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裡面有一句關於「(君子)無友不如己者」的解釋,他說應該理解為沒有什麼人是不如自己的,應該虛心學習,這和我以往的理解不一樣,有沒有高手指點一二?


南懷瑾解這句話解錯了,但是沒有理解錯儒家本意。無友不如己就是指不要和不如自己的做朋友。但是《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編寫的,即使寫著「子曰」也不一定是真子曰,更何況孔子因材施教,根據弟子不同缺點進行針對的回答,不能把孔子的話當做金科玉律。《論語》後面有個故事是針對這個問題的。孔子死後,孔門弟子開始收弟子,出現了以下故事。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這很明顯,子夏認為孔子說過無友不如己,子張也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告訴子張的話卻不一樣。我猜測孔子認為子夏交朋友太雜太濫,所以說交朋友要有所選擇。子張又太清高,所以告訴子張要「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更何況孔子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認為孔子真的不和不如自己的交朋友就有點武斷了。


個人淺見,供君一笑。南先生在《論語別裁》前言的最後一段提到:「本書定名為『別裁』,也正為這次的所有講解,都自別於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一得所見,不入學術預流,未足以論下學上達之事也」。所以,沒有必要和學術性很強的程朱理學比較。那應該怎麼辦呢?南先生在前言中還提到:「至於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至於哪種解釋更合適自己,唯有我們自己在平時做人做事中多加體會。


提問題,要全面,經典也有上下文,它應該是一個整體,否則,所有的文字,摘取出來都有問題。

《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又《論語·子罕第九》: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釋義:

1、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也不會固守。做人重要的是誠實、守信用。不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2、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即使學習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固守。行事當以忠信為主。你能不友愛身邊不如你的人嗎?即使他們有了過錯,也不要害怕改正。君子要擇善固執,忠於事,信於人。

這是網上的翻譯,幼稚可笑,依文介意,拿個字典(百度),我可以翻譯全世界的經典,更不能添油加醋,頭上安頭,看網上的翻譯,原文哪有(學習做人,讀書學習)這種意思,或者文字呢?

古人用字,多一字,少一字,都不同。沒有的為什麼要加呢?

全文的翻譯很簡單。

孔子說,君子要自重,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學的時候是沒有固定的形式的。重點是忠心,守信。沒有什麼朋友是不如自己的(不要小看朋友,總覺得自己聰明),如果有過要馬上悔改,不要害怕悔改。

整體就是:人要自尊自愛,雖然沒有固定模式,但重點是有忠有信,不要覺得你比朋友聰明,自私自利,如果以前有,導致朋友小看你了,要用心悔改,坦然面對過錯,這樣就是一個讓人信任的,有威信的人。

還有意見嗎?


要相信歷史的積澱,和古人交朋友。

至於一些流行的所謂大師,笑笑就好。


如果把它看作故事書,是不錯的讀本呢


我讀過《論語別裁》,南懷瑾先生深入淺出的解讀了《論語》,還原了原汁原味的論語本色。

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慾。豈不知人慾也是屬於天理的一部分?


沒有什麼人不如自己??咱能不能不要謙卑到如此境地?

先不說本義如何,單單這樣的認知就已是誤人子弟了!你一個學富五車的人,你覺得那些山野村夫在學識上比得上你不?孔子稼圃不如老農老圃,但是他的學識、德行不如他們嗎?

比不上,通常是總體來說比不上,否則會有前置條件,說明哪方面比不上。

主忠信,無(毋)友不如己者。」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

「不若己者」即是比不上自己的人(不用「不如」),孔子教弟子要「主忠信」,也教弟子不要與不像自己那樣「主忠信」的人交友。在評價子夏和子貢時,其實也在教弟子多與賢己者交往。


如果是泛泛的來往,那麼確實每個人都有閃光點,都值得我們學習。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

但關鍵是「友」不是泛泛的來往,而是深入的交往,需要雙方彼此志同道合、靈魂相契。而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則有近墨者黑之虞。這裡的「不如己」,不是財富、地位、名聲、年齡不如己,而且道德不如己。

拋開這句話不講,南氏之書,奇談怪論頗多,不值一哂。


有一次翻過南懷瑾的論語,其中有很多不依註疏的解讀,這也就罷了。還有不少脫離古語語法、脫離文言字義的揣測。

當然南懷瑾的故事講得很好,對論語的講解不失大意。作為通俗青少讀本還是能翻翻的。不建議認真學論語的人常翻。

————

當然,和答者本人比,南懷瑾肯定是大師了……只是他明顯不是在以考究、註疏的態度解讀論語。

人家講講自己對論語的理解嘛,很正常,有很多疏漏也是難免的,畢竟論語很多小坑。現在誰還治經啊……翻一翻,就字面理解一下,講講自己的理解,已經可以稱大師了。

題主不必和他比。要是和兩楊、錢穆等先生的見解差太多,可以多想想。


你好,謝邀,來看看這句話。

無友不如己。———《論語?學而》

關鍵之一要弄明白「友」的含義。

《說文解字》:同志曰

《禮記?儒行》:「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

由上述的文字可知,「友」在古代典籍中的含義,與現代的含義差別很大。其核心在於「志同(道合)」。

就這一點來看,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對這章句的解釋就很粗糙、很有問題。

我個人是非常不推薦這本書的,太過雜亂,亦不嚴謹。真的想讀《論語》,可以看《論語註疏》、《論語集註》、《論語新解》、《論語譯註》;還有楊樹達先生的《論語疏證》,這本書好在羅列了很多先秦典籍相互印證;字詞的話可以查查漢典。


