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講,有一種性格是討好型性格,一個人對人很友善,或許只是不想要被孤立。害怕孤獨卻又不擅長交際。他看著和所有人的關係都特別好,其實真正可以稱得上朋友的,也沒有幾個。懦弱而又謹慎,是那個從小在幼兒園裡想要得到糖果,便乖乖聽話的小朋友。很懂事,很認真,也的確很讓人心疼。他希望被偏愛,可他更很害怕被辜負。顧城說過,「我不願意種花,我害怕看著它一點一點的枯萎。」「是的,為了防止枯萎,你放棄了一切開始。」所以,當你遇見這樣一個人,一定要溫柔相待,如果做不到長久的守護,那麼也請別打擾。若愛,請深愛,認真且慫,從一而終。你永遠不會知道,這樣一個人,當他認定一個人的時候,那個人便是他的全世界。


待人友善是教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友善是因為禮貌、善良、熱情、高情商…等等等等

獨來獨往是因為方便、習慣、舒適、不適應羣體生活、不信任集合的羣體…等等等等

上述形容詞都是用「或者」聯繫的關係,不窮盡。

總而言之,友善和獨來獨往其實沒有你我想像得那麼緊密的關係。我有時是賊依賴朋友的那種人,有時又十分獨立,所以我覺得我有一定發言權。

還有的時候,那個友善卻獨來獨往的人,並不是總是獨來獨往,只是不願意和你們玩而已。


友善是一種修養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認為待人友善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修養和氣質,以及他接受的教育以及家庭的薰陶,環境影響。而獨來獨往,只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奮鬥的方向,他不想和別人一樣為了迎合大眾而三五成羣扎堆在一起,他們覺得那是浪費自己的時間,他們內心有自己的追求,所以他要獨來獨往,而且這種獨來獨往的人特別享受內心的平靜、自在。


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不清楚提問者對一些名詞的熟悉程度。可能我不太會用中文找到一些對應名詞的表述方式,因為人比較懶吧,學了的一些東西就用英語方式儲備了也懶得去翻譯,但是首先定義幾個東西。

Collectivist culture大致是一個人大家衡量東西的時候會優先考慮羣體與社區。Individualistic culture大致是社會以個體為特徵,獨立性與個體的發展優先於羣體。Social norm是在某一個特定的社會或者羣體下,自主認為或是被客觀定義的讓人接受的普遍行為和價值觀。Allocative efficiency是物盡其用,每個東西都在最好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價值。Transaction cost是指任何阻止我們達到目的的代價。Altruism指大家基於無私不是自我的角度去關心他人的幸福/更好的發展。

我的直覺這個問題讓我想到collectivist culture,可能東亞文化裏習慣以團體去思考問題待人處事,而太獨立或者有些不符合「大眾」的行為比如習慣獨來獨往會讓人覺得有些異常,所以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有人待人友善卻習慣獨來獨往」。因為social norm就是我們需要為了在一個羣體更好的發展上去做出相對應的回復,所以我們更期待在一個羣體裏發揮出自己的價值,與人社交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體現。但是,可能在individualistic culture裡面,大家更習慣把重點放在個人的發展與利弊上,所以思考問題更傾向於怎樣做更「有利於」自己。如果更需要自己獨處去最大利益化利用時間創造價值,我想,在individualistic culture裏大家會更傾向於獨來獨往而不是花時間與身邊的人相處。

當然以上而言我只是單純的從一些名詞的定義出發,以文化而言去粗糙的解釋這一現象。讓每個人覺得舒服的行為說話模式都是不同的,所以相對應的,每個人的舒適區都會有很大的不同,舒適區即「一個讓人覺得熟悉與安全,對於一個環境有掌控敢,幾乎沒有焦慮與壓力的心理狀態」。有的人可能成長於collectivist culture,但是隨著三觀的建立和自我完善的過程裏,也許發現定義裏的individualistic culture更適合他們的為人處事。說到底是一種獨立個體選擇接觸這個世界的方式的不同性,而大家生來不同的,成長環境的差異所接受教育的不同等等,一些人會默認他們的價值觀模式就是一定要善良,盡心地去真誠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只是這樣的想法不代表多數時候他們需要處在羣體裏去體現他們的價值。

