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一點,我想說的意思是,如果跳出道德經,不侷限於道德經,「玄之又玄」和「道」,哪個更大?玄之又玄,是否對「道」也起作用?道給人的印象已經是大、深、遠的極點,那麼道德經五千言對「道」本身是不是就沒有了約束力?遍覽道德經,我認為對「道」可能有挑戰的可能就是「玄之又玄」這句話,基於這個思路,是否能有延伸?延伸的觀點是什麼?歡迎討論。


我試著來回答一下。

首先,題主能認識到「玄之又玄」是《道德經》的點睛之筆,我覺得非常厲害!這句話我也認為是理解道德經的關鍵。不過可惜的是,由於時代的限制,很多人對這幾個字的解讀都不太準確,認為「玄」就是「玄乎」、「玄妙」、「難以言喻」……其實這些解讀是值得商榷的。

我認為,要理解什麼是「玄」,首先要理解它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Context,語境。我們先看下這個字的出處: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原文說,「玄」是「妙」和「徼」二者的總稱——兩者源自同一個起源,只是有不同的名字[1]

完了,更難懂了!因為這裡出現了兩個更深奧的概念——妙、徼。

「妙」是什麼?「徼」又是什麼?懵。

我們只能再把範圍放寬一些,看看「妙」和「徼」的上下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原來,「妙」和「徼」對應「無欲」和「有欲」;呼應前文的「無」和「有」;而「名」則對應著「道」。得了,又來了更多的概念——道」和「名」!

對於這些複雜的概念,我們只能老老實實一個一個來解讀:

1. 道:注意這個字出現在了標題裏——可見它是全書的核心。最早的《道德經》分《道經》和《德經》[2]兩個部分,後來才分開章節,調整次序。一般認為,「道」是指自然之道、宇宙之道,是天地之道、人倫之道,泛指各種現象的規律。

現代人把研究底層規律的部分單獨拿了出來,稱之為物理學。而《道德經》比較綜合,除了講修身、治國、用兵、養生外,有一部分在講物理學——尤其是第一章,通篇都是在講最宏大、最基礎的自然規律和概念。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確定了理解「玄」這個概念的大概方向。

2. 名:有人奇怪,既然講物理學,那就講「道」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說「名」?而且為什麼道和名要作為整個篇章的點題,開章明義地說呢?其實,這裡面隱含了一個大智慧。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認為,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思考和文明建構的基礎;人類一旦離開了語言系統,便無法進行有效的思考和邏輯判斷。

弔兒郎當的維特根斯坦

也就是說,一切自然界的真理(即所謂的「道」)都必須通過人類的語言(也就是「名」)來解釋。只有通過「名」,我們才能理解「道」。「道」就好像無形的水,蘊含在宇宙之中;而「名」是人類用來理解自然的工具和容器——當我們把水舀起來的時候,水就變成了容器的樣子。考慮到自然語言是不充分、不嚴謹的,因此當我們通過語言來理解真理時,就不可避免地會歪曲它本來的樣子。

所以,現代科學之所以吊打古代,就是因為我們摒棄——或者說,發展了自然語言,採用了一套更加嚴謹的符號和數學系統,因此才能更接近事實(要麼說數學是科學之母呢?)可惜,古代中國沒有這一套嚴謹的形式系統,因此老子必須開門見山地指出——「名」是不準確的,「名」所承載的「道」,只是真相的近似化描述,靠不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小結一下:認識自然,「道」和「名」缺一不可。前者是自然的本來規律,而後者是人類對前者的定義和描述

3. 妙: 很多人都誤以為這是在形容「奧妙」、「巧妙」,謬之大矣!如果真有人以為「以觀其妙」只是個感嘆大自然奧妙的抒情句,那就太小看老子了。《道德經》一字千金,斷不會如此浪費筆墨傷春嘆秋的。

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王弼註解道:「妙,微之極也」,朱謙之解釋:「妙者,微眇之謂」——原來,此處之「妙」類似於「精妙」和「精微」,是指組成物質最小的單元。(帛書版本里為「眇」,和「妙」字通假,都是一個意思)因此,「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整句話連起來是說,只有消除意識中的慾念,才能觀察到最微小的結構。

