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許多新的電音,其評論下對該曲曲風的判定不一,引發眾人爭執。

現在越來越多的電音融合了多種曲風,或是有著明顯的獨特風格,style劃分的必要似乎越來越小。


很多人把分不清曲風,認作沒有劃分的意義,完全的混淆。

題注說的「對該曲曲風的判定不一,引發眾人爭執」,原因不是劃分沒有意義,而是爭論的人羣水平太低,自己就分不出來,一個人聽一個樣,沒有基礎沒有知識就強行分類,引發的爭吵,和劃分曲風/類型毫無關係,曲風是客觀就存在在那的,睡不著覺怪牀歪,肯定不是這個道理....

首先先搞清楚曲風Style和類型Genre的區別,再去看待,融合再多,一樣可以分析出存在的曲風,一樣也大部分都存在可以劃定的類型。

有沒有必要」這個討論就沒有必要,很多事物對不同人是有不同意義和不同必要性的。


曲分劃分方便傳播,比如同類型的歌可以讓愛好者更容易找到。


曲風劃分方便你聽歌找歌

就算對於某些認知存在偏差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就能評這個看不起人

不都是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然後瞭解這種風格方便自己發現其他作品嗎?

你會提出這種問題原因越來越多人打著音樂愛好者的名號但是著重點經常在一些和音樂作品本身不是很大關係的地方大做文章,甚至有飯圈化的趨向

就比如說,我喜歡這首作品,我去評論他的風格,評論錯了,然後別人指正就好了。

現在是評論錯了,一羣人就上來「多聽點吧弟弟」「這也是xxx,耳朵不行可以捐掉」,注重點已經不在音樂作品本身了

這邊還是推薦用Spotify這類的軟體(沒有什麼其他的意思),沒有什麼幹擾,聽歌就是聽歌。


這樣說吧,如果你要寫一篇介紹或者分析電子音樂作品的文章or視頻,我想 將其中的曲風與類別寫清楚會能讓你的這篇東西足夠吸引到需要的人羣。

從電子音樂製作人角度來講,這些類型標籤曲風或許是顏料也是框架,但是並不是限制他們的規則,在去曲風化,融合風格大行其道的當下,對於音樂本質的關注則更為重要,劃分風格最早就是為了讓你在一堆碟一堆譜子裡面找到想要的音樂。

製造他們的人或許只是寫上了作品的信息,類比古典樂時期的貝多芬的革命、悲愴,這些都是發行商為了商品屬性製造的標籤, 但足夠讓你記住他。

意義就在於它能讓普通聽眾,或者一些評論家,音樂愛好者們更好的理解這個音樂。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把基礎樂理學好吧,國內圈子基本就是跟風


劃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對於懂的人來說就有意義,而不懂的人當然覺得沒意義啦……


個人感受 我覺得曲風的不一樣 帶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就 你進入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嘻嘻 語文不好表達有點抽象


現在曲風的劃分太多太多了 甚至有時候聽一首歌猜曲風猜得讓人頭疼 感覺這些曲風的劃分像做菜比如辣椒炒肉 裡面放點土豆片就成了辣椒土豆炒肉 本來是燉湯 速度加快吸乾湯汁再勾個芡又變成了另一道菜現在我一般都是分的比較大 太細真的腦袋疼


我不懂,我覺得老實說意義不大,如果不做音樂的話,我更側重於每個dj的颱風,音樂節的現場感受這些,我覺得曲風這種東西對於我一個聽歌的小raver確實沒必要深究,希望日後能夠真香


正是因為製作人喜歡融合風格,所以曲風的劃分很有必要


對於我們不參與製作的單純的樂迷而言,區分風格的意義只在於找到自己更喜歡的曲風


好聽就行了,劃分只是為了更好混音


本應是為了找相同類似歌曲用的

卻已經被大多數人裝逼所用


拿rezz舉例吧 當初有人問她什麼曲風 她自己也不知道 現在定義為Glitch Hop 音樂是抽象模糊的東西 所謂曲風就是這首歌所表達情緒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


如何看待:好處,幫助認識喜歡的歌曲的基本結構,找到類似」口味」;壞處,會導致聽覺疲勞,減少更多能聽到其他優秀歌曲的機會。

意義:蒸的炒的,紅的紫的,鋼琴的小提琴的各流派有各流派的好。當然越火越有商業需求,也會導致泛濫。

最後,製作人方面,創新會打破傳統類型,個人風格成就出新的子分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