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Q、空間(聲像、立體聲分離度)、動態(壓縮/限制)上感覺實錄音頻好處理得多,有時候不怎麼處理聽起來都很好了,但是軟音源軌道就很難處理(比如感覺很容易產生嚴重的masking effect),這是為什麼呢?各位音樂人大佬有什麼相關的心得嗎?


確實是這樣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個感覺,簡單來說就是實錄的東西「能量」很大。

用實錄和軟音源的弦樂舉個例子好了。實錄的弦樂,哪怕只錄一軌solo小提琴,即使是混在大編製的midi管弦里,也會非常容易凸顯出來,並且能夠提升整個第一小提琴聲部的質感,就一軌實錄比你疊十幾軌音源有用多了,能量非常大。而且通常實錄的東西你可以選擇麥的遠近,可以選擇比音源更近的麥克風位置,錄出來的東西會非常清晰,讓人覺得「解析度」很高。

而軟音源就像@張毅非老師說的一樣,很多音源都是經過了「預混音」的,雖然預混音能夠讓音源的質感聽起來很好,但是可適用範圍也變窄了。就比如你很難用好萊塢,CSS,噴火這些做出小編製室內樂,或是日系管弦的感覺來,因為這類商業音源不調試直接用的話,永遠一股大片味兒。但是並不是所有曲子都需要好萊塢大片味的,尤其是很多藝術性的曲子,通常都是要往室內樂那個方向寫作和混音的,這種時候用軟音源反而就很乏力。再一個就是,因為軟音源本身「不夠真實」,所以在錄音和預混音階段,都主要還是以突出音色的群感和場感為主,盡量弱化一些容易暴露細節問題的近場感,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好萊塢,CSS,噴火這些,哪怕你把reverb關了,只開close麥,也還是能感覺到有比較明顯的房混,甚至是廳混(比如Cinematic Strings)。而且作為採樣音色的通病,軟音源哪怕有專門寫過針對legato和release之類的腳本,這些音符連接,音符結束的地方也依然不可能有真實樂器那麼自然。就比如實錄弦樂的時候,很多快速跑動的句子聽起來就非常清楚和自然,但是用軟音源做,聽起來就是「糊成一片的」,有時候甚至還需要疊一個spic的attack強調音頭,但是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所以因為這這那那的原因,音源聽起來總是沒有實錄「解析度」高的,所以混音的時候也一般是揚長避短,往突出音源的群感和場感那個方向做,讓聲音遠一點。

但是能量大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能極大地提升質感,壞處就是很難處理平衡,這個平衡不僅僅是音量和頻段上的平衡,也是樂器解析度和人性化上的平衡。說個親身經歷,比如你錄弦樂,只有cello是真的,那麼伱其他的violin I,Violin II和貝斯這些,是很難通過軟音源做到能與實錄弦樂抗衡的,哪怕後者音量比前者強6db,聽起來也還是前者更明顯,這種時候就很頭疼,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其他東西也實錄了,這樣聽起來整體的能量才比較平衡,也比較融洽。


我個人認為有幾個可能的因素:

1,演奏方面,先假設演奏員經驗足夠技術足夠,那麼實錄樂器在演奏的時候,演奏家本身就會跟著音樂里其他部分的情緒、音色等等方面做出實時的反饋,不會故意明顯聽起來就悶了還彈的更悶、明顯聽起來就跳出來了還彈的更大力,之類的低級錯誤,所以演奏出來的東西是很容易融合進去的;而midi做的假樂器即使現在音源技術已經進步了很多,還是無法做到那麼細膩的音色變化,而且用midi鍵盤去控制非鍵盤類的樂器還是會有點不夠直接,會沒有那種原生的反饋感,即使後期可以修細節但也還是和直接人琴一體彈出來的感覺有點落差,所以類似貝斯、吉他、弦樂、銅管這些不同力度、不同手法可以演奏出變化多端音色的樂器,用midi來做還是會相對難以融合,非常考驗製作功力。

