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的定義是喜劇,可是他本人說他演的都是悲劇


他本人哪裡說過「本人演的都是悲劇」,你給我找出來。

罷了,找不到,因為沒說過。

這個說法來源於《功夫》的採訪,見下圖。

而正劇的概念,在戲劇上的定義是「悲劇與喜劇之外的第三種類型」,在影視作品上,往往被人們視作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類真實狀況的,有深刻內涵和價值的作品。

周星馳表達的「我拍的不僅僅是喜劇是正劇」,其實是對自己的作品總被視作「膚淺的搞笑」的不滿。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風格被稱作「無厘頭」,明明他做出的喜劇效果都合乎人物動機,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表演被評價「做作浮誇,流於表面」,明明在劇情橋段時他對情感的表現都很細膩。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被以更廣闊的目光看待。

不過,《功夫》已距今十餘年了。周星馳本人如今多於觀眾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已經沒那麼糾結了。觀眾能夠因他的電影里而快樂,能夠感受到他傳播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他就很感謝了。

至於到底什麼是悲,什麼是喜,建議看看尤奈斯庫的荒誕派戲劇理論——

「悲劇反映了人對抗命運的軟弱無力,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無益,因而可笑;而喜劇對於人的困境不提供出路和安慰,因而絕望。」

悲劇與喜劇形式對立,但本源不可分。人生就是悲喜交加,對人生有深刻反映的電影自然也是悲喜交加的。黑色幽默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因為其喜劇效果是建立在諷刺上的,而諷刺的東西正是血淋淋的現實。

在《大話西遊》被賦予解構主義的內涵之後,「喜劇的內核是悲劇」一說開始流行。解構在文藝創作上可以理解為,消解原有作品的結構框架,抓住內核,重塑故事。就這個解釋而言,《大話西遊》某種程度上確實是解構了《西遊記》。但是周星馳和劉鎮偉在創作時,自然不會想這些文藝批評理論,他們只是以擅長的創作手段戲說了一個傳統故事。作為影片呈現給觀眾之後,觀眾認為是喜劇或是悲劇,怎麼理解作品,和創作本身關係不大了。


喜劇悲劇,這個看個人理解,我感覺他只是在拍電影沒想那麼多


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這句真是魯迅的話。

周星馳的電影並不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而且他大多數情況下,也沒有故意營造出一個美好的事物當著你的面給毀掉。

只是將一些生命中的小不幸拼湊在一起給你看,例如我最喜歡的《功夫》里他被蛇咬的那段(雖然據說是林子聰想出來的)。

他的很多電影反倒都是讓人燃起生活的希望的,例如最著名的:人要是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所以是喜劇,甚至他可能希望這是正劇,但絕對不是悲劇。


喜劇人做喜劇的核心,在於能不能真正感悟到觀眾傷心、難過的源頭在哪裡。

知道了源頭,才能從根本上帶給觀眾歡笑、鼓舞與希望,這對於喜劇人來說,就是很磨鍊的一個過程。當他們讓觀眾歡樂的時候,誰能讓他們開心起來呢?

羅賓·威廉姆斯,前一天還在發視頻鼓勵傷心的小女孩,後一天就結束了自己生命,這樣的現象,可以說是很多優秀喜劇人的一個縮影。


無厘頭喜劇。別再吹什麼「喜劇的內核是悲劇」了。


僅代表個人理解 周星馳電影一直都是從某種角度是教育意義 會讓你看完電影明白一些事兒 是喜劇還是悲劇 只是一半一半


年紀小的時候看到的是喜劇,年紀大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細想是悲劇。所以悲劇的可能是自己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