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之中看了一個關於小說情節三觀不正的問題,也自己思考了一下。想問問大家文學創作一定要符合主流三觀嗎?


個人觀點

作品和作者其實是可以分開來看的,同理,文學創作中的人物形象是不需要符合所謂的正確的三觀,文學作品中若全是偉光正的形象和正能量的劇情,那文學創作也不能叫創作了。

現在社會,我們看文學作品時要求的三觀正,其實看的是,作者在塑造這個三觀不正的形象時,作者的態度是不是批判和反對的。

但是跳出現在,放眼歷史中的文學創作,道德標準和三觀正否的判斷在不同時代是不同的,不能以現在的評判標準去否定過往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總的來說,文學形象的審美價值在於其塑造形象的多面性,而不是用倫理觀去看。例如文學中弒父娶母、出軌、復仇等主題,要都符合,名著們早該下架被禁了。


文學創作需不需要正確的三觀?我覺得是需要的,只有作者知道什麼是善惡纔可以給他的讀者帶來一些感悟,否則作為文化傳播者你有什麼價值?

文學創作裡面可不可以出現吸毒,嫖娼,戀童癖?可以。這些是無法被社會接受,但是單看表面我們不能就一棒子打死他們,即便是現實生活審訊,他們也有權利說出自己的故事。但是作者需要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寫這些,你究竟是為了表現你的厭世情感揭露這個世界的黑暗,還是為了從最黑暗的角度讓你的讀者更加珍惜現在的光明幸福?

文學創作就我個人而言,重要的是主旨三觀正,內容有什麼社會無法接受的人物無所謂。但是當這個作者說出來她覺得文學創作不需要正確的三觀的時候,那她和她的作品一定是垃圾,起碼在我這裡她們就是垃圾。


不要求,畢竟,國家已經不指望文學能夠帶動國民思想素質、理想信念由弱到強了。

所以,請隨意。

但③觀歪的東西能不能順利出版,這就不是一個能說的事了。

也就是說,國家不要求文學代表進步思想,推動國民素養,國家也絕對不付對三觀特別歪的作品「太客氣」。

就這麼簡單。


作品裡的人物不一定需要,整體故事一定需要。


近幾年總能看到一些非常詭異的現象,在各個書籍我們準備閱讀之時,在影視播出之後口碑崩塌之時,我們打開知乎,搜索點開回答,映入眼簾的,永遠有兩個字「三觀」,不得不說,知乎是一個理性至上的平臺,在這裡,反駁一些觀點不會出現單純的不喜歡,而是有理有據的的義正言辭的說你三觀不正。

  又想起我前段時間打算看《源氏物語》,提前打開豆瓣看看評分,8.1分,嗯···不錯,看看短評,一時火氣高漲,一個個都是「種馬」「造作」「亂倫」「戀童癖」之詞,還有上升到對日本乃至日本文化的質疑,請問,你知道物哀文化嗎?書的好壞難評價標準道都成了人物是否符合真善美嗎?人設是否三觀正嗎?

  在這個時代,三觀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高頻使用,「三觀正」的觀點深入人心,每天都有大量平臺告訴你三觀如何培養,每天都有人告訴你三觀正的重要性,看到不一樣觀點的時刻,我們都會驚嘆一句「毀三觀」

  可三觀到底是什麼?——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三觀這種東西,是由成長背景和成長經歷決定,可有太多太多人在他人還沒有思辨能力時就已經把自己的三觀和道德準則強加定義在他人身上,好像人的本性在這些人身上毫不存在。我一直認為三觀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人們對於自己生命的定義,是非善惡觀唸的看法和對於世界的認知。每個人看法不一樣,本身沒有正確與否。

所以,我們所說的三觀正與不正,不過是同與不同而已。我們現在評判文學藝術作品好壞的藝術標準也不過是「我同意或不同意你的觀點,我要保留或消滅你」。

  可現在太多太多的作品因此蒙羞,舉一個例子,當下大火的渣男們——李承鄞、傅慎行,被冠上渣男的稱號,不過是因為不符合你們好男主的標準。說實話我真的沒有看出他們哪裡渣,有知道的可以告訴我。

  按你們的標準,《安娜·卡列尼娜》裏的沃倫斯基也是渣男,現在我們所敬仰的大部分藝術家看看他們的經歷,大多禽獸不如,可那又怎麼樣,他們的成就你依舊無法忽視。我實在不懂為什麼網上評價某科學家下面評論都是他的私生活,把真正升華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而拿出自己的貞潔牌坊。

  人本身是非常複雜的生物,人性更無法一言以蔽之,用簡短的詞語來定義人的本性實在是委屈至極。真正的藝術作品,是創作者由心而生,不是去看著你們的評價變得沒有任何價值從而變得有「價值」。文學藝術作品正是因為每個人的觀點想法不同纔有了更多可能。從前看到一句話「在小說裏,沒有對與錯或是善與惡,小說不是用來批判他人的東西,在故事裡寫怎樣糟糕的事情都是沒關係的」。

