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相對過剩,


觀點:產能的過剩是生產力進步的結果,廣泛的貧窮是統治階層希望得到的結果,雖然有關係,但沒有必然聯繫。

當前生產力水平下,如果社會的分配相對平均,意味著大部分人都不存在生存的危機,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規劃自己的人生。不太可能受一些短期利益來修正自己的長遠計劃。

對於統治集團來說這是極其不利的。大家都有100塊錢的時候,一個有200塊錢的人很難買通他人屈從自己的意志。但是如果一個資本家有幾百萬而其他的人一貧如洗。想引誘一些人做對自己有害的事就會容易很多。比如出賣尊嚴,傷害自己的身體從事過量勞動,控制一部分人來奴役其他人。

如果讓大部分人生活在生存危機的邊緣,那這些人既會失去道德,也會變得愚蠢短視,便於驅使。這正是掌握大量產能和資本的統治階層喜歡的樣子。

花小錢辦大事。

而這正是《商君書》的智慧。


你說反了,廣泛的貧窮內需不振才導致產能過剩,不然當年也不會讓外貿成為三駕馬車之一


產能只是相對過剩,不是絕對過剩。

那邊你一天產出1斤牛奶,一斤10塊錢,賣不出去,過剩了。這邊我手裡只有5塊錢,餓的吱吱叫,買不起,這叫相對過剩。

如果你一天產出1噸牛奶,一斤1毛錢,賣不出去,這邊我手裡只有5塊錢,能買50斤但我喝不了只買1斤,這叫絕對過剩。

如果商品特別是生活必須品,真的絕對過剩,人類的社會結構會發生很大變化。你每月只需交100元「生活稅」,渴了擰開水龍頭就有不限量的牛奶,餓了點下手機就有一日三餐不重樣送來,房子也是國家發的,出門坐車也是1毛錢隨便坐。等等等等。

絕對的商品過剩會帶來共產主義。原因不是大家精神文明提高了,而是東西實在太多唾手可得沒必要爭搶努力了。

要商品過剩就要提高生產力,這也是工業黨的宗旨。


過剩的產能是相對集中的資源創造出來的,最終的利益多數又回到了資源掌控者手中,並沒有辦法做到普惠。


小時候,政治課本裡面說的故事,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農場主竟然把牛奶倒了也不給窮人,還記得麼?

第一種情況,就是因為產能過剩,導致部分生產力沒有給生產者帶來剩餘價值,因為光生產、但是沒流通,或者有流通、但是沒利潤,或者直接和間接成本過高,都可能導致有生產,但是沒剩餘價值,所以會有貧窮。

第二種情況,產能過剩,本身就是ZF的調劑功能失效,但是全體社會的財富沒得到有效的有組織的轉移分配,也導致一部分人(在業或者失業)貧窮。


因為分配不公平,因為並不是以貧富來分配。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窮的定義是相對的。跟馬雲比,全國沒幾個富人。以低保戶比,沒幾個窮人。跟敘利亞難民比,全都是小康生活。


你去做一做暑假工就知道了,資本家要賺錢的好嘛,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量換來的只是你幫他們賺到的錢的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以前經濟蕭條的時候,資本家們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願意分給窮人。社會一直都是這樣。產能過剩就是因為壓榨和回報嚴重不成比例


因為人類的社會制度還不完美,還有不合理的剝削和壓迫。

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依舊不是一句空話。


這個問題其實馬克思已經思考過了好像(本人沒具體研究過馬克思),馬克思提出過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現代人的生產力已經可以一週工作很少的時間就能滿足基本需求,為什麼整個社會上下都還是996工作壓力巨大?所以他們纔去搞了空想社會主義那一套,結果,失敗了。這大概是人類劣根性無法根除的一種體現吧(每每想到這個結論還是很無奈的),上世紀中國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代價去驗證了這個結論,人民公社化有錯嗎?沒有,人們確實只要選擇好好工作,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就能喫飽喝足,錯的是人這種動物天生的懶惰。這裡面是個公平性的問題,有人偷懶了,對其他人就不公平。這是社會主義嘗試的失敗。

