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讀者和作者為何越來越小圈子化?


這個話題……認真,我始終都認為科幻是未來的主流小說類型之一。

三體是我很早以前就接觸的『老書』了。

但這種認知並不是來源於三體。

縱觀通俗小說的發展歷程,你會發現往往一個時代所謂的『主流』,都是必須紮根於羣眾基礎的。

科幻小說尤其如此,他對於讀者的文化水平,知識接受能力,想像力都有著綜合考量。

簡單來說,這可以說是一個反過來會挑讀者的小說類型。

小說的發展歷程上,科幻小說往往活躍與科技水平飛躍提升,讀者生活水平進步的時代。

最早的科幻小說基本都誕生於十九世紀左右,正是工業革命紅利期,同時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科學發展最爆炸的時期。

這個時代有許多先進的科學觀點被首次提出,電力作為工業能源開始發展,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都在這個時代經過了重新的定義或者初創。

緊隨其後的便是二十世紀以愛因斯坦等著名科學家為代表理論科學崛起,仔細回想一下你會發現,這個時代科學的社會地位驟然拔高,羣眾認知,支持力度,重視程度都發什了巨大的利好轉變。

再然後就是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核聚變,信息技術,太空競賽,等概念走入大眾視野,如同雨後春筍般接二連三的冒了出來。

恰恰是這三個時代中,科幻小說不僅逐步贏得讀者認可,同時也是科幻作者創作最活躍的時期。

現如今我們所熟知的一些科幻流派,太空歌劇,賽博朋克,蒸汽朋克,反烏託邦科幻等等源頭都是這三個時代中的某個時間段。

反過來說,當科技發展趨於平緩時,科幻作品也會逐漸低迷。這裡舉一些例子:

當我們提出基因技術的時候,克隆人的科幻小說就會孕育而生。

當我們提出相對論的時候,時空穿梭,超光速之類科幻小說就會不斷出現。

當我們提出信息技術的時候,虛擬世界,人工智慧就會成為科幻小說的主流風向標。

由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科學發展和科學普及,便是科幻小說崛起的必備土壤。

————————————————————————————————————————

暫時先不去探究這個結論是否武斷,先反過頭來看我們自身。

中國的小說在民國時代曾經在報紙上活躍過一段時間,後因為戰爭等原因存在一個大斷層。

因為這樣的斷層,導致我們並沒有促使科幻小說發展的基礎,科學發展只存在於少數尖端人才的認知中,科普工作更是步路蹣跚,踉蹌前行。

我們都知道,中國不是一步一個腳印跟隨者歷史軌跡將科學發展起來的。

我們過去自閉了很長一段時間,抬頭看時別人快跑沒影了,這才開始奮起直追,所以我們的科學發展是跳躍性的增長,是直接從基礎的農業社會和手工業社會一口氣跳到了工業化甚至信息化時代。

這就導致我們並沒有出現像外國一樣的科幻作品熱潮,沒有出現那種特別為某項科學發現而全民狂熱的時代。

但以前沒有,並不代表以後沒有,我們錯過了前三次工業革命,但不會缺席第四次工業革命。

然而這,幾乎是可以遇見的將會是下一個屬於科幻作品的時代。

隨著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追上世界一流,隨著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和科普知識的受眾膨脹式增長。

可以說,我們現在已經孕育科幻小說熱潮的根基和土壤。

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軌跡,沒有道理科幻作品會在今後的時代中缺席。

因為他本質上跟武俠小說,靈異小說這種單純根據優秀作者和優秀作品揭起的現象級熱潮並不是一回事。

他不是先有作品後培養讀者土壤,他是先有讀者土壤後呈現作品。

可以說,科幻小說是時代和需求催生的一種必需品。

科技的不斷發展,讀者需求得以傳遞,科幻小說這種對未來思索和幻想的作品就不會消沉。

————————————————————————————————————————

說完這些,再重新將目光放回當下。

遠程醫療,無延遲網路技術,量子通信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石墨烯,基因技術,虛擬現實,這些名詞接踵而至,但其實都不陌生。

科幻作品是具有一定預言性質的,所以眼下這些最新的技術,卻都是上一代科幻作者們的腦洞。

這說明新的時代尚未真正到來,科幻小說如今正處在一種承上啟下,甚至青黃不接的時刻。

我們可以預見當上述這些概念性的技術真正落地,人們的生活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時,科幻作品必定會引來一個新的發展巔峯。

