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邀請我誒(之前謝了不請自來來著),那就謝邀咯……

亞裏士多德研究過幸福。

亞裏士多德認為,人類獲得幸福的方式中,有一種方式是通過工具。

金錢就是一種讓人幸福的一種工具,因為通過消費人能享樂;但是,如果人把幸福當成有錢的話,那麼就本倒末至了:金錢只是讓人幸福的一種工具,並不是幸福。有錢通過花錢確實能享樂,但是把錢當做幸福的最終目的的話,金錢就失去它作為工具的身份了。

最後,人有錢,但是沒有工具使自己幸福。

亞裏士多德最後的結論是,人必須接受痛苦,才能幸福。

比如說一個人喜歡喫,食物是享樂的工具。喫多了會胖,會引發一系列的疾病。胖的人不幸福。

胖的人想要過上幸福的生活,那麼必須通過減肥,讓自己瘦下去。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是結局是幸福的。


那是犬儒主義提倡,不是哲學提倡,一家的觀點而已。還有提倡及時行樂的,還有提倡懷疑論的,還有提倡向死而生的。對了,還有講究量變到質變的。

這個問題應該問心理學家,估計是安全感的原因?


他們雖然彼此矛盾,但是確實殊途同歸。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花錢的目的。它是一種滿足自身慾望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們看待問題或者說哲學家們看待問題的方式決定了與現代人類表現的不那麼一致的原因。

哲學家認為人們原本平靜的內心會因為外界因素而充滿無限的慾望。當慾望得到滿足時我們會欣喜若狂;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的情緒就會消沉低落,內心就會備受煎熬,使得靈魂有一種想要出竅的痛苦,甚至彷彿跳入火海般難以解脫無法自拔。

可現代人就或許不怎麼會關注這一點了。那麼這也就導致了為解決這同一問題而出現的兩種不同方法了。

哲學家認為既然慾望的產生會使我們感受到無法忍受的痛苦那我們就從根本上將它扼殺在搖籃裏,也就是「滅人慾,存天理」,只要能夠填飽肚子,維持生命,其他什麼都不要;現代人就不是這麼想的了,甚至他們都不想,只是單純的將慾望的洞填滿,只是這洞越來越大罷了。

就好像兩羣人同時解決一個填坑的問題(可能這麼比喻不怎麼恰當)。一羣人是直接將坑的存在或是坑產生的原因抹去,這樣就不存在「坑」本身,問題就解決了;另一羣人是想也不想地就去把這坑填滿了事,問題自然也解決了,但就結果而言二者卻又不同——雖然前者的想法可以在根本上再也不會因為坑而困擾,但是這可能嘛?就算可能,那也只是難如登天;又或許,這根本就不可能,只是信口開河。而後者的解決方法對於有限的坑或許還好,但如果是無底洞,是不是治標不治本呢?

現在再把問題換回來看,把「坑」看作「慾望」,而前者是哲學家的想法,後者是現代人的做法罷了(注意這裡前者是想法,後者纔是做法)。哲學家的看待問題方法太獨特了,以至於難以實際操作,而且他們忽視了慾望同時也會給人帶來快樂和滿足。所以,哲學家才提倡錢夠花,可現代人卻拚命賺的現象啊!

至於我們最後到底該怎麼做,這就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吧

————————————————————————

1.摘自《道德經全解》

2.引用宋代朱熹「存天理,滅人慾」


不請自來

我認為金錢只是途徑,而絕非是目的


不矛盾,每個人的思想不同。追求不同,這是一個雙面性的問題,現代人也有有哲學思想的,但是多數認為錢夠花就行的人會被認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