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資深吃貨,覺得人生一大樂事就是可以享受各種各種新奇的美食,並樂此不疲的不斷探索各種新的烹飪技巧。今天在路上散步時,突然看到兩隻烏鴉因為一條蚯蚓而纏鬥起來,突發奇想,這兩隻烏鴉爭奪這條蚯蚓是因為它確實美味呢,還是純粹被生存的需求所驅動著?同理,如果推廣到一般的動物,它們吃東西也只是生理需求么?


曾有人做過這麼一個實驗,給羊喂青草味飼料和狗屎味飼料做對比。

結果很明顯,羊不喜歡狗屎味!但是最後太餓了,被逼無奈,不想被餓死只能吃狗屎味的草,實驗最後幾天吃了點。

羊之所以不喜歡吃狗屎,是因為它們嘗出了狗屎味,本質上來說是因為它們有味蕾。而味蕾的多少決定了它們能品嘗的範圍。

人和其哺乳動物、鳥類的最初的5種味覺(甜、苦、酸、咸、鮮)和味覺感受機制很相似。

豬和牛的味蕾數都遠高於人類,比人類敏感多了,你說區分得出各種味道嗎?

豬的每個味蕾上有50~150個味覺細胞,每個味覺細胞有大量微絨毛突起伸進舌粘膜。每個味蕾上的細胞能夠辨認所有5種基本味覺,但是一個細胞只表達其辨認的一種味覺受體蛋白。

豬的味蕾分布

在水底的魚能不能品嘗味道呢?

答案是肯定的,魚有味覺。不僅魚的口中有味覺,魚體的其他的各部位都有!

當然主要的味蕾都集中在口中,除此之外,鰓、唇、口附近的觸鬚、顎,按魚種除頭部外的部分及身體的後方均有分布,有的還遍布全身,有的魚甚至鰭上都有味蕾。

由於魚體浸在水中,所以味蕾分布在各部位能很方便地感覺到流動著的味物質。換句話說,魚類只要靠近了食物,並不需要像人一樣把舌頭伸出來進行物理接觸就能感知到味道。

舉個栗子,美洲產的黃大頭(鯰屬的一種),從唇到尾整個體表分布著味蕾,就連8根觸鬚從跟到頂端也密集著濕透的味蕾,總數達18萬個。其中90%分布在體表。

而鯰類體表味蕾特別發達,可能與它們的生態有密切的關係。鯰類多棲息在淡水或者流動緩慢的河流中,且有夜行性。所以它們的眼睛小又不發達,那隻能靠強大的味覺來彌補啦。

那魚類的味覺到底有多厲害呢?

為了揭開此謎 ,有關研究者進行了許多實驗 。實驗表明 , 魚對含在生物組織內的許多氨基酸 ,顯示出很高的靈敏度。

例如,棲息在河口附近的尖吻鯻 , 對甘氨酸及丙氨酸等氨基酸的感覺特別敏銳 , 其味覺器官能感覺到的最小濃度是 [公式]克分子 。 這相當於將 75 克的甘氨酸溶解在10萬噸海水時的濃度 。沿海的海水所含的氨基酸濃度 , 一般是 [公式][公式]克分子的濃度 , 如果有比這更高的濃度 , 這足以使尖吻鯻感覺到了。

甘氨酸和丙氨酸 , 我們的舌頭對它們的感覺是甜的 ,但敏銳度無論如何也不能與尖吻鯻相匹敵。採用官能檢查的數據表明 ,尖吻鯻對甘氨酸的敏銳度是人的1000萬倍多

更厲害的是,魚類的味覺器官除了對氨基酸敏感之外,還對ATP的關聯物質、有機酸等的反應也很敏銳。魚類能夠根據ATP及其關聯物的味道濃度,判斷食物的新鮮度。

但有一種在南極的動物嘗到的味道極為有限。

企鵝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唯一一個喪失了3種基本味覺的鳥類。

南極企鵝

研究發現,企鵝缺少可以合成名為「瞬時受體電位陽離子通道5(TRPM5) 」的蛋白質的基因,TRPM5與甜、苦、鮮的味覺感受有關,而與酸、鹹的味覺感受無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低溫會讓TRPM5的功能減弱。

也就是說,在南極那麼冷的環境中,企鵝即便擁有甜、苦、鮮的味覺受體,也無法嘗出相應的味道。而且,企鵝進食時都是將魚等食物整個吞下,也不會去細細品味它們的味道。

另外,知乎上很多人都不是畜牧行業的,不一定了解調味劑這個東西,調味劑包括甜味劑、辣味劑(雖說是一種痛覺)和鮮味劑等。

這些都是為了促進動物食慾研發的產品。

所以,動物吃東西也可以品嘗出味道的。

以上內容來源於自己之前回答的總結:

動物吃辣椒會有什麼反應?能不能感受到辣味??

www.zhihu.com圖標魚有味覺嗎??

www.zhihu.com圖標

當然能拉,有一次去廣場喂鴿子,買了一袋超市最便宜的麵包,開始挺好,吸引了一群鴿子,他們吃的也挺開心,後來來了一位老奶奶,帶著一包飄著黃油香味的高價麵包過來,瞬間鴿子全跑他那了我這邊連看都不看,然後我拿著一大袋便宜麵包去了河邊餵鴨子。。。

大家也別覺得我虐待鴨子啊,我經常去喂的,有時候錢多也是會買好點的麵包,每次他們都吃的很開心,不挑食特好養,


我們已經知道,這個花花世界在貓和狗的眼睛裡完全不同——它們都是紅色盲;那你有沒有想過,同一碗飯,在貓和狗里是什麼味道?