但,不是現在,不是此時,不是一個立即轉變。

現在的科幻小說可以寫的點並不是迫不及待開闊新的征程,而是爭取給上一代人做些收尾工作。

相比於那些提出這些腦洞科幻作者們,我們現在距離這些技術更近,我們更清楚這些技術可能會有怎樣的展開,我們有更豐富資料可以作為參照,這些都是當下科幻作者們的優勢。

所以,如果說現在這個時期有哪部科幻作品能夠做到現象級熱賣,一定是將上一代科學幻想融會貫通集大成的作品。

三體便正是如此,同時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兜轉了一大圈子,感覺囉嗦了好多,最後還是回到問題本身。

綜合上面說的這些,相信你應該對當下科幻小說所面臨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瞭解了。

這樣一個青黃不接的時代,想要創作出一部集大成的科幻作品,可以說是要比以往都困難許多的。

這就導致,如果有哪一部作品能夠成功破圈,引發了現象級熱潮,那麼短時間內他就能一掃所有讀者市場,贏家通喫,一定的時間內很難再出一本可以與其比肩,而且切入角度完全不同的作品。

一般遇到這種現象,都可以被稱之為壟斷。

現在的情況就是,三體暫時壟斷了科幻小說的讀者市場,當一個羣體中絕大部分人都在關注一部作品時,自然其他的作品就會有一種被排擠,乃至自慚形穢的感覺。

讀者的情緒其實也同樣如此,不斷的內縮和排斥,便會讓人產生一種圈子在縮小的感覺。

但其實科幻小說的受眾羣體本身並沒有改變,只是有人可能搖旗吶喊一百年都不覺得累,有些人看過之後,沉迷一段時間,然後便脫離了狂熱,開始耐心等待下一步優秀作品的出現。

本質上,這其實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當下一步現象級科幻作品出現時,你會發現喜歡科幻的人讀者和作者不僅沒有變少,反而會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社會的消費主體往往都是『隱形人』。

而絕大多數科幻讀者羣體,都是『隱形人』。

當你統計他們的時候,看不見他們的身影,當一部作品真正需要市場支柱的時候,他們就會發力。

所以不是圈子便小了,只是圈子暫時隱藏了。

以上,希望能夠對於理解這個問題有所幫助吧。

————————————————————————————————————————

我發現有些人真的是很有意思,跑知乎回答問題,瞬間化身鍵盤俠,有理沒理瞎扯一通,儘是弄些白馬非馬的東西宣洩自個內心情緒,看似化身意見領袖,實際上自己寫的什麼意思自己都不清楚。

