉,形式上是突然的:

幾個月前,這家公司還在慶祝賣了第2500臺機器(和UR比,可以說數字很慘淡了),還在進行自己的媒體發聲,到9月,春去秋來,突然就倒閉了。真有一種淡定著觀花看鳥,「我沒事」、「我沒事」,結果就倒了的突兀感。

內核上是必然的:

隨著Rethink開創出的協作機器人的市場發展,其技術路線、產品形態都越發明晰化,比如UR已成為眾多廠商模仿的對象;而作為鼻祖的,帶著屏幕,會做表情,有內置攝像頭的Rethink的機器人卻越來越顯得「另類」,產品定位的錯誤,導致賽道走偏,商業化不利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進一步來說,Rethink之所以這麼特立獨行,也有創始人Brooks本人氣質的影響,他是一位思想離經叛道,喜歡「think different"的鬼才。

Rethink和UR是兩個很好的對比案例。

先看Rethink:起點高,背景華麗,「貴族創業」

Brooks則給市場反覆灌輸一個新概念:協作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與人共處、合作,它的應用場景和追求的指標都與傳統機器人不同。

在這樣的思路下,2011年9月,Rethink成立3年時,推出了首款機器人產品Baxter。

雙臂機器人Baxter

機械臂機器人

Baxter的情緒提示系統

哪怕是外行也可以一眼看出Baxter與傳統工業機器人外觀上的巨大差異,但內在的差異比外觀差異有過之而無不及——Baxter激進地嘗試了很多新概念,可惜很多被證明效果不如人意:

Baxter的內部結構與傳統工業機器人迥異

· 串聯彈性驅動器SEA

設想:一個人拿著竿子打棗,竹竿越硬末端晃動越少,操作也越精確;但竿子越硬,打到人時就越危險,同時也越難控制末端的力度。傳統機器人追求高剛度,即做成很硬的竹子(以期更高的精度和速度),Baxter則反其道而行之,在機器人關節中內置了彈性元件SEA。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機器人在發生碰撞時的力量,讓機器人更安全,同時讓機器人做力控時更柔順。

現實:SEA讓機器人整體的剛度和精度變得非常低,比傳統機器人低2個數量級以上。這款機器人停在一個點時,甚至會有肉眼可見的晃動,軌跡精度更是會有釐米級誤差,這在大部分機器人使用者眼中都是不可理喻的——筆者第一次使用Baxter機器人時就一度以為自己操作方法不對。

· 低成本驅動器和減速器

設想:不使用性能好、價格高、被廣泛使用的諧波減速器(在傳統機器人中成本佔到3-4成),而是用更便宜的結構代替。

現實:機器人負載、速度、精度等性能過低,關節背隙很大。

· 雙臂

設想:Baxter機器人的兩個手臂可以像人的雙手一樣配合完成很多工作,例如裝配。

現實:除了實驗室以外,絕大部分場景都是把Baxter的兩個手臂當做兩個獨立的機器人來使用,甚至不乏一個手臂閑置的案例。Baxter極低的精度又使得很多裝配任務無法完成,更讓雙臂顯得尷尬。Baxter雖然平均每個手臂的價格比傳統機器人低不少,但是整體的售價反而高於單臂機器人,因此如果不能充分利用雙臂,價格優勢就不復存在。

· 簡單的teach-reply編程

設想:使用者通過拖動機器人手臂和手臂上的按鈕,就可以讓機器人「記住」動作,快速、簡單地完成編程。

現實:這種編程模式讓簡單demo以外的任務無法完成,仍然需要寫代碼。雖然Rethink幾年後又開發了Intera 5來滿足更複雜的編程要求,但相對傳統編程的優勢也不明顯。

· 機器手臂內置相機

設想:機器人可以通過內置相機完成定位、識別等任務,用戶不需要再額外配置視覺系統。

現實:很多任務並不需要這個相機,或者這個相機不能滿足要求,大部分情況下淪為擺設,並且推高了成本。

這款產品還有不少工程上的問題,例如過小的關節運動範圍,缺失基本的直線、圓弧軌跡功能,關節沒有制動裝置等等。這使得Baxter在實驗室以外舉步維艱,在工業市場上幾乎沒有競爭力。

而起步時間稍早於Rethink,起初並沒有明星光環的Universal Robots則是另一種發展路徑:悄然蓄勢,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UR成立於2005年,是一家誕生於丹麥的機器人公司,2008年UR已經推出產品UR5——成立和推出產品的時間點都早於Rethink。UR5這款機器人的形態一直保持至今(軟硬體性能都有了很多改善),之後又推出了UR10和UR3等型號。

UR機器人採用模塊化設計。在更加安全、易用的前提下,負載、重複精度不輸傳統機器人,價格與傳統機器人相比也只是稍高。因此在很多對速度要求不很高的場合,UR安全、輕便、易部署的優勢可以得到發揮,在市場中牢牢站住一塊生態位。

