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聲音當成是一種樂器融進一首歌,而不是去駕馭這個伴奏,這點國內似乎很少會提及。鑒於我才疏學淺,目前已知的只有華晨宇和騰格爾這樣表達過……


這個我思考過。結論先說:不是技術問題,也不完全是觀念問題,主要是這首歌的「主角是誰」的主次取捨,以及行業分工的問題。

首先,發行一個音樂作品,必有一個主角,以流行音樂來說,通常毋庸置疑就是歌手,而不會是其他任何參與作品的人,比如製作人、編曲人、作曲人、作詞人等等。

比如你就沒聽過有人說:「我很喜歡林夕那首《富士山下》」、「遊政豪那首《給我一個理由忘記》好好聽」、「wave g的那首《屬於》太棒了」對吧?提到這幾首,大家都會對應:陳奕迅《富士山下》、alin《給我一個理由忘記》、梁靜茹《屬於》。

(製作人專輯是特例。但編曲當主角的目前還沒見過)

所以那你想想看,如果歌手這個主角,自己沒有編曲,但聲音卻被融進了音樂成了一個小小的部分,那主角身份何在?沖著歌手而來買專輯來聽的人如何接受?到底是來聽歌手的聲音還是來聽和聲歌手的聲音?是來聽歌手還是來聽吉他手solo的呢?

所以在這種主次關係之下,主唱必然是要佔主導位置,其他任何東西不能壓過主唱的存在感。否則就不合理了。

那麼什麼情況可以把有些東西的存在感提高呢?就是這個主角不是歌手(比如前面說到的製作人專輯,包括有些電音製作人的製作人主導作品的模式)或者主角這位歌手有各種才藝可以秀,這樣就可以把「主角」的範圍給擴大到這些才藝的相應元素去。

比如創作歌手能自己寫歌,那就可以盡量在宣傳上多加強;

歌手自己能彈吉他、鋼琴,那就可以讓他自己錄樂器,然後這個樂器就可以突出一點;

歌手自己能寫和聲唱和聲,那就可以和聲給大聲一點,往阿卡貝拉方向偏一點;

歌手甚至能自己編曲、什麼都能自己做呢?那就可以達到最終目標——讓人聲成為音樂的一部分而非主角了。

想想看國外的類似案例是不是如此呢?比如MJ,人聲完全是音樂一個聲部,小的很,因為他作曲編曲和聲全包啊;有些吉他英雄的歌裏吉他solo段落很多很長、人聲也是輔助出現一下而已,因為人家是吉他英雄啊!反之如果是民謠歌手、vocal為主的歌手,你看看他人聲還會不會縮進去,不會的嘛。

華語樂壇也可以說一說,比如陶喆、王力宏的人聲就比較融在伴奏裏,因為他們的編曲、吉他、和聲都是自己來。李榮浩和方大同也是一體機,沒有前面兩位那麼明顯,但也會感覺到並沒有把人聲當作最優先來處理,也是非常融合在音樂裏的,方大同後來的有些復古搖滾的歌吉他一度也非常明顯;周杰倫為何敢一到副歌就和聲和double明顯壓過主唱甚至某些段落根本沒有主唱?因為和聲從寫到唱都他自己來的啊。要是別人唱的和聲當然就不可能推那麼大了。

題主會覺得國外國內情況不同,也的確,華語樂壇分工還是很細的,創作歌手雖不少,但能自己寫歌的多,能做編曲的卻相對少很多。這就導致了的確偏重人聲的歌佔的比例要高很多。但還是有的。有興趣可以從電音製作人、能自己編曲的創作歌手、樂隊裏去找,應該比較容易找到這種歌。


歷史原因,中國的音樂在近百年內發展的較為緩慢,前五十年戰亂不斷,後五十年百廢待興。所以國內的整體音樂環境是傳統的旋律導向的,人為人聲或者主旋律大於一切。那傳統的旋律導向是如何產生的呢?中國的民樂幾乎是沒有和聲樂器的,全是旋律樂器,所以千百年的傳承讓我們更容易追求旋律性。而西方的鋼琴吉他,都是和聲樂器,所以他們在音樂的豐滿上是走在我們前面的。

其實音樂要變得豐滿踏實,就一定要從單聲部像多聲部拓展,把人聲當成一個樂器,這完全正確,人聲就是一種最完美的樂器。人聲不但是一種樂器,還應該是主聲部,但,它就是一種樂器。

最後我認為伴奏和旋律缺一不可。喜歡聽純音樂的人會覺得沒有旋律也好聽,不愛聽純音樂的人會覺得伴奏去了也沒區別。這都是個人喜好,不必拿來爭論,更不要上升到國外和國內去了。


你喜歡這類歌手的話,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周杰倫,你可以去聽聽他的說唱,比如說漂移之類的,而且把人聲當樂器本來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這裡面除了周杰倫,其他兩位都是很怪的,比如說周杰倫的唱法是相對科學的,但是嘴巴沒怎麼打開,聲音不夠出來。但是華晨宇已經有很多是在喊出來了,正常唱的好反而粉絲沒什麼反應,一喊粉絲就封神了???騰格爾也不是正常的唱法,他那種消耗也是很大的。

換句話說你是喜歡比較真實的聲音,比較擬態的一種聲音,而不是什麼人聲樂器之類的。還有就是把歌唱好比這些更有價值一些,你想表達的那種人聲樂器其實一旦清唱根本不怎麼好聽


不知道怎麼說。。

不是說一定要做到題目所說這樣纔是好,也不是說就是「人聲+伴奏,人聲突出一點」就是好。對於這些不同的表達方式,創作者、表演者以及參與這個音樂作品誕生的人們,應該有個思考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無腦地用了。比如我想讓人聲突出一點,這樣感覺好一些;或者我比較喜歡兩者地位平等,這