所以,「觀妙」是一種觀察宇宙的方法,和道觀的「觀」是一個源頭。這就進一步說明《道德經》包羅萬象,不但講物理原理,而且講觀察物理現象的方法和手段。

但可惜的是,具體怎麼「觀妙」,「觀妙」的步驟和方法是什麼,現在已經不得而知。我只能告訴你,一定不是直接用肉眼去「看」。因為我們的眼睛沒有那麼高的精度,無法直接觀察宇宙最小的結構。普朗克長度為1.6×10^-33釐米,和肉眼最小可分辨尺寸差了30多個數量級呢。

4. 徼: 這個字很少見,讀(jiào)。有人認為「徼」通假「竅」,是指竅門和竅道,其實不對。

張湛認為:「徼者,歸也」;王弼認為:「徼,歸終也」;《尹文子 大道上》:「故窮則徼終,徼終則反始」。什麼意思?其實大家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徼就是最終的狀態,是結果。「常有欲以觀其徼」和上一句對應起來就是,如果恢復意識中的慾念,就會觀察到物質呈現的結果。——還是在說觀察物理現象的方法和手段。「觀徼」是我們肉眼平時能夠看到的物質的狀態,「觀妙」則是我們看不到的物質最微小的狀態。雖然「觀妙」的方法我們不得而知,但「觀徼」我們都會。因為我們普通人的意識無時無刻都有慾念,也因此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質的呈現結果。(忽然明白為什麼古人不怎麼做物理實驗了,他們可能有一套觀察物質細微結構的「玄學」和「心法」——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玄學和心法再好,也不如數學和邏輯強大啊。)

總結一下,「妙」對應「無名」和「無欲」;「徼」對應「有名」和「有欲」。(「無」和「有」也是道德經裏的重要概念,篇幅關係不展開了)。囉囉嗦嗦說了這麼多,終於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

5. 玄:那麼「玄」到底是什麼?

結合上下文,我們可以推斷出,「玄」是一個名詞,是一種物質。因為前文的「妙」和「徼」都是物質的狀態,它們是同一個對象的不同表現,而這個對象統而稱之為「玄」。

而且,在最細微的結構裏,「妙」是「無欲無名」的;而在最終的狀態裏,「徼」卻是「有欲有名」的。這就奇怪了,明明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為什麼都可以稱之為玄呢?我們來研究一下「玄」這個字的起源。「玄」是一個會意字。最早在甲骨文裏寫作一束絲紮成束,懸掛起來的形狀。如下圖所示,這個字的字形從甲骨文到小篆都沒有明顯的變化。

《道德經》最晚成書於春秋時期,這個時候的「玄」字為大篆,和甲骨文、小篆相去不遠,也是一束絲的樣子。《說文解字》註:「玄,幽遠也」「象幽。謂玄也,小則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玄」和「幽」的意義相近,非常微弱,非常微小。(注意,「玄」字是一團絲,而「幽」字裡面有兩團絲——好巧。)

結合下文出現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們終於理解了「玄之又玄」的含義。這句話不是在感嘆「越來越玄妙」;而是在說「玄」數量眾多、不斷重複,是「妙」(物質最小單位)的顯現門徑和表達方式;「玄」一邊連接著不可觀測的普朗克尺度,一邊又連接著可觀察的物質尺度……那麼好了,「玄」到底是什麼?可以「玄之又玄」地不斷重複呢?《道德經》沒有詳細解釋,老子只是默默用一個像細絲一樣的字來命名這一結構。

好了,您有沒有聯想到什麼微小的,不斷重複的細絲結構呢?