如果去討論一下為什麼大家會與人為善,我想這個和allocative efficiency有關,如果仔細想想,最大程度上規避transaction cost的話,所有事情會被非常有效率的完成,所以當一個人遇到了問題,而我們可以在不傷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去解惑或者幫助他人,這會大大推進事情完成的效率更快達到其他人的預期。而如果人人以這樣的方式去思考,總體而言,每一個個體的進步都會以更快速的方式達成,所以這個社會會變得更有效率。

而以心理學的角度看,雖然大家應該都不太確定altruism是為了幫助他人之後的自我滿足感或者是人類擁有單純的為他的特質。至少我們知道所謂的良好品德「將心比心」是存在於我們的人性裡面的,可能沒有一個很好的量化「無私」的計量單位,但是這個東西存在。憑它存在而言,我們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不去疑問「與人為善」是為了什麼。

獨來獨往的話,我想前面陳述的利弊關係應該讓邏輯比較清晰,一些人可能只是單純覺得獨處可以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transaction cost,從而去實現價值。畢竟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的目的就是衡量了代價與好處之後的相對應的合適的行為,所以當我們認為好處大於壞處之後,我們會有選擇,獨處只是一個適時的對於個體而言的價值實現的途徑。

符合定義裏的善良或者更傾向於關注自我,獨處也好扎堆也好,只是相對應的每個人價值觀不同的體現。「為什麼有人待人友善卻習慣獨來獨往」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最後我想說的,大家要有一種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個體的差異,很多東西不需要被評價,我們總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解釋去理解一個事件的邏輯。:)


瀉藥,過度的禮貌給人留下距離感,潛臺詞告訴你「我不會去麻煩別人,最好別人也不要來麻煩我」 以前不曾發現過這一點,直到和同事們關係很好後,他們對我評價,總是很客氣從不求人,回想起學生時代雖與同學們關係融洽,但是從未有人向我借過物品,長大後朋友也很少向我借錢,但是大家都覺得我很友善,但是這種友善是帶有距離感,並且可以自給自足,無需過多依靠。


友善和獨來獨往不衝突啊。我不習慣被人打擾,和周圍人有事找我幫助我不願意是兩回事嘛。有時候只是因為有更想做的事情才獨來獨往,不是因為跟周圍人有矛盾。相對陪我媽看家庭倫理劇,我更想自己看小說和。我討厭我媽是兩回事。我想一個人呆著做自己的事和我討厭周圍人也是兩回事。

獨來獨往,一個人的時候可以陷入冥想,可以聽音樂,聽廣播劇,喫飯可以看手機。對於愛好小眾的人來說,周圍人比較願意談論的話題並不吸引他,對他來說更像是陪媽媽看家庭倫理劇,那麼寧可用喫飯,出門,逛商店的時間來一個人聽劇而不是跟同伴閑聊就很說得通了....


可能性有很多。

1.獨來獨往是性格。

2.感覺太麻煩別人了,有可能生活步調不一致。

3.友善也可能只是表面看起來而已。

4.一個人比較自由。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很怕麻煩,所以喜歡一個人帶著


感覺我就是那個人,哈哈,因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按這個說法來說,我可以理解為你認為獨來獨往的人就是不友善嗎。很友善,可能是自己選擇獨來獨往,好像獨來獨往並不代表什麼東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絕對的去衡量獨來獨往,換而言之,獨來獨往沒有錯。


如果以我自己來說,只是覺得沒有真心朋友,也不想將就著和三觀不合的人互相磨合,那會失去我自己


其實一個人辦事效率真的很高!!對人和善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 獨來獨往是一個人的生活習慣 這兩者並不矛盾


可能就是喜歡獨處;也可能,以前經歷過什麼,看淡了,雖然還保留了友善,不過更願意獨來獨往了


友善是生態態度,獨來獨往是生活方式


我感覺你這個句式卻總是後面用的詞應該是友善的反義詞才對啊

但是獨來獨往和友善並不相關。


心思細膩 比較敏感


善良的人容易受傷,因為不是所有的友善都能換來同樣的回應,一次次的傷害讓人失去了對人的信任,還不如養個寵物來的實在,有時候人們會利用你的善良來滿足自己的私慾,獨來獨往反而更自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