南懷瑾的理解一聽就不靠譜,什麼叫沒有人是不如自己的?


南懷瑾先生的見解 正確與否 暫且不論,但程朱理學 為害之深 不可不說。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印光法師曾談及 程朱理學之害,現轉錄全文如下:

世之聰明人,每每欲為千古尊崇之人,卒至學說偏僻,立異樹奇,以致遺誤後人,為聖道障。在當時則人皆推尊,其學說之毒氣大發,則知此種學說,實伏禍根於近 千年之前耳。程朱闡儒宗,專主於正心誠意,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皆謂之為無有。又謂有所為而為善,即非真善。彼既欲與佛立異,故後之儒者一宗其說。既無 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大家都在迷夢中。以致世風日下,正人日希。及乎歐風一至,則一切推翻禮教,越理犯分之事,汲汲然提倡,而欲舉世 實行。使程朱不破斥因果輪迴,後儒各各相傳相守,歐風縱烈,誰肯依彼邪說乎。由是言之,今日之各種惡劇,其禍根實從程朱破斥因果輪迴起。今欲家庭社會保存 古道,當以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為急務。知因果輪迴,信因果輪迴,雖庸人亦能誠意正心。不信因果輪迴,雖上等天姿如程朱者,亦不能完全誠意正心。何以言 之,彼由佛學發明聖人心法,反闢佛。此心意為正耶誠耶,或邪耶偽耶。彼欲與佛立異,將聖人因果報應之事理皆抹殺。將格物致知說得泛而不切。非彼全不知格煩 惱之物,致本有真知。但不願與佛氣分同,故作此說。其違經畔聖也大矣。此心此意,皆欲天下後世推尊於己,謂為直接道統者之妄想。使未見歐風之禍,誰敢說彼 之所說,乃有如此之過愆乎。光欲汝等各各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以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據,因推本言其近世禍害之所由來。光作此說,非逞己臆見,妄論古人, 實為平心和氣,準理準情之論。恐汝等或不知致力,故為激發耳。

《印光法師文鈔》——復羅智聲居士書四

另 題主如有意研讀論語,推薦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凈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所著的《四書蕅益解》。


如果你要喫文字 那多看幾家 就差不多了 如果是要深入瞭解文字背後的思想 那就沒有對錯


都為整體性做不同解讀


友是動詞。

這句話麻煩就麻煩在,按字面意思那個邏輯推下去,大家都沒幾個朋友了。

做動詞理解,不主動去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打個比方,你一個大教授回鄉下養老,你不需要也不該主動去結交那些亂七八糟的人,但是如果人家主動對你笑臉相迎,那你也不該扳著個臉不是。

的確無所謂誰對誰錯,或者非要按孔子的本意是如何來理解,只是這個不能作為讀書偷懶的藉口。南懷瑾的業務能力,和他的名氣相比,說實話糟得有點離譜。不說完全沒有可取之處,但是明顯沒有踏踏實實讀過儒家經典的。

朱子的四書章句集註,另外三篇基本沒問題。唯獨對論語的很多解釋,用今天的眼光看是有些問題的。問題就出在朱子對聖人有些過分的尊重,幾乎到了一種無過的地步。孔子的毛病當然不是我們這種水平的人能挑刺的,但朱子這樣級別的學問家其實是有那個能力的,但是出於這種過度的尊重,所以理解反而出了偏差。當然,個人覺得朱子錯都錯得有水平,甚至就不能叫錯。


他們的理解肯定有一部分是正確的,不過他們理解的再正確或者是很多錯都跟你和我沒有任何關係,你得自己去修,這條路要自己去躬行,這纔是正確的學習,不然人家說的天幻亂墜也不可能是你的知識


再過幾百年再看吧。


多讀幾遍吧,少年,才知道什麼叫別裁。哈哈。


對古人的智慧,你有多深就能看到多深。

真的,沒必要咬文嚼字,無論是儒釋道哪家經典,都有一個核心,只要核心沒錯就好。對字義的解析每個文人學者都有不同見解,多看背後的深意可能會更好。


還要看下南懷瑾是從修身,正心這方面去解讀論語的。別人是從哪方面解讀,你研究論語出發點又是什麼。目的不同,所得也就不同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