以及你說的掩蔽效應,往往原因是樂器之間的頻率沒有分配好,編曲的鍋,但錄真樂器的時候,演奏員如果對聲音夠敏銳,他會不自覺的幫你規避掉一些這個問題,比如你吉他的低音弦和貝斯走在了同一個音區,你用midi做的時候可能就直接做下去了,也沒管,混音發現兩個放在一起貝斯聽不清楚了;但你錄真樂器的時候,吉他演奏員可能會下意識的把低音弦的演奏力度減輕,甚至隨手幫你改成一個高把位和弦,就把頻率空間讓出來了,這樣的情況也是有可能的。

2,音源的採樣它必須兼顧很多種用途、很多種情況,所以它就必須保留非常足夠的信息,比如能立體聲就不單聲道、能錄厚一點就不能錄的薄,不然就會影響它的使用範圍,轉而就會影響它的銷量;而你為了這首歌來錄一軌樂器,你就可以很針對性的去選擇錄音的設備、方法,錄寬錄窄錄薄錄厚錄近錄遠都隨便你,即使是經驗不那麼夠豐富的人去錄音,他直覺上也會選用相對適合的方式去錄(除非他真的聽都不聽,悶著頭就錄)

3,音源採樣完後,廠商往往會預處理(或者在採樣過程中),簡單說就是先幫你稍微混過了,處理的幅度每個廠牌的理念不一樣,有些會保留相對接近直接錄下來的樣子,有些則會處理的很誇張,以鼓為例,前者比如BFD,後者比如steven slate drums。預處理的目的有些時候是為了減少使用者的負擔(比如編曲人未必每一個都很會混真鼓,所以BFD很多編曲人都不愛用,嫌麻煩還調不好)有些時候是為了提高賣相(演示曲一聽,哇牛B,好真實好好聽,買,買下來一用,誒沒有可調空間了什麼都固化了……適用面很窄,後悔……以上場景常出現在鋼琴和弦樂音源)總之這個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

總結一下就是音源為了更好的曲風兼容性或更好的賣相,所以往往不會完美適合某個單一作品,而你錄真樂器卻絕對可以完美匹配這個作品,融合度方面當然會有差別。

but!!!這一切都建立在:樂手夠好、錄音師合格的前提下。

樂手很糟糕的時候你可以體會一下,真錄絕對絕對比音源難混,你見過每一聲軍鼓音色都不同的鼓錄音嗎?除了trigger換採樣之外還有什麼轍?……根本就沒法做任何的壓縮和EQ……那鼓之外的其他樂器沒法換採樣如果沒錄好就更悲劇了,有些automation畫出花都彌補不了……錄音師技術不行的情況下也是,比如錄個鼓、錄個鋼琴、錄個弦樂群,幾個話筒之間相位亂七八糟,根本沒法往一起放,一放就梳狀濾波,混音你就頭痛去吧……

最後,其實編曲時候如果多花點心思花點時間去選音色、調音色、並且盡量合理的分配好樂器之間的頻率,畫好每個樂器的表情、檢查好每一個音的力度,往往也可以一定程度的避免這個問題的出現,當你音色選的超級無敵合適、並且編曲時候midi做的很細、每個軌道都很完美的時候,融合度應該不會是個問題。

不知道以上分析是否和題主問的情況一致,有理解錯誤的話歡迎評論區繼續探討ww


我覺得軟音源參與混音時覺得不舒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與你預期不符的時候,你能糾正的方式很有限。