目前,UniversalRobot的銷量穩步增長,年銷量已是萬臺級別,成為全球出貨量最高的協作機器人,佔據了這個領域的大部分市場。且UR的產品形態也已成為行業裏眾多公司跟隨的對象。

更多具體分析、包括Rethink產品設計的技術敗筆、設計陷阱等,詳見文章:10年10億,貝佐斯投了8輪的機器人公司留下的昂貴一課

本文由梅卡曼德機器人創始人@邵天蘭 獨家投稿「甲子光年」,從機器人業內視角分析了Rethink 的倒閉和2012年至今的機器人創新、創業熱。


行業先驅的確開拓了市場,但如果高估資本對自己的耐心,不時刻保持警惕,不深刻了解市場,機遇仍然可能被伺機而動的跟隨者們佔去。

2011 年 9 月,Rethink Robotics(以下簡稱「Rethink」)公司打頭陣的代表作協作機器人 Baxter 推出。它 3.1 英尺高,沒有移動底座,每個手臂有 7 個自由度,負載量為 5 磅,最大作業半徑為 1.21 米。經過編程設定,可以通過控制調節精度和功能,還有一張能「表達」情緒和作業進度數據的卡通臉。

Baxter公司聯合創始人 Rodney Brooks 教授斷定這款協作機器人會如蘋果改變手機一樣改變製造業,並且會像「剛出爐的蛋糕」那樣好賣。Rodney Brooks 為新一代協作機器人設定了一套新的標準。在 Baxter 產品中,除了安全到無需給機器人設置防護欄;它還操作簡單、上手快,工人無需寫代碼即可對機器人進行「編程」——工人只需帶動它的手臂運動,就可以完成簡單編程並進行作業;另外,Baxter 具有視覺感測和力覺感測等感知能力,Rethink 獨有的內置感測器能自動學習如何「摸索」、「感受」傳送帶上的物件;更重要的是 Baxter 還不斷推出新的軟體支持,「相比起來,常見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及其相關設備內置的軟體就顯得一成不變了。」不出意料,「示教即編程」的極簡操作體驗等創新點讓 Rethink 很快受到了資本的關注。Rethink 在運營的十年間,獲得 1.5 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其中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參與了 Rethink 從 2008 年到 2017 年 A 輪 - E 輪的八輪融資,共計 1.1153 億美元。Rethink 一誕生就是個明星公司,產品足夠創新,又有行業大佬做背書,但這家一直到 2017 年仍然在拿融資的公司最終未能避免傳說中的「先驅者詛咒」。10 月 3 日,Rethink CEO Scott Eckert 通過郵件確認了公司倒閉的消息,隨之而來的則是機器人行業的唏噓與諸多疑惑。討人喜歡的智能協作機器人知名數據分析公司 IDC 2017 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到 2018 年,協作機器人將在機器人市場上佔據 30% 的份額」。它們將以 3 倍於當前機器人的工作效率服務各行各業,並能給予人類員工安全保障。協作機器人(cobot)是工業機器人的一個分支,普遍來講,協作機器人通過編程能有限地自主作業,也能直接與人類工人近距離協作。而成功讓「協作機器人」這一概念更家喻戶曉,有成立於 2008 年的 Rethink 一份功勞。

Rodney BrooksRethink 的創始人之一是談機器人就避不開的 Rodney Brooks,他是前 MIT 教授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還是一位出色的企業家,比如他 1990 年創立的 iRobot 公司生產的掃地機器人就風靡全球。Rodney Brooks 創立 Robotics 是因為他堅信協作機器人未來的銷量也會像「小型機」那樣激增,「就像我們都熟知的計算機企業那樣,最早他們專攻大型機,可是卻賣不出多少,後來生產了中型機,之後又研發出小型機,銷量以指數級急劇增加,它們變得越來越便宜。」就這樣,能和人類協同工作的 Baxter 推出了。相比傳統工業機器人,Baxter 也足夠低價(基礎價格為 25000 美元),易於編程和重新編程也讓它們能夠適應更短、更多樣化的生產週期。

Sawyer到了 2015 年,Rethink 又推出了單臂機器人 Sawyer,主要用於機器維護,電路板測試和其它精細重複性工作。全球範圍內,協作機器人主要用來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比如消費品行業尤其容易受到季節性活動的影響。高峯期間勞動力頻繁增減十分常見,而這段時間內往往很難僱到合適的人手。和傳統機器人產業不同,Rethink「讓人機無礙協作」的目標和機器人產品的產品思維一開始就打上了互聯網創投資本的基因。最有代表性的是,貝佐斯私人基金 Bezos Expeditions 參與了 Rethink 從 2008 年到 2017 年 A 輪 - E 輪的八輪融資,共計 1.1153 億美元。Bezos Expeditions 的資金是 Rethink 十年運營中總獲得 1.5 億美元風險投資的將近 75%。因為亞馬遜同樣認為「人機協作」會是未來:亞馬遜在 2012 年斥資 7.75 億美元收購 Kiva systems 公司的機器人項目,這家公司專註於如何利用機器人在倉庫裏完成網上大量的訂單派發工作。Kiva 機器人會掃描地上條碼前進,能根據無線指令的訂單將貨物所在的貨架從倉庫搬運至員工處理區,這樣工作人員每小時可挑揀、掃描 300 件商品,效率是之前的三倍。

