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一直想知道,完成普通人和精英之間的差距,就好像高中成績排前1%和排在10%這樣的人,究其原因,到底是性格,還是家庭教育,亦或者是個人智商這種因素造成的?


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曾經有一項研究,他比較了波士頓工薪階層和精英階層的文化差異。他發現,工薪階層的一個特點是只相信自己的親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對陌生人有一種自發的敵意。他把這些人稱為「都市村民」——住在都市裡,卻仍然是村民思維。

相比之下,中產階級和精英階層的人沒有那麼強烈的親緣意識,他們很容易和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辦事規則。再看看今日的中國,這個現象不是很明顯嗎?小城鎮的人們特別講究親屬和熟人關係,沒有關係寸步難行,這也是為什麼有理想的年輕人非要去大城市。什麼叫發達?什麼叫精英?真正的差異是思維模式。像這樣的差異,我們還可以列舉很多,請允許我用「普通人」和「精英」來標記這兩種思維。

精英能夠理解複雜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處處使用簡單的形象思維。

精英探索未知,普通人恐懼未知。精英能從長遠打算,普通人缺乏自控力。精英注重個人選擇和自由,普通人認為別人應該和自己一樣。精英擁抱改變,普通人拒絕改變。精英跟各個階層的人都有交往,普通人只跟本階層的人交往。精英愛討論想法,普通人愛討論人和東西。精英把自由時間花在學習上,普通人把自由時間花在娛樂上。還有一個區別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精英特別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強調公平。這個結論來自2015年的一項新研究,讓受試者玩一個遊戲,在兩個選擇中決策:選第一種,兩個人的總收益會大幅增加,但是分配很不均勻;選第二種,新增收入在兩個人之間分配更均勻,但是總收入的增加沒有第一個結果快。結果,越是精英人物——比如耶魯法學院的學生——越傾向於選擇第一種,而普通人更願意選擇第二種。現在世界的一個趨勢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這個研究說明精英對此根本不在乎。這也是為什麼「精英」,在美國幾乎已經是一個貶義詞。

問題在於,如果精英比普通人僅僅強在他是個富二代或者官二代,我們完全有權鄙視他們;可是,如果精英的成功是基於努力程度和見識水平,那我們的道德優越感還有多大意義呢?

好在在中國,「精英」目前可能還是一個好詞。中國不但跟美國搞了洗衣機競爭,而且正在取勝。在美國中產階級日漸萎縮的時代,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快速崛起。有人說,非得有房有車或者百萬年薪才叫中產階級,在我看來純屬誇張。只要往馬洛斯金字塔的頂層攀登,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中產階級。我們也想成為精英。既然現代世界跟我們的直覺、心靈雞湯、寓言故事和成語典故都非常不同,那我們就想用精英的眼光和思維模式去理解、玩轉和改變這個世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親身參與,而最快的則是讀書。

轉載自 深度思考:為什麼見識這麼重要?


瀉藥

1.精英不會來知乎問這個問題。

2.精英的學習能力體現在各個方面。

3.精英珍惜時間,規劃時間。

4.精英。。。。。我編不下去了。。。。

真正的精英絕對不會告訴你如何成為精英。因上層通道的鑰匙,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謝邀。

一句話,高!度!自!律!

他們說做就做,說做就能做。


人與人的差距從最根本的角度看就是由各人在關注點-注意力對象的差異導致各自在時間利用上的差異。即使時間平等,在現實生活中也要看你的資質允許你能做什麼,再由你的選擇決定自己想做/要做什麼)

  • 現實迫使你要做的
  • 現實允許你能做的
  • 自己選擇決定做的
  • 無可避免的
  • 意料之外的
  • 無法改變的
  • 時間成本
  • 機會成本

為人三思?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資質: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文化背景、人脈、職位、信仰、身價、履歷、身心素質、顏值、收入、品性…

機遇=(他人對自己的信任×他人的選擇+自己對他人的信任×自己的選擇)×意外/運氣


主要還是思想意識的差距。

賢者,人格更加獨立,思想更加成熟;

愚者,人格更加依賴,思想更加幼稚。

賢者可能小學就立志有所作為,

愚者到了大學還滿腦子打遊戲看小姐姐。

賢者努力學習訓練自己的大腦;

愚者卻在抱怨應試教育,吐槽學習壓力大。

賢者目標清晰在工作中迅速取得成就;

愚者卻在感慨社會黑暗、老闆不公。

賢者高瞻遠矚,準確投資獲得了財富的暴漲;

愚者卻在抱怨房價太高、股市無良。

這個就是差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