參考

  1. ^也有人認為,此處的「兩者」是指「無名」和「有名」,也有人認為是指「無」和「有」,甚至有人認為是「始」和「母」
  2. ^最早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後來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


道德經的第一章是全篇的總綱,它開宗明義講述了老子總體的世界觀和理解老子思想的學習方法,總綱如果學歪了,後面很多內容都會被帶歪,至少很難深入體會到老子思想的真實涵義。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樸素辯證法的創立者,老子尚簡尚樸尚拙尚愚,他的思想跟神祕主義沒有半點關係,如果帶有道德經是神祕深奧的先入為主的念頭去讀經,那麼一開始就和老子的思想咫尺天涯,南轅北轍了。老子說過,「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他的話不需要你拐彎抹角地去自作聰明地理解背後有什麼深意有什麼潛臺詞,道德經所見即所得,老子巴不得把意思表達得越簡單明白纔好,讀者自作聰明的想法越多,就越不可能讀懂道德經。

回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上來,這個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得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時代背景,老子的時代是春秋時期,他的職業是周王室的圖書館管理員,而當時周朝的文字繼承於商朝的甲骨文,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下甲骨文的「玄」字是怎麼寫的,就像是一團相互纏繞的絲線,它當時表達的含義並不是如現代人認為的那種玄乎深奧帶有神祕主義意味的意思,而是指從具體的顯性世界到抽象的隱形規律互為表裡的意思,而這也非常符合道德經第一段的語境。

所以要徹底弄明白「玄之又玄」的意思,不能割裂前後文的語境,必須聯繫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這裡說一下,現在世面上很多道德經的版本都是經過後人刪改的,特別是三國曹魏王弼把道德經改動很多(這傢伙就屬於自作聰明之流),和馬王堆的帛書版一對比就可以看出來,他這麼一改,直接導致後人對道德經的理解產生偏差。個人看法,時間更早的帛書版道德經更貼近老子本來的思想。

《帛書老子》甲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垣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帛書版用「也」直接斷句,使之不出現歧義。後世很多自作聰明之流為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搞出很多稀奇古怪但讀之狗屁不通的斷句,比如有什麼「道可,道非,常道」的斷法,完全不符合當時語言的習慣方式,對於這種一笑而過即可。

首先,老子說的這個「道」,指的是掌控宇宙間所有事物運行的絕對化存在,貫穿於萬事萬物的運行發展中無處不在起作用,「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蕭呵 寥呵 獨立而不改 可以為天地母」,而一些具體事物的個性化規律,則不可以稱之為「道」,因為那些東西是要有先提條件才能存在的,是局部的,暫時的,即佛家說的「無自性」。而老子這個道有什麼特點呢?就是無法言語道斷,也有點佛家「一說就錯」的意味。道可道,非恆道,指的是道這個東西,你可以用語言來講述描述,但是一旦被語言來定義的這個道,就不會是恆久不變的「常道」,是具有侷限性的,也就是有生滅的。所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因此,後面這句「名可名,非恆名」其實就是對前面的補充解釋。這個「名」,在當時可不是指名稱的意思,而是是下定義賦予屬性「以此名之」的意思,後一個名可以當做動詞看,「名可名」是說規律的屬性可以被具體定義,但一旦被具體定義了,這個規律就不會是最根本的道了,而是局部的暫時的,當前提條件變化時,這個定義也就失效了(非恆名),佛家說的「有為法」也是這個意思。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後面這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承上啟下地繼續解釋。首先,要搞清楚,這個「名「是誰在名(作動詞,定義屬性)?是人。天地之始,當還沒有人的時候,自然談不上什麼名不名的。只有當人對萬事萬物一一名之進行定義後,各類事物才被賦予了屬性。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塊鐵礦石,在人賦予它屬性之前,本身就是一塊石頭,對人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甚至連石頭這個名稱都是人賦予它的。人把鐵礦石煉成鋼鐵,做成鎚子,菜刀,各類機械等等,這些過程中,都是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斷賦予其不同的屬性(使其有名)。所以這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對其名之賦予定義,就沒有所謂萬物的分類。被人賦予定義後,纔有了萬物的分類(萬物之母)。

特別提一下,現在有種斷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不符合當時的語言習慣,更不是老子一向簡潔的風格。按照當時老子的行文,如果要表達上述的意思,直接是「無,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而不會去畫蛇添足加一個「名」字,讀起來又累贅又拗口。

