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共享」,與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合作,滿足回家「最後一公里」的需求?


這個好說,這本來就是東西向發展不平衡的超長途運輸,節前節後反向基本都是運椅子,解決東西向差距唄。

說的很輕巧,哪有那麼容易。


春運難反映了我國公路客運的儲備運力(包括客車和司機)不夠。如果春運都難,那災難時的緊急撤離會更難。

理想情況是各大城市、下面的各級城市都儲備一些客車,平時不開,春運前維護檢查,春運時拿出來增開班次。A照纔有資格開大客車,所以A照司機也需要儲備。

但儲備客車是要錢的,我國汽車還沒有像日本美國那樣相對便宜。司機人數更是比不上日本美國,甚至比不上俄羅斯。美國輪子上的國家,所有人小車都開的熟,要想培訓拿A照也不難,而中國汽車還正在普及,有駕駛證的人占人口比例少,如果不是專業司機沒太多人願意投入錢和時間去考A照,需要政策鼓勵。

希望國家能從防災(地震洪水)等考慮,建立起客運儲備體制,以免城市受災時大量的人無法撤離。


可以看的見的技術就是全自動無人駕駛,車輛調度儲備比人力儲備容易多了。包括無人駕駛汽車,火車。

父母去城裡過春節


把讓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

這句話放在恥辱柱上,

---------------------------------------------

改成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國家是人民的。所以要均衡發展經濟,共同富裕。


瀉藥。漲價。把春運高峯的票價賣得貴貴的,賣的快的車次賣的貴貴的,最好能比11月淡季貴個快一倍的。什麼狗屁行政手段,錢纔是最大的屏障。

春運運力不足,這一點主要是針對運力提供方,也就是客運運輸企業這個層面,主要是公路鐵路和明航三大塊;這三塊都是市場運作模式,市場運作模式肯定要講效益,不可能無止境投入,無法實現滿配滿足春運需求。

從個人體驗來看,近幾年運力不足問題已經逐漸在緩和;原因有一下幾個層面:

一是回鄉潮。隨著用工成本的提高,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用工大企業逐步向內陸搬遷,比如富士康搬遷到河南。

二是購車潮。現在除了春節以外的節假日出行,基本上不會出現運力不足的情況, 私家車普及是很大原因,帶來的就是堵車,是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了;

三是家庭小型化。人口計劃政策執行的結果就是家庭的小型化,一家三口四口成為常態,家庭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動性的增強,讓傳統的大家族的理念不斷地淡化。慢慢的,回家鄉過年也就不再是必選項了。

當然,春節這個重大節日的影響還是巨大的,運力不足問題也比較長期存在。


瀉藥

春運,一般是指中國春節前後的運輸現象,前後大約40天,集中完成超過30億人次的大遷徙。有其歷史、文化背景,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結構和人口分佈變化的一個縮影。一方面體現在人員遷徙方面,同時,也體現在貨物運輸方面。

根本原因有經濟發展不均衡,沿海發達,中西部落後,一些人口大省在中西部不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有勁沒地方使」,而發達地區當地勞動力緊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造成了人員流動。運力效率低下和運力需求集中爆發下的運力緊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春運的主要運力是鐵路客運,鐵路運輸基本是國家壟斷經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運行效率低下,有技術原因(綠皮火車,普快、特快、高鐵),也有體制原因;運力需求集中爆發,客觀地說,是「不正常」的。長假少,發展中國家的通病,活著都累,都忙著掙錢奔好日子呢,很多工廠平時不讓加班工人都跟你急,哪裡捨得休息?春運,從風俗文化上講,運的是中國人的春節情懷: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是親情、友情的凝聚點;春節還是中國傳統意義上一年真正的開始。過年回家是中國人心中的結。最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口太多。太多。太多啦。。。。

改革開放,國家首先開放的是沿海城市,珠海、深圳、廈門、青島、大連等等,大陸改革開放的土地、稅收等各方面優惠政策、人口紅利吸引了大量的港資、韓資、日資、臺資和歐美企業在中國開廠,起步較早較快的是珠三角;在自動化不發達的想當年,這些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鞋廠、成衣、電子、食品加工等個各個行業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廣西、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份有大量的適齡勞動力。中國農村人口比例曾一度佔到中國人口的80%,農村勞動力臉朝黃土背朝天,一年辛辛苦苦從土坷垃裏刨出的錢還不如在工廠打工三個月掙得多,這就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像候鳥一樣,大年過後初五六,就開始集中離家外出務工。而春節前十五天左右,人們會集中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趙本山的電影作品《葉落歸根》就是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一個縮影。

