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還能看到很多大牛的中文文章,這些年似乎很少了,普羅大眾並不能以有效手段獲取文章並閱讀文章,科研成果和前沿動態並沒有惠及中國民眾,要求中國學者sci論文必須同步發行中文版本可行嗎?


1、關於中文文章

以前中文文章存在的一個原因是評價體系認可中文文章,其主要原因可能是SCI當時還稀少

少的原因不是因為都去寫SCI了,而是系統管理員覺得要和國際接軌,所以修改了導引槽方向

論文更多走了SCI這個方向在滿足了評價體系之外,還會考慮作者與國外學者對話的需要

嚴肅的德國人,驕傲的法國人,也會用SCI系統,不嫩全歸結於系統管理員

2、關於普羅大眾

論文與普羅大眾距離遠是長久存在的,專業分工細化必然導致跨行如隔山

大眾離科研成果遠,語言或許有推波助瀾,但核心問題還是知識障礙

發成中文未必就能讓大眾多「走進科學」,單憑語言親近就認為大眾離科學也更近

這就是小看社會分工所產生的影響了,無論這個影響的積極一面還是消極一面

3、中英文並行

之前有這個提法兒,但顯然現在沒實行

現在的與以前的不同是修改為代表作制度,基金申請要求要有國內刊物論文

但國內刊物,能作為代表作的,還是英文國內刊物

這或許是過渡方案,但更可能是最終方案

強求中英文並行,會讓人有CHR車頭拉綠皮車廂的感覺

現在是思路應該還是「讓一部分先富起來」,作為代表,看能不能拉動後富

如果不能,後富可以用先富的人財富轉移扶助下

但先富的人作為代表,表達本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國際村不輸人的核心思想不能鬆懈

這是一個比中文上升影響更重要且現實的問題

中文的事,可以慢慢來


現在可以說大多數人都已經忘記了期刊論文誕生的初衷。在那個學術期刊方興未艾的時代,人們對它的定位是對研究進行記錄和傳播,促進同行交流的一種方式,這一定位到今天也一直沒有變化。那麼既然目的是促進研究的傳播,那自然是在受眾更廣的英文期刊而非其他語言期刊上發表更有利,因此題主所說的現象可以說是中國學術發展的必然,不應該政治化。

拋開這一點不談,即使大牛全都發中文期刊,中國的普通民眾就會看嗎?現在的中文學術期刊兩三千本是有的,每天發表的文章也都是天文數字,有多大比例的普通民眾在看呢?哪怕是國際頂刊發的文章,世界上有1%的人會真正去看嗎?說到底普通民眾離論文的距離是遙遠的,期刊論文的受眾也不是普通民眾,而是同行。對於同行而言,語言的障礙絕不是什麼決定性的障礙,所以我不認為在SCI上發表論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內的收益,但它一定在非常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國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的被認可和重視的程度,從真正意義上把中國科學家對科學的貢獻載入史冊。

最後,雜誌長期發展下來造成了口碑這種東西的存在,口碑好的雜誌發的文章往往更trustworthy更intresting更solid,這樣的雜誌自然會吸引更多優質文章投稿,是一個雙向選擇,共同進步的過程。而絕大部分中文期刊嘛…(此處省略3000字)


沒辦法,大勢所去驅


俗話說的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的道理對科研人員來說也一樣。

SCI論文是學術界的金字塔,代表一種學術成就和學術承認。如果沒有SCI傍身,就不能說你在學術界享有國際上的認可。

發表SCI論文,是一種非常高的學術殊榮,它在學術界的身份,就像體育界奧運會的金牌,影視界的影帝影后或視帝視後,其難度可以想像。

而且現在國內很多大學、研究機構在教學科研、基金資助、成果申報、晉級考評、甚至職稱評審等項工作中主要也是以SCI、SSCI、EI、ISTP等四大檢索工具為依據;國家科學基金和國家青年基金申報等活動也以這幾大權威檢索工具的查詢結果為必備條件。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大牛的文章都發表了SCI,而不願意在國內期刊發表的原因。


沒辦法,在國內大多數單位在職稱評選時,SCI發表基本屬於一類(大多數)或者二類,所以如果你文章夠好,你會不會選擇SCI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