這可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味道來自外界的化學物質,而味覺是體內的神經反應,要在兩者之間產生準確的聯繫,需要複雜的適應結構。

在宏觀上,哺乳動物的味覺主要靠舌頭上的味蕾識別,以人類為例,我們作為一種能說會道的雜食動物,舌頭格外肥大有力,表面分布了四種不同的舌乳頭,數量最多的絲狀乳頭沒有味蕾,而其餘的蕈狀乳頭、葉狀乳頭和輪廓乳頭總共含有9000多個味蕾,在全體哺乳動物中首屈一指。

味蕾埋在口腔上皮的淺表處,非常像蒜頭,由幾十個梭狀的味覺細胞集結成團,並通過味孔與口腔溝通。

我們目前明確了三種味覺細胞,它們頂端帶有不同的受體。

第一種由膠質細胞特化來,它的頂端是鈉鉀離子泵,能感知鹹味;

第二種是接受細胞,它能與多種有機分子結合,識別出甜、鮮、苦等複雜分子造成的味覺;

第三種是前突觸細胞,它們能被水合氫離子激活,感知產生酸味。

三種味覺細胞相互作用,最後將刺激轉化為神經衝動,傳遞給大腦的味覺中樞,這樣一來,味覺就形成了。

可見,接受細胞是味覺多樣性的主要來源,在微觀上,這都是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的功勞。

這個受體鑲嵌在細胞膜上,在細胞內側偶聯著G蛋白——G是指二磷酸鳥苷,GDP,與ADP非常類似,而蛋白包括了α、β、γ三個亞基。

而在細胞外側,G蛋白偶聯受體能與特定的物質結合。這種結合改變了它的構型,G蛋白脫離下來,其上的二磷酸鳥苷被三磷酸鳥苷取代——隨後,帶有三磷酸鳥苷的α亞基就與鈣離子通道結合,把細胞外的鈣離子放進來,引發細胞內的信號轉導,最終激起神經衝動;而G蛋白的α亞基隨後會水解三磷酸鳥苷,使一切回到原點。

由此可見,G蛋白偶聯受體能夠結合什麼物質,決定了動物能夠嘗出什麼味道——這將由具體的基因決定,並進一步的是進化的產物——動物能嘗到什麼味道,與它們的生態位高度吻合:肉類富含氨基酸而鮮美,富含脂肪而醇香;植物因為富含糖分而甘甜——動物主食什麼東西,味覺就獎勵什麼味道。

就拿貓來說,它們是單純的食肉動物,缺乏消化植物的能力,所以它們對鮮味和香味的感知都很正常,但是編碼識別甜味的G蛋白偶聯受體的基因失去了功能,幾乎沒有甜味覺。冰淇淋在貓嘴裡和一大坨肥肉味道類似,不甜,但是很香。而且它們的舌頭上只有500個味蕾,味覺很弱,很容易吃得過咸。

狗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夥伴,和人類一樣也是雜食動物,能吃到一處去,它們的味覺與人類沒有明顯差別,但只有1500個味蕾,所以更傾向於用鼻子推斷食物的味道,那裡的G蛋白偶聯受體更多。

而狗的祖先是狼,一種經常食腐的動物,腐肉中氨基酸分解的胺類物質能令它們感到興奮,那些令人類感到惡臭朽爛的東西,對狗來說別有風味。

作為食肉目的叛徒,大熊貓也很值得一提,它們負責感知谷氨酸的基因失能了,不再嘗得出肉食的鮮味,但這一基因突變大約發生在420萬年前,比它們吃竹子晚了300萬年——也就是說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大熊貓的祖先都是過著吃筍的命,操著吃肉的心。

而另一方面,酸味和苦味標記了植物尚未成熟,或者食物已經腐爛,或者有毒的生物鹼過量,大多數動物都不會失去。但是鯨類長期適應吞食,吃東西不粘舌頭,於是連苦味覺也消失了——這使得它們不知道原油污染的海面非常危險,常常因此喪命——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最後,G蛋白偶聯受體的功能可不止區區一個味覺,人體4%的基因都用來編碼它們,40%的現代藥物都以它們為靶點,一切免疫、感知、內分泌等等活動都必須它們參與——真是數不清的故事啦!

貓和狗不懂美食|混亂博物館

想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知識,請在微信搜索「混亂博物館」,關注我們。


當然能,以前家裡養的八哥就能嘗出不同價位的葡萄乾,並且只吃最貴的那種。此外只吃達能牌的牛奶餅乾,其他餅乾都沒興趣。吃肉的話最愛清燉的,紅燒肉和炒肉就明顯沒那麼喜歡吃。

而且八哥這種高智商鳥類如果長期和人類能夠有交流,那麼智商會很快到起碼貓狗的級別。比如以前家裡的那隻八哥不僅有飲食偏好,還有一套特定的飲食禮儀。比如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從主人手裡接過來後會立馬放到籠子里的鳥食盆中,而如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從主人手裡接過來後會叼在嘴裡一段時間,然後似乎是裝著不小心掉到地上後便彷彿什麼也沒發生過似的了。而且吃餅乾時,如果心情好會掰成小塊泡在飲水器里吃...


不但能,而且做起選擇快速堅定,毫不猶豫……!

剛從喵舍拿回來的時候,按照貓舍主人所描述,傲嬌的它輕易不接受新貓糧……當時我就特別好奇,這孩子才不到三個月大就知道念舊了?還是挑食?

不信邪的我立即買了幼貓貓糧,放在它面前任其自選……

小小年紀就站在喵生的v字路口阿!是罐頭的香氣!

猶如野豬爭食一般的吃相……

不過貓咪對味道的判斷很值得商榷,很難說她是被單純的口味吸引,還是對食物中所蘊含的能量有天然的感知力。

因為它的選擇都傾向於更有營養(肉更多)的食物……

不然也不能從一隻小可愛

變成如今油光錚亮的大胖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