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在最後一兩天才覺得自己來不及了,時間不夠了,埋怨自己為什麼不早點準備。可在十天,百天來度量的時間尺度上時,卻又覺得時間還夠,不用急,應如何改變這種心態或者營造緊迫感呢


哈佛圖書館裡面掛著一句話: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而事實也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哈佛先後培養出了8位美國總統,數十位諾貝爾獎、普利策獎得主,走出的名人不計其數多。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沒有計劃,你就在計劃著失敗。」

有計劃和無計劃是普通人和優秀的人區別,而計劃的具體性、可拆分性、時間性區分出了優秀的人與卓越的人。

題主沒有緊迫感,其實是沒有計劃或者計劃的時間性不強而導致的。

所以你應該學習的不是怎麼營造緊迫感,而是應該學習怎麼制定一個完整、可行(劃重點)的計劃。

如果沒有一個完整、可行的計劃,再緊迫的環境人都會放棄,這是必然的。

完整的計劃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 具體的可衡量的目標

目標越具體越好,並且目標可以用最少一個標準去衡量。

2.目標的完成一定可以獲得可觀的收益

錢、異性的青睞、權利,這三樣如果能得到其中一樣活著多樣,你的動力一定會很強。

3.目標課分解為每天,甚至每個小時該做什麼事情

只有可分解的目標,對我們的行動才有意義,每天都有人在做白日夢,他們之所以平凡如初,是因為他們缺乏將白日夢分解成每天要做的事情的能力,錯並不在「白日夢本身」。

4.明確的的截止時間

每一個計劃都要有截止時間,沒有截止時間的計劃毫無意義。

後續更新,晚安


嗯,可以用限時和考試的方法,你之所以覺得時間還寬裕或許是因為你還學有餘力,但這種學有餘力的現狀很有可能浪費了你的天賦,我們都知道,最有可能成功的也許並不是最有天賦的人,反而有可能是最努力最用心的人,所以我建議你用限時和考試的方法,下面我會詳細闡述一下這兩種方法。

限時是一種可以形成龐大運用體系的方法,你既可以在自己比較擅長的項目(學科)中限時完成任務,也可以在自己不擅長的項目中規定一天最多在上面花費多長時間,但是有一點要記住,不可以著急,沒有長期大量的積累,也不會有新的突破,欲速則不達,追求突飛猛進式效果的人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不會有穩定的發展的,學習當然要刻苦,但一定不能過於刻苦,最後用力過猛傷害了自己。

考試是很靈活的,你也可以讓周圍的人參與進來,考試不一定指做卷子做題,而是讓學過的知識接受檢驗,任何可以運用起來的知識點,都可以進行組合併檢驗,學習是一件博而後淵的事情,不僅僅體現在做題上。如果你實在覺得太過輕鬆,就要給自己定更高的目標,一個更高的目標會督促你挑戰去做更困難的事情,只有學霸才能做到對簡單的題目一掃而過,當你能夠做更難的事情時,你反而覺得時間還不夠用,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

我所說的,就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優秀的人總在不斷反省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標,他們做的事情會一件比一件難,所以他們哪怕爭分奪秒都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個人能不能越來越好,不在於他一時的成績,而是在於他是否能夠不斷挑戰自己,聽了你的情況之後,你應該還有很大的潛力沒有發揮出來,不要浪費自己的天賦,多努力努力,多聽多看多思多想,你就會擁有上述的心境,那個時候你就會變成一個和時間賽跑,惜時如金的人。


把你的kpi和工資改為日結。每天評定,每天發。你就能理解每天下午五六點下班前的焦慮


做計劃,執行


這個的話個人感覺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自律和自覺,可以給自己做一個計劃表。固定時間休閑娛樂,剩下時間就要高效複習。推薦一個種樹軟體,Forest這個APP可以有效讓你擺脫手機困擾~加油,祝你好運!


多安排些任務,或者把任務分拆完成


《奇特的一生》對時間看法總結摘錄思維導圖

對時間統計法理解

那如何進行時間統計呢?方法呢?大家可以去,大家可以去看 徐國良《如何評價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95613/answer/567162194

掌握了時間統計,你的deadline完成就會有理有序。


寫計劃表,讓自己每天都有事情做,每個現實都有事情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