很多軟音源的採樣也算是實錄了,之所以跟真正的實錄有區別,主要就是他沒辦法把所有演奏的方式都採樣了,他在力所能及的把儘可能的演奏狀態都採集,對於很多音符彈出來後就離開樂手控制,只剩下力度,延音的樂器來說,相對好一點點,最典型就是打擊樂。你針對不同力度不同位置不同話筒進行很多次複雜的採樣後,可以很大程度上還原。但即使這樣也會存在在快速連擊時前後音銜接問題,比如鑔片,連續敲擊時,後一次敲擊是打斷前一次的震動的,而前一次在房間里的共振還存在,這時候軟音源只能靠模擬來靠近這個連續和打斷的樣子,他不可能錄上幾千個採樣,就為了還原不同力度不同速度不同位置的兩次連續敲擊的真實連接。

敲一下彈一下,發出一個基本確定的聲音的樂器,還原度應該還算高,但相當大比例的樂器原理要比這個複雜得多,複雜體現在,當音符被演奏出來後,他的聲音持續階段,樂手仍然隨時會改變他,吉他,弦樂,管樂全都是如此,這就幾乎是採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吉他我彈一個C,然後揉三四下,這一個揉的動作,他的變化就不止一千種,所有這類樂曲,採樣基本是採集一個穩定持續的長音,然後你要推要揉要滑要收氣吐氣怎麼辦?我用技術模擬這種變化,並把這個操作交給編曲人去用力度,變調等控制工具去實現,到這裡時,軟音源就和真實演奏分道揚鑣了,你聽到的不再是採樣的真實聲音而是數字模擬的聲音了。

只可惜,絕大多數樂器,在音符持續過程中,都要靠樂手不斷調整這個音。

所以,我基本只有鼓(沒場地條件實錄)和我不會演奏的樂器會使用軟音源,能彈的都自己彈,盡量多學點樂器,一千多買的吉他錄出來也比軟音源好一百倍。樂器學到最後也都是基本相通的,尤其你很少用到的樂器很多時候你都是要一些情緒的補充技巧上不會太難,嘗試自己彈和吹(拉)。

很多軟音源為了增加通用型,會比較傾向去調的比較協調,來確保在這些數碼變化時聽起來別那麼奇怪,這也會讓音色尖銳的稜角被磨平,音色容易協調,更容易融入,更容易在pitch時沒那麼奇怪,那自然就不容易突出。

但也不是完全沒好處,一個是一些原來就強的要命的樂器,比如笛子軟音源出來的效果又華麗,穿透力是一點都不減,仍然要拚命調整來降低他的存在感。

還有一個,如今電音越來越普及,軟音源不再需要「模仿」真實樂器後,發展出來的很多變形音色(基於真實樂器)和獨立音色(完全和樂器無關),都可以做的非常大膽,音產生後,持續過程的變化控制方式,不但同樣豐富,而且都很注意「數字化兼容」,就是靠數字控制即可,不存在無法還原的演奏狀態。

如今我們使用的很多樂器都是聲學發聲和演奏控制結合,未來當數碼音色和數碼控制為核心的音色佔主流後,軟音源和實錄之間的差異會變得越來越小。

有機會我們拍個視頻演示下實錄和軟音源區別


不好混是因為音色沒調好吧……就拿鼓來說,實錄的得大刀闊斧的動,軟音源只要挑到個風格接近的,隨便動動就行了啊,但是如果風格不對,那就坑了,根本救不回來


其實多數情況下應該是軟音源比實錄音頻更容易混音……

MIDI軟音源的音色要比實錄音色純凈度高,要做的步驟和工序也少很多。

拿架子鼓舉例:實錄的鼓 軍鼓上下話筒可能可能有相位問題,需要考慮其中一隻反向,並且需要考慮話筒串音的問題,需要在一些鼓件添加GATE雜訊門防止串音……

相比之下軟音源的處理實在簡單太多了

當然實錄樂器的音色更實,更有力,這個毋庸置疑。幾乎所有獨奏樂器都是實錄的效果最好,這些道理我都懂,但不意味著這更容易混音,一個全實錄的樂隊化曲子 混音難度多數情況下是大於一首EDM電子舞曲的。一些樂器必須實錄效果最好,如電吉他,弦樂等,這些也不在本題討論範圍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