再者,在城市裡工作的人,往上數三代,大多數都是農村人,雖然本人或自己的小家在城市落戶,但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在其他地方。這些人也有出行需求。有些哈友調侃說,平日裏在寫字樓辦公室裏的Andy, Frank,Jenny, Chiristina, 春節期間回到村裡就變成了二嘎子,狗蛋和小花,二妮了。

除此之外,在校學生的寒假涵蓋了春節階段,在校學生的往返也成為春運對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湊假期期間,越來越多的人對異地旅遊有了憧憬和安排,這也加劇了春節「擁擠」。

運力改善方面,其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術方面突破,國家對基礎建設的大量投入,運力狀況、運力質量在這些年一直在改善提高。

例如,2001年,鄙人從鄭州到廣州,買到的是增開的綠皮火車車票,無座,行程約30個小時,沒錯,是30個小時。車上沒有暖氣,走道里,就連火車車廂鏈接處都堆滿了人,沒錯,是堆滿了人,抽煙、吐痰、瓜子、花生、橘子皮隨手丟,打牌、隨手丟速食麵包裝桶,有的速食麵桶水被不小心踢倒了,周圍立刻就變成一片「汪洋」了。。。。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我勒個去,跟廁所差不了多少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很多人熬不住站太長時間,能搶到位置的,就將腦袋和上半身塞進別人座椅下面,腿留在過道里,過往行人,看到的邁過去,看不到的踩上來;去廁所的,沖速食麵的,打開水的,人來人往;即使這樣,列車員仍舊樂此不彼地推車小推車來回穿梭,「啤酒飲料礦泉水,瓜子花生八寶粥,腿收一收啊」;聰明的人會攜帶一個馬扎或塑料小凳子,隨手拎著,稍微有點空隙,就趕緊坐下來,能坐下就是福氣,每次有人經過,都要起立、收腹,收凳子,舉過頭頂,腦袋裡一萬個草泥馬飛過。睏倦、勞累、氣悶、和總是被打擾真的讓人發狂發瘋,甚至覺得不如死了算了。

這些年,隨著技術的革新和國家基礎建設的大力投入,火車一再提速,動車,高鐵。現在高鐵從鄭州到廣州需要多上時間?即使不考慮體驗質量,只看運輸效率,現在是以前的多少倍?

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選擇性多了,對公共運力的依賴程度在降低。譬如近幾年出現的摩托車返鄉大軍;尤其是2015年以來,越來越普及的家庭小轎車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短途運力緊張局面。滴滴、優步等拼車軟體也使很多人拼到同路人。近幾年,很多工廠為了為挽留一線工人和體現公司人文關懷,公司年前年後承保大巴送務工者返鄉和接工人回廠。也有更多的人「飛」(做飛機)得起了。

大環境下,隨著中國城鎮化比率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轉移到城鎮中生活;中國由於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4:2:1人口結構,現在的許多80後是獨生子女,在城市定居後,部分老人就靠近子女就近置業;另外一點,中國作世界工廠,人口紅利不斷消失,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往中西部不發達地區、東南亞和非洲等不發達國家地區,以前那種拋家舍業地外出務工人員數量在不斷下降,這也是從2013年以來經常見諸報端的新聞,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用工荒的原因。

反觀現在春運運力緊張,越來越大的比重不是過去30年中的表現的外出務工人員回家過年,越來越多的人是為了出去觀光旅遊,以及由於惡劣天氣原因導致的非公共運力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導致的「運力不足」。此外,公共假期長假少,一窩蜂式的集中出行,不僅表現在春運,也表現在國慶、五一公共假期期間,不知道啥時候專家們認為我們需要再多放幾天假哦。。。。


客運力不足一直是一個問題,目前順風車可能比較符合你想要的答案,但是還是需要zf方面對鐵路網線的全面覆蓋。


春運在於空鐵汽聯運,最後一公里不需要滿足。


春運的問題應該不在最後一公里啊?

別瞎想了,整體上解決不了,個人來說只能努力掙錢,不需要參加春運就能回家過年,或者提早高價買飛機票,總能避過大部分人的,從而解決自己的春運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