接下來,就是老子講學習道德經的方法論了。「故垣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噭」,這裡的無欲有欲,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有沒有慾望,其含義範圍更大些。簡單地解釋,那就是要用不預設立場的客觀態度(無欲)才能去發現接近大道的規律(妙),然後才談得上在掌握此抽象規律基礎上,可以主觀能動(有欲)地以此規律去把握具體現象的變化。

後面是「兩者同出,異名同胃」,這裡的「胃」字通「謂」,結合前文意思清楚明瞭,兩者為何?主觀和客觀,現象與本質。在老子這種悟道者眼裡,本不存在主客觀這樣的二元對立概念,而是心物一元(同謂),通過現象與本質互為表裡,也即是從現象去把握本質,再從本質去理解現象,如此「玄之又玄」這樣的反覆良性循環的一個螺旋式上升,去接近終極規律——眾妙之門。

所以,玄之又玄指的是人在體悟認識「道」的過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循環反饋的知行合一。


今兒個咱講點玄的。

玄,的本意是蠶蛹中蠶絲相互纏繞的狀態。

玄和道,在道家語境下,是老子對這個世界描述的一體兩面。

道,是世間萬物的總規律,可以簡單理解為規律。

玄,是世間萬物變化過程中所擁有的共同運動特點。道家認為世間萬物的運動狀態,在極宏觀和極微觀上具有螺旋狀纏繞運動的狀態。也就是玄的狀態。

大概如下圖:

如果把它變成概念性的圖,就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

萬有引力定律是世間規律的一種,我們可以認為它是道的一部分的體現。萬有引力定律體現在太陽系就是八大行星繞太陽做螺旋性運動。

此處的萬有引力就是道,行星運動就是玄。

但如果我們將「玄」這個字,死板的理解為螺旋性運動,我們對道家的理解就會變得很死板。

玄實際上強調的是運動,玄的本質是天地萬物在時間這個單位上的變化。

世間萬物都在規律支配下做運動就是道家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所以,世間萬物都具有玄也就是運動的特徵。

同時玄又是一切產生的原因,中醫裡面有「男女構精,是生萬物」的說法。如果精子和卵子失去了所代表的變化和運動,現代科學所說的精子和卵子就喪失了從早期結合形成胚胎到出生後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這一DNA表達的全過程。

當我們將「玄」推及到世間萬物之後,如果沒有了玄所代表的變化和運動,這個世界會變得靜止、死寂,人類的思維意識需要在四維這個擁有時間刻度的狀態下進行,如果喪失了「玄」所代表的運動和變化,這個世界將進入一個人類無法理解的一個狀態。這樣的狀態會同時否定生命、意識、物質。

其實,「玄」所代表的運動,是一個被西方哲學體系嚴重忽視的重要概念。

為什麼我感覺自己講得跟垃圾一樣。


跳出道德經?那麼比較玄之又玄和道哪個更大不就是關公戰秦瓊嗎?

看看楊雄的《太玄經》,也許對於「玄」這個概念怎麼被運用於最高範疇有所啟發。但不同概念體系之間的概念的可比性多少是應該謹慎對待的。

至於說到便覽道德經,玄之又玄有可能挑戰道的最高範疇的地位,這事真是玄之又玄。

帛書《老子》通釋——「道可道也」章 - 知乎

玄易道人:帛書《老子》通釋——「道可道也」章?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玄之又玄的是指陰陽動靜。太極動,生兩儀,兩儀為陰陽動靜,此開篇即言,煉精化氣的祕決,無欲觀妙,是指凝神丹田。入靜入定。心中無覺,定到極處。忽來知覺稱有欲,靜極而動。靜動之間,玄關竅開。此竅即是指有欲觀徼,一陽初生。此元精生也。又為無中生有。靜中生動,陰中生陽。其中至玄至妙。故為兩玄此兩玄,同出而異源。此陰陽皆來自於太極。

元精生此,乃為微陽,氣機小也,當用攝提之法,遵循臟腑循環理論攝回丹田。不得行河車。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強行用河車採取將會導致虛火上升一系列危險弊病。等將來。坎離交媾真種子生時方能行河車。

道無形無相。兩玄隨至玄至妙啊。但亦有行跡可循。是以玄不如道也。只是道的顯化和運用。是母與子的關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