@真紅之蝶 革命樂觀主義什麼意思你知道麼,張嘴就胡咧咧。

「這些時代的美國普通人也照樣很「文盲」」,

你做過最基本的調查麼,什麼都不知道就在這地方憑空想像,不知道的話推薦你一本書叫《美國小說發展史》,不要求你看書的全文,你哪怕看個目錄也行啊。

第一章 獨立戰爭的勝利與美國小說的萌芽

第一節 殖民地時期的文學概貌

第二節 獨立戰爭與民族文學的開端

第三節 在散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小說

第二章 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

第一節 浪漫主義與美國式小說的誕生

第二節 華盛頓·歐文

第三節 詹姆斯·庫珀

第四節 埃德加·愛倫·坡

第五節 納撒尼爾·霍桑

第六節 赫爾曼·梅爾維爾

第三章 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

第一節 南北戰爭與現實主義的興起

第二節 廢奴小說

第三節 鄉士小說

第四節 馬克·吐溫

第五節 威廉·豪威爾斯

第六節 享利·詹姆斯、伊迪絲·華頓與格特魯德·斯泰因

第七節 歐·亨利

第四章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自然主義小說

第一節 世紀之交的美車社會與自然主義文學思潮

第二節 法蘭克·諾里斯

第三節 斯蒂芬·克萊思

第四節 赫姆林·加蘭與舍伍德·安德森

第五節 傑克·倫敦

第五章 20世紀現實主義小說

第一節 帝國主義階段的美國社會與現實主義的深化

第二節 西奧多·德萊塞

第三節 維拉·凱瑟

第四節 厄普頓·辛克萊

第五節 辛克萊·劉易斯

第六節 約翰·斯坦貝克

第七節 珀爾·布克與碼格麗特·米切爾

第八節 凱瑟琳·安妮·波特與威廉·薩羅揚

小說這東西在中國歷史上被抑制,又不代表在國外也同樣被抑制,你是把清朝硬往美國身上代入麼?人家那個是都有暢銷書的概念了,沒事多看點書,少在網上耍鍵盤。

隨著社會環境改變,一個手機就可以把青年人迷得七葷八素的,而且社會結構沒有優化,生活壓力沒有變低,慢慢看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是回不來了。

我就奇怪了,你自個喜歡玩遊戲,刷小視頻,就一定要求全世界所有人都跟你一樣?

這世界上有的是人喜歡看小說,有的是人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娛樂方式。

社會結構有沒有優化,生活壓力有沒有變低,這跟題主這問題有半毛錢的關係?

吊兩個專業名詞顯得你自己很有文化麼,邏輯在哪裡,簡直莫名其妙。

小說可以出電子版,但是人家不會選擇去看小說,競爭對手太多了,科幻也配奶頭樂?你科技發展了,其他項目不會一起發展?一口一個主流主流,二流都還沒上。

整個互聯網文娛產業(動漫,遊戲,影視劇)很大一部分的創意源頭就是小說,到了你嘴裡就成了整個產業鏈一腳將小說踢開,全都自個單幹了。

遇到什麼事都非要往資本和商業上靠,合著普通人都不是憑自己喜好選擇的,都是資本的奴隸唄?

還競爭對手……他發展他的,你發展你的,跟你有半毛錢關係,一個用戶看小視頻,他就要一輩子都看小視頻,沒有其他娛樂項目了,你當小視頻是神麼?

還是那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娛樂方式的權利,你自己喜歡喫薯條,就覺得所有人都跟你一樣都喜歡喫薯條了?這到底誰自以為是啊。

覺得科技發達了就會自動變成科幻的利好,羣眾就會自動選擇科幻。先有土壤後有作品。呵呵,說現在沒人看是因為「隱藏了」,實在是小天才!技術一直在發展沒有停下來過,科幻理應隨著技術一起發展,可為什麼技術沒衰退,科幻卻衰落了?土壤不是一直在嗎?大神分析分析唄?不說原因,只自說自話,說【讀者其實隱藏了很多】就真的有很多?嘴巴長在你臉上,不需要理由隨便講。

這事我覺得回答裏已經說得夠清楚了,沒有看懂就承認自己沒看懂,非要硬往上湊。

你是哪裡覺得科幻小說比以前衰落了,中國的科幻小說什麼時候起來過。

這還是大劉出名了,這才各方面都重視了一些,怎麼到了你嘴裡就成了土壤一直存在。都開始張口就來了麼。

回答裡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中國以前並不具備科幻小說的土壤,你是真沒看懂,還是假沒看懂。

技術一直在發展,科幻壓根也沒衰退,相反,正是因為逐漸有了合適的土壤,科幻小說現在纔有了逐漸發展壯大的可能,我說的難道還不夠清楚?

嘴巴長在你臉上,你可真是應了你說的話,不需要理由隨便講。

強行扭曲意思,你自己恐怕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意思麼,你知道什麼叫衰退麼,知道什麼叫土壤麼,知道什麼叫發展麼,知道什麼叫規律麼,知道什麼叫斷代麼,簡直滑稽。

科幻小說等等都是文藝產品,最終決定文藝產品的興衰有很多因素,不能把科技的發展和科幻綁定在一起。

然後,中國沒有前劉慈欣時代,大家一直不在乎。。。。。

基於一大堆你自己腦子裡臆想的口胡理由,最後得出一個空泛泛的官話結論,然後還一本正經的在那點頭,嗯,就是這樣。

文藝產品的興衰有很多因素,娛樂產品的興衰有很多因素,科技產品的興衰有很多因素,人生的興衰也有很多因素,套話誰都會說,用得著你來強調,你是覺得所有人都是傻子,唯獨就你聰明?

