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害怕這種狀況久了自己不正常,找不到存在感。


是的,就是看自己是否合理安排自己的獨處時間


學會跟自己獨處 慢慢就會遇到志同道合得人了 友情跟愛情一樣 可遇不可求


當代社會,有幾個正常人。


可以,只要有基本的社交就好,不是那種世外高人性格超級怪癖,並且精神不正常,生活過得下去就可以


你這說讓我反思了一下,我是不是不正常!還好嗎,不能說沒有志同道合,可是就是不那麼三觀一模一樣。人本來就是孤獨的!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時,可能你已經不正常了。

獨處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常厲害,看不起周圍的人,因而獨來獨往,在他們看來,與別人待在一起毫無意義,而且浪費自己的時間。像這樣的人,他們是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的。另一類是內向、孤僻、不自信、懷疑自己、甚至是自卑,他們看似清高孤傲,不屑與其他人來往,實則內心孤獨自卑,不敢與他人來往。而正是這種人,會感到獨處是不正常的,想要尋求幫助。

有人喜歡交往,有人喜歡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比交往更為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獨處這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具備這種能力並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是安於寂寞並使之具有生產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使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歸了自己。這時候,我們獨自面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對話。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典,那是閑聊和討論,唯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只是旅遊;唯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怎麼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呢?有一個可靠的檢驗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當自己一個人呆著時,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呢?

  對於獨處的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麼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而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

  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世上正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最怕的就是獨處,讓他們和自己呆一會兒,對於他們簡直是一種酷刑。只要閑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日子表面上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面對面看見自己。對此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最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有趣得多。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失去自我,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不正常?

你認為的正常不一定是別人認為的正常。

成年人的世界,個人覺得應該多點獨處,現代社會壓力大,人心太浮躁,往往好多抉擇都是趨之若鶩,長此以往思考就變成了奢侈,多點屬於自己的空間,多點良性思考,或許就能多點出奇不意的效果。


不會,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碰到過了


正常肯定是正常的,只是偶爾會做出一些腦殘事情釋放一下壓力。


志同道合當然會好很多,沒有的話心不亂就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