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可以用上胯部發力


開肩、開胯不止武術練,舞蹈、體操、瑜伽這些運動也練。很普通的打開身體柔韌性而已,讓商業化的傳武機構給說玄乎了。


在盤拳之初,以胯圈為主,胯是人體中節的中節。胯跟脊柱合稱為龍虎之勁,動物之奔跑捕物,而物不能逃,皆在於此!

我們在走路時,如果用胯帶動雙腿向前移動,則是用了胯的橫向擰轉的勁力,表現的就是橫圈。練過撥胯的人應該知道,胯練好了,是可以連續不斷反彈的,且動作的速度非常靈動,一驚一詫之間,胯連續彈出勁力,帶動腿換步進攻,那種速度,是令人驚訝的。一旦我們用胯帶步的方式進行攻擊,不需要蹬地發勁,力不從地起,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把雙腿解放了出來,可以邊走邊打擊。

胯可以發橫向勁(確保這個勁力是大筋彈射出來)也可以發縱向勁,有很多拳友把胯縫拉伸的活動量認為是胯的縱向的運動,典型的表現在直上直下的坐胯,而我個人認為,縱向的胯的運動路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圈,跟胯的平轉一樣,成一個圓周運動,如同划船時,所劃出的一個縱方向的運動立圈,當然,要利用這個立圈發勁,還得需要尾閭的抖絕。胯是人體最大,並且力量最強的一個關節,挑五百斤的擔子,最不感覺喫力的就是胯了,反之講,如果你能用胯主動發勁,那你的勁力一定是倍增的。

從上面不難看出練步的重點同樣也在胯。有句拳訣講「打法定要先上身」然後就有人解釋為,上體先動。試想,沒有步伐的移動,那上身動了管個啥用呢?我個人認為,利用步法快速接近對方,是打擊的第一步!以前也講「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看來是有點道理的。胯為腿之根節,翻胯不但可以使背部形成翻浪勁,而且可以與前腿形成頂勁,完成身體的快速整體位移,達到迅速貼近和撞擊的目的。

明白了胯的橫圈和縱圈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腰動跟胯動的區別,理清它們之間的關係,胯可以主動彈抖,跟尾閭對接,形成螺旋勁,而腰椎跟胯骨相比,很細很脆弱,不適合主動發勁。所以,我們唯有先找到胯發勁的感覺,纔可能有大的提高。建議大家在練習時,放棄主動發力而選擇被動發勁

動腰還是動胯?

典傳國術致力於人體筋骨開發,通過樸實高效的訓練動作動態撐拔筋骨關節,使人體慢慢具備"身備五張弓"的狀態,幫助傳統武術愛好者提升功力,同時可以健身養生。詳情可添加微信2222106999,或者關注本賬號,後續有更精彩實用的教學內容

俗話說「肩打一陰返一陽」,即是指明瞭肩的用是連環不斷的,也就應了「胯打陰陽左右邊」這句話,從另一個方面反應了胯與肩之間的緊密關係。很多朋友在練拳時,用胯的擰轉跟肩形成擰裹,使腰椎如皮筋擰旋而動。脊柱的結構特點,有豎勁而無橫勁,可承受幾百上千斤的壓力,但其橫向截面較細,橫向擰轉不是它的長項,強制擰轉,會使脊柱受損,脊柱神經受傷,所以,主動發勁的部位在胯不在脊,而脊柱可以作為力的傳遞者,連接於胯肩之間,硬性連接,同步發勁,固定腰椎是關鍵!我們通常所講的「腰馬合一」也並非指腰與腿,跟腿靠得更近的是胯,以胯帶腿,可以使進攻變得更加輕鬆自如,舉一身之勁而為之。如不明實質,按想像去練,極易出錯而傷害到身體。用胯大筋帶動胯的崩彈發勁傳遞至肩,保持脊柱整體是關鍵!


廢話!站都站不穩 你還出啥拳


這些東西都太虛了。給一大堆定義,說的自己也不清楚。發力用生理學的方式,表達比較清楚,也在大量實踐。傳武的很多說法,就是堆概念,或者就是現代人已經不知道原來的含義了。


營銷概念,就是要找出產品亮點來,其實也就是普通產品該具備功能,別當真!

這一套玩了很多年,早期函授面授滿天飛的時候,什麼架構力,筋骨力,丹田力,到現在開胯開關節,其實練拳的人都該具備的東西,偏偏要當不祕之傳一樣來講,彷彿學了就得了真傳一樣。

和什麼歐式泰拳一個路子!


不光傳統武術,現代體育運動,但凡需要腳步的,都離不開。拳擊發力講髖,籃球運球甭管多花,變相快的,細扣技術基本都落實到髖關節。


不開胯很多武術套路都打不標準


~徒手、器械都講究胯作用,非獨傳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