Kiva Robots另外,貝佐斯看重「未來的東西」,也看重創始人的理念,扮演先驅者的 Rethink 也的確帶火了整個協作機器人的發展。研究版 Baxter 已在全球高校得到廣泛應用,咖啡館裡也能看到這些揮舞的手臂。整體來看,火熱的協作機器人市場吸引了不少玩家入局,Franka、優傲等知名創企,博世、歐姆龍等大型企業,甚至包括 ABB、庫卡等工業四大家族正在研發類似產品,參與這一領域的競爭。但就在大批玩家湧入戰局之時,早早入局的 Rethink 卻被迫早早出局了。未能躲過的先驅者詛咒在接受《波士頓環球報》的採訪時,Rethink CEO Scott Eckert 將無法繼續運營的原因歸結為銷量未達預期,導致企業現金流出現危機。雖然 Brooks 教授在兩年前的一次專訪中表示對 Rethink 的未來信心滿滿,甚至表示目前暫未考慮利潤的問題。據《波士頓環球報》的報道稱,Rethink 的現金危機和公司與中國簽下的訂單有關。投資公司 Robo Global 的聯合創始人 Frank Tobe 表示,Rethink 為中國市場定製了 Sawyer 機器人,但是經銷商沒有繼續跟進這筆大交易,Rethink 因此滯留了一批機器人,也沒有收到賬單。Tobe 表示,這可能是由於中國與美國之間針鋒相對的貿易戰,或者是因為中國經濟普遍放緩。就這樣,Rethink「在等待的遊戲中無錢可用了」。不過,交易沒達成或許只是 Rethink 倒閉的表面原因。事實上,在繼續強化協作機器人的服務定位和制定更科學的商業計劃上,Rethink 沒能跟上行業需求才是更深層的原因。目前機器人在市場上並不怎麼受到追捧的最大原因其實是價格過高。機器人優秀的工作性能眾所周知,但是中小企業資金卻是有限的,性價比就成了企業採購重要的考量因素。去年,有消息稱,不少分銷商對 Rethink 產品銷售感到不滿,轉而開始與其競爭對手優傲合作。從成立時間上來看,優傲(Universal Robots)與 Rethink 於同一年成立。但發展到現在,生態建設也相對全面完善的丹麥優傲已不是 Rethink 能比的了,它在協作機器人市場上擁有超過 50% 的市場份額,上個月宣佈已累計售出了 25000 臺機器人。

UR5優傲深諳中小企業對於產品的切實需求。為了更好賣出自己的產品,優傲在產品價格上作出了一系列改變,還推出了一個廣告視頻——購入優傲協作機器人後,客戶在三四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內便可收回成本,開始盈利。在它之後,眾多協作機器人廠商紛紛從價格入手,用易用性、成本回收期短來突出產品優勢。而彼時的 Rethink 尚意識到自家的編程平臺不及優傲簡便,還在打磨新的軟體平臺 Intera 5。當然,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管理層會任由自己公司倒下去。Rethink 也曾試圖挽救自己,外媒提到一點,公司 CEO Scott Eckert 透露,確實存在一筆交易(出售公司),但最後並未達成。為什麼 Rethink 未能繼續獲得投資或者成功售出自己我們目前不得而知。但在 Rethink 走向倒閉的這些年,製造巨型工業機器人的庫卡、Fanuc、ABB 和 Yaskawa 也已意識到協作機器人重要性,這些公司近年來相繼進入市場。這些巨頭擁有比 Rethink 更充足的現金和穩固的客戶基礎,搶奪市場的意圖明顯。相比之下,Rethink 雖然在創新上有所成就,但產品規格精密度不夠,剛性也不足,機械手臂抓取重物速度過慢,定點時的晃動無法很好地避免等問題也為行業詬病。對於 Rethink 的倒閉, IDC 的服務機器人研究主管 John Santagate 認為「不幸的是,有時候作為行業領軍者也有風險。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毫無疑問,Rethink 是又一個倒在先驅者詛咒的公司——行業先驅的確開拓了市場,但如果高估資本對自己的耐心,不時刻保持警惕,不深刻了解市場,機遇仍然可能被伺機而動的跟隨者們佔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