  而藝術文學不是烏託邦,它應該是反映現實的,而不是理想國,赤裸裸的現實每個人都應該去明白,藝術的價值不是「現實太苦了,為什麼不讓我們在虛擬環境裏尋找樂土」,好的藝術是引起人們反思的,童話尚且殘忍。

  「藝術作品應該在人性基礎上進行發揮,只強調好的,而不注重接受和反思人的天性,人類不會有大進步。」流行作品每年都有,豆瓣評分愈來愈低,人的審美十分辣眼睛,雖說審美與三觀一樣沒有對錯,但明顯視覺疲勞人們還是可以感知,看書好壞的標準不再是邏輯思維、心理刻畫、伏筆暗線主題是否良好,而成了人設三觀怎麼樣,實在可悲。

  曾經看豆瓣《水滸》短評,有人說get不到宋江的好差評,有人說細看不符合忠孝節義差評,其實這只是不符合你的三觀標準而已,而不是判定一本書好壞的標準。

  你們眼裡的「三觀正」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嗎?見義勇為是武俠小說裏的橋段,平凡人要做的只有遵紀守法,沒有法律規定一定要為老人讓座,你卻偏偏要給他們道德綁架,這個世界上沒有「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別再強求「三觀正」。

  「在虛構作品裡,我們完全可以重建某種思想,不必認同它,卻可以揭露它,這就是藝術作品的力量。」


在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從文學創作的價值導向來看,成功的文學作品會出版及各種版權的開發。

最基本的,也要符合我們社會主義……


小說只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而提出的問題是關於文學創作的,在範圍方面是不對等的。小說屬於虛構文學,虛構的東西不僅有別於現實,甚至連小說中體現的觀念和作者的觀念都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小說中的人物是他們自己,已經獨立於作者,因此於小說而言這種有別於現實的文學創作若要強加現實的觀念,肯定是強加者過於狹隘,我只能表示遠離這樣的盲目人羣。文學創作中要求三觀,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們生活在下位空間中的地球上,有著自己的規則政體觀念思考體系,就和小說內的人物一樣,我們的所思所想就是小說內人物的所思所想,我們是自己而非作者。若高位空間的神不滿意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認為我們的存在大錯特錯,又怎麼樣呢?

再舉個例子,李白詩「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嶽飛說「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不是有「正義的夥伴」來批評他們糟蹋人命呢?

文學作品的根本功用就是欣賞,而非它的反響,我們最根本的閱讀難道不是為了喜歡讀這本書才讀的嗎?讀者挑作品,作品也在挑讀者,日本作家三秋縋寫的小說就挑讀者,只有存在類似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小說中的人物,實現共情,難道,又要以所謂三觀來強加於人了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應當是獨立的鮮活的,《青春之歌》林道靜的轉變有多生硬,我想看過的人都能體會,因為她越來越不是她自己,而是作者的傳聲筒了。

把文學作品當做指導現實的依據,明顯是錯誤的行為,既然它的根本的用途並不是指導現實,讀完文本內容後讀者有何作為,又是讀者自己的事情,那麼實在沒有必要強求作品中的三觀,更遑論文學創作中的三觀。文學作品只要發揮它應有的欣賞功用就好了,作家也只要遵循本心,我手寫我心就好了。

然而現下,分不清作品與現實的人越來越多,比如轟轟烈烈的xz粉絲們憑藉一個羣體的力量就讓一些網站被牆,究其根源,或許就是當下的人們「閱讀忍耐力」在逐漸變弱,對於作品無端的指責越來越多導致的,不喜勿看已經不是讀者們的權利,他們彷彿巨嬰不知道原來不好看的可以關閉,而當文學創作符合三觀這一過分的要求就被提出來,並要求作者遵守的時期到來的現下,實在是荒謬又可笑。

讀者是多元的,要求是多元的,作為作者,文學創作的時候,觀念思想是多元的,小說中作為獨立人格的人物會有何作為,仍舊是多元可不預估的,強求文學創作的三觀,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作者最最原始的基本權利,可能就是作者們慣的吧,「你怎麼對待人,人就會發現怎麼對待你」,網文的時代即時性太強,作者連載時的讀者評價又關乎作者受益,作者無底線的忍讓讓讀者發現作者是好欺負的,終究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不然人家寫就寫誰會管讀者這麼多呢。


好的三觀可以幫助人去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三觀,但應該也只是借鑒,不能以虛擬的的三觀為主


那就是要看什麼類型的書吧,像那些沒營養的網路爽文大多都是傳播負能量的,不過正經的文學創作可能沒有那些「嚎頭」「看點」,卻能成為一個人一生的精神寶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