劉慈欣到底有沒有人在乎,用得著你來下結論,你又哪裡冒出來的資格代表『大家』。

不管是從影響力,成就,作品,等等方面來說,我都不知道你哪來的狂妄直接就把人家給否定了。

————————————————————————————————————————

大致看了一下你的一些回答,很多都是口吐芬芳抱著鍵盤懟天懟地懟空氣。

自己也說喜歡上網的時候亂說話,你真是覺得自己這樣很瀟灑是麼?

對自己不瞭解的東西保持起碼的謹慎是最基本的美德。

肆意宣洩情緒,說話倒是還挺煽動的。

都把你拉黑了,就是明擺的告訴你,對你無語,懶得理你,還能再追著蹭上來的。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後劉慈欣時代中國科幻的問題出現在哪裡?

科幻讀者和作者為何越來越小圈子化?

科幻圈並不是「越來越」小圈子化,過去它就從來沒出現在主流視野中,現在隨著劉慈欣的成功已經好很多了。

在2015年之前,科幻作家的生存環境是很惡劣的,劉慈欣自己也吐槽過。他在小說《太原之戀》中自黑,寫自己和潘海天皓首窮經寫的科幻小說分別賣出了28本和14本,最終光榮成為太原街頭的流浪漢。(寫小說那個時候是2009年,《三體》前兩部都出版了,銷量也一直很低迷,可見一斑)

獲得雨果獎之後,至少這本書是出圈了。以前,劉慈欣只在小圈子裡擁有巨大影響力,當時的科幻世界四巨頭是「王劉何韓」,王晉康、劉慈欣、何夕、韓松(21世紀初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的四位作家)。劉慈欣的成功也讓這幾位作家的書好賣了一點,不過作品的整體水平來說,其他三個人和劉慈欣不在一個檔次。

之前曾有一句對劉慈欣的評價:以一己之力,單槍匹馬地將中國科幻帶到了世界級水平。(復旦大學 嚴峯)

這句話在我看來,有三層意思:

1.劉慈欣是目前無與倫比的中國科幻第一人

2.在他之前,中國科幻是無法達到世界級水平的。3.一己之力:水平和影響力與他類似的中國作家,沒有了。

劉慈欣給中國科幻帶來的貢獻是毋庸置疑和無與倫比的。大劉讓科幻作品擺脫了「少兒讀物」的標籤,也讓人們意識到,科幻文學相比於一般幻想文學,擁有一些標準和門檻。不過,他的成就給中國科幻帶來了一大錯覺:他們認為劉慈欣是中國科幻的崛起浪潮中站在潮頭的弄潮兒,是夜空羣星中最閃耀的那顆;卻沒意識到,大潮和羣星是不存在的,有的僅僅是孤帆和孤星。


劉慈欣並沒有成功開啟一個科幻文學的時代,所以談起「後劉慈欣時代」是有些逞強的。

《三體》是一部偉大的科幻小說,可是出圈後的熱度,是科幻文學的熱度嗎?多少人時令性地解讀這本書時,是在自說自話呢?

IT資本家們看到了「降維打擊」,拿來借用一下,推銷自己的理念;西方人看到了文革,於是加上自己的東西,開始粉飾;威權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都讀出過讓自己不舒服的地方;目前的大背景下,又有人覺得小說情節和現在的政治形勢非常契合,認為這是一部政治預言……

公眾對這本書其他角度的關心遠遠超過科幻作品本身。可是,站在文學角度的解讀在哪裡呢?《三體》歸根到底,是一個好故事,一部充滿了思想實驗的科幻小說。

所以,三體的熱度並不代表科幻在中國的熱度。不要形成一種「科幻很熱」的錯覺。


如果要想營造一個大眾化的科幻氛圍,科幻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中國科幻的影視化進程是很落後的。

我們以美國為例。科幻三巨頭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萊因,每個人的作品都被好萊塢改編過。其中不乏《太空漫遊》、《前目的地》這樣的改編佳作。還有菲利普·迪克的銀翼殺手、邁克爾·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等等。電影作為更大眾化的藝術,令科幻文學更加普及。

中國的科幻影視化還屬於起步階段,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影視工作者本身脫離於科幻文學,沒有呈現給大家好作品的能力。《流浪地球》僅僅有一部,更像一個靠情懷驅動的偶然。畢竟有更賺錢的簡單題材,就沒必要補課拍科幻片呢。而且,除了劉慈欣的作品有影視化的潛質,其他人的……貌似都沒有。(《上海堡壘》並不是一部科幻小說,而且它失敗了)

