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捡漏」,其实指的是因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某件物品的价值被低估,使买家获得额外收益的情况。相比其他行业,目前的古玩市场在不同人群之间,依旧存在很大的信息鸿沟,这种现实必然会导致有「漏」的存在。古玩市场上的「漏」,大致存在两种:

一是知识层次不同的「漏」。古玩收藏品的种类繁多,藏家高手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一般都是「术业有专攻」。有的人对辨别真伪在行,但在具体断代上也许会稍逊一筹;喜欢玩玉器的藏家对瓷器的真伪和价值判断,也许没有专门收藏瓷器的藏家准确。因此,在古玩市场上,买卖双方的较量,往往比拼的就是鉴定知识的储备量,谁对知识积淀深厚,对藏品的价值判断更准确,谁就更有可能在交易中盈利。

二是投资眼光超前的「漏」。《看艺术》杂志曾经报道过,2012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出现「五大漏」,即3220万元成交的《种菜诗和唱和诗》、3585万元成交的南宋皇帝书法、2421万元成交的《松风晓霭图》、4142.75万元成交的《四序同春图》、3680万元成交的《元夕与妇饮》。

这其实是指市场对拍品文化价值上的认知度偏低了,即从拍品本身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而言以及和同类拍品以往的成交价相比,应该出现一个更高的价格或在将来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因此,想要捡到这样的「漏」,需要买家具有超前的投资眼光,认识到该藏品被低估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预测出它将在未来市场上具备更高的升值潜力。这需要买家具备更加全面的收藏知识,以及更加宏观的古玩收藏市场把控能力。

古玩市场上的「捡漏」之说,由来已久。这也是古玩收藏既神秘莫测又充满诱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无端夸大「捡漏」一说,实则是有害无益的。譬如,央视「X宝」栏目走进承德,某专家大肆夸奖一位女「藏友」,用两千元在古玩市场买到一只「清嘉庆粉彩百花不露地大碗」,是嘉庆官窑真品,市场的价格是几十万元,捡了一个大漏!

现在的古玩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怎么可能会让一个对文物不太懂的外行人,用两千块钱买到「清嘉庆粉彩百花不露地大碗」,简直是天方夜谭!

「捡漏」这样的思想看似只是投机,实则非常危险。在古玩交易的过程中,买卖双方比拼的文物知识、投资眼光和心理素质,而运气,通常只是一个浮于表面的掩饰。总是抱有投机「捡漏」心态,而不注重日常学习积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在古玩交易中往往会贪小便宜、吃大亏。

因此,在古玩市场购买贵重的「大货」,需要强大的学术支撑,认真研究,严肃对待;购藏几千元、几万元的低档次文物,也不得草率马虎,否则假货是最贵的,丢人事小,丢钱事大。丢掉投机「捡漏」的错误思想,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不能说没有,总之是越来越难了。


我认为是知识成本更高,发掘渠道更难一些。


知识永远不会对等,共享只是一部分,但是作为收藏的个体,眼力格局运气缺一不可。虽然捡漏可能会更难,但是这恰恰是收藏的乐趣之一


说的对呀,现在的高仿工艺即使老手都容易走眼,还别说新人。确实已经没什么漏可捡了。


大叔大妈都懂这个东西值钱,还有漏吗?


是根本没有漏,一份价钱一份货。象我们去市场转转,是锻炼身体,顺便看看朋友。


不是市场成熟,是大数据时代价格透明,没有价差了,没有价差就没有漏可捡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