西方世界本來就選擇了比較殘酷的制度,後來有了福利和稅收制度,纔好了點。貧窮就是要麼因為你懶惰,要麼你倒黴,要麼你笨。

但總結到最後,其實事實都很簡單,就是你不能給一個社會太過輕鬆的壓力,尤其是中層人士,這部分人是社會的主要成分和力量,你得有貧窮在背後「恐嚇」他們,又得有富裕在前面誘惑他們,根據這個結論,除非我們再也沒有前進的目標,否則很難實現共同富裕。所以社會制度最終還是要保持一定的殘酷性,社會纔有動力。

當然貧窮還有很多原因,地區交通條件差,資源匱乏等等原因,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困難很多,最大的問題就是你要幫他們解決這些問題所耗費的資源如果用於其他方面一般會有更好的作用,所以這件事只能由政府來做,但是政府也不是萬能的,所以貧窮一直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產能過剩通常是由於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而大大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結果,結構性產能過剩與產業調整、供求變化有關。

總的來說,產能過剩雖表現為生產力、生產效率極大提高的結果,但產能過剩有絕對過剩與相對過剩之分:理論上存在絕對過剩,即相對於一定時期內社會實際總需求而言的過剩;相對過剩是相對於社會購買力而言的過剩。所以產能過剩並不絕對地意味著整個社會的發展、發達程度及可能的富裕程度。

貧困問題涉及一國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狀況,也與經濟、政治制度密切相關。理論上說,一國生產力的提高,從而社會財富不斷增長,生活水平是會不斷提高的。提高收入除了依靠工資收入提升外,主要依靠社會二次分配政策,即從社會保障體系、福利政策等途徑得到。

但是,貧困也分為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絕對貧困是指收入無法滿足生存需要,屬於生存貧困;相對貧困是指除了能滿足生存需要外,無法滿足在當地條件下被認為是最基本的其他需要的狀態。絕對貧困一般是人均收入(消費)低於貧困指標。相對貧困是相對的:有些國家把低於社會平均收入的40%人口歸入相對貧困組別,世界銀行則把低於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社會成員歸入相對貧困人口。

貧困是相對的,即使發達國家也總會存在貧困:美國貧困人口比例是10~15%,歐盟15%,英國18%。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扶貧開發仍是任重道遠,當時小平同志說要經過十幾代、幾十代人的努力,現在看來,幾十年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人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到2020年將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之後就是集中解決相對貧困、發展和共享問題了。

另外,貧富區別在人類很長時間內都是必然存在的,因為還沒有達到按需分配的程度。作為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的,多勞多得的分配機制也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在社會再分配中,客觀存在著取決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制度及政治、經濟等力量左右的利益調整格局。


這個問題很大很嚴峻。其實一句話,就是現在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資本主義那套分配方式出問題了。

自由市場經濟,能者多得。現在科技發達信息發達效率提高迅猛。財富聚集越來越快。有錢的越來越多錢,沒錢的越來越沒錢。。又科技發展,機器替代人工,沒錢的還大規模失業。失業直接滑落成赤貧。

怎麼辦?就是中國官方腔調,百年來之大變局,全世界都要從新改變分配方式了。變成什麼樣?誰知道呢。反正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必須得變一下。


封建社會階段的生產基於土地,所以會發生不可避免的土地集中。

資本社會階段的生產基於資本,所以,不敢再多說了。


存在這個現象,首先說明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構、功能,已經出現嚴重問題。

廣泛的貧窮,說明人民收入廣泛的不足,滿足不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全社會產能的過剩,說明產品已經滯銷,其價格遠超人民的消費能力!!!