影視和文學是互相促進的:影視化成功能夠推動科幻文學的進一步大熱,催生出更好的科幻文學作品;而更多成功的文學作品,則會令資本對科幻大IP趨之若鶩。

然而,目前沒有像劉慈欣這樣,在圈內與圈外都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知名作家和作品。現在從事科幻文學創作的新作家們,創作水平和劉慈欣之間相差了100個王晉康。

在討論「後劉慈欣時代」何去何從時,突然想到一個悲哀的事情:當大眾認為劉慈欣的時代從獲得雨果獎的2015年開始時,在讀者心中,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從2011年以後,他已經有十年未發表新的長篇小說了。也許我們一直處在一個「後劉慈欣時代」——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你什麼時候產生了中國的科幻圈子很大的錯覺?

《三體》賣的這麼火完全是一個黑天鵝事件,就算是獲得了雨果獎,每年都發一次的雨果獎那麼多作品,也只有《三體》這一本書賣的好而已。甚至是劉慈欣自己的其他小說的銷量也沒能帶動起來,更別提其他作家的作品了。

中國的科幻小說只有兩種,一種是《三體》,一種是《三體》以外的小說。前者賣了無數份,賺了很多錢,一羣看過的,沒看過的都在討論概念和情節,然後做過度解讀和無端聯想。另外一種是嘗試過喫《三體》的紅利但是失敗,繼續退回到以《科幻世界》為主陣地的,延續了將近20年甚至30的業餘中篇寫作狀態。短暫的長篇嘗試失敗後,除了部分頭鐵的,比如江波,剩下的人繼續在自己熟悉的狀態下寫著和過去數十年一樣小眾的文字。

中國的科幻圈子從來沒有變小,因為他從來沒有變大。


與其說中國科幻有問題,不如說真正熱愛科幻的讀者不多,中國科幻的情況一直都是這樣而已。

劉慈欣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一方面有他個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三體在2015年獲得了雨果獎,然後各種鋪天蓋地的新聞把他帶進了大眾的視野,然後形成了大量的「追風」行為。

說白了,大部分人不是真的喜歡科幻,而是僅僅喜歡三體,或者僅僅喜歡劉慈欣的作品而已。

在說到熱愛科幻方面,有多少人真正讀完全系列的銀河帝國?讀過雙星,步入盛夏之門等等一系列的小說?對羅傑澤拉茲尼有什麼看法?對勒吉恩又有多少了解?知道提升海豚和猩猩麼?對於卡爾薩根的接觸和弗諾文奇的三界系列又有沒有興趣呢?

上面的都是一些比較常見的作者和作品了。

談談作者的問題,這幾年不知道是不是本人的錯覺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本人感覺《科幻世界》中很多的國內作者的文章總是透露著一種有點小家子氣的味道(不是說把背景設置得宏大就能夠恢宏的感覺),不怎麼驚艷的感覺,這裡沒有鄙視作者的意思,而且很多作者都陷入了這種思維方式裡面,不是說這種科幻不行,而是這樣的科幻少了一絲科幻這個詞本身的那種獨特感,顯得有些無力。

暫時想到這麼多。


劉慈欣時代也沒行過,這個就不說了……

小說出版總體不就是快完犢子了?

作者:沒地兒收稿子誰寫啊?

讀者:沒有好文誰去翻一堆爛書啊?

出版社:不能保證賺到錢,誰費勁幫你弄版號、掏錢幫你出版?

更不用說科幻小說現在不是在和其他小說鬥,是在和電視劇、動畫、電影、遊戲、抖音鬥……

這就是個死結。大劉意外火了之後只是大劉爽了,別的作者依然是要麼跟那一兩本雜誌卷,要麼去網文卷。讀者羣也是少得可憐,完全看不到任何增長點,甚至隨著線下書店的衰落和新媒體的入侵也在萎縮。

看看日本輕小說出版界:首先出版簡單廉價,後續變現也方便(各種改編,ip營業),有成熟的工業模式、商業模式,並且有穩定且跟著動畫存在持續增長空間的用戶羣。你中國科幻沾幾樣啊?

最後,你掏錢買過多少本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