同時,對於產業資本來說,實體產品收益率急遽下降,也未必是心中所願;

然而,對於金融資本、投機資本來說,只要股市、房市有炒作空間,

產能過剩、廣泛貧窮,一切盡在掌握,不在話下。

理由如下:

經典經濟學理論認為:政府超發鈔票的後果,是通貨膨脹,即物價水平的普遍上漲和貨幣的貶值。極端情形是辛巴威,穆加貝政府濫印鈔票的後果,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老百姓最後不得不拒絕自己國家發行的辛巴威幣,而只接受美元或南非蘭特。這是經濟學教科書上最古老的經典內容,其經濟邏輯很簡單,如果一個國家的商品產量增加幅度遠低於貨幣增發的幅度,超發的貨幣追逐稀缺的商品,物價肯定上漲。

然而,進入21世紀後,人們驚奇地發現,世界變了!在發達國家包括部分中等收入國家,量化寬鬆的結果居然不再是惡性的通貨膨脹,而是房價和股價等資產價格上漲!這是什麼邏輯?經濟學教科書上至今沒說,但有經濟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在高收入國家,人們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都飽和了,對於多出來的名義收入,他們不會拿去買更多的衣服、食品、手機或汽車……而是會去投資股票和房地產。這樣一來,資產價格泡沫,就成了貨幣超發、流動性泛濫的經濟後果。

(以上論述,源自房地產投資專業知識星球:廈門大學戴亦一教授的房地產私房課)

這表明,行業產能過剩、人民廣泛貧窮,

不是投機資本所關心、量化寬鬆泛濫所掌控!!!!!!!!!

能夠給投機資本信心的是馬太效應:

越窮越見鬼、越富越發財!

需要張弓效應來遏制,詳情請參閱:

思想之花醉美:超投必投機制,市場高效與社會公平初探?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馬太效應關閉一扇門,張弓效應打開一扇窗!

有人說:「上帝關閉一扇門,同時也為你打開一扇窗。」他老人家為什麼要關那扇門?憑什麼又給你開一扇窗?那扇門與那扇窗是同一個事件(建築主體)嗎?如果是同一個主體,那麼這一個事件(建築主體)意味著什麼?如果不是,那麼這二個事件(建築主體)又意味著什麼?顯然,關門、開窗的事件主體,原本就是不同的效應、機制,在起著不同的作用;所以說,這句話應該是國人的杜撰,可能源自中國文化的傳說,蘇小妹考驗夫婿的「閉門推出窗前月」。

言歸正傳。發生馬太效應作用,上帝要對你關閉的那扇門,叫贏家通喫之門,只對少數人開放,對其餘所有人關閉;發生張弓效應作用,老子要為你打開的那扇窗,叫機會平等之窗,對所有人開放;引導贏家通喫之門的機制,叫馬太效應,引導機會平等之窗的機制,叫張弓效應。


這個問題關乎到公平與效能的矛盾問題,在曼昆的宏觀經濟學開篇中就有提到過。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除了社會形式不一樣以外,最大的區別就是公平與效能如何去平衡,比如:在60 ,70年代,中國還存在合作社的時候,人民幹多了,幹少了,都是拿一樣的工資。這樣的方式雖然公平但是資源,不管是人力資源還是財力資源都沒有最大化,並且人的創造積極性也比較低下。

反過來說資本主義就一定好麼,其實也不一定,市場是天平本身就是有自我修復和調節機制的,一旦資源跟隨市場方向過度發展,那麼取而代之的就是又一次衰弱。可以參考一下,需求價格曲線,一樣的道理。

總之,對我們個人而言而言,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市場和社會的變化,做出符合自己個人自身的最優解。


產能過剩本來就是一個不合理的辭彙,應該改成產消失衡。


謝邀,產能過剩的東西窮人買不起(比如汽車)或者不需要(工業產品)。收入分配和供給結構不合理導致的。需要從收入分配和供給結構改革入手。讓窮人的收入提高,另外多生產他們所需的生活用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其他產品,把過剩產能去除掉,避免資源浪費。


一個是生產,一個是分配。分配公平性問題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影響生產,進一步過剩


說明過剩的產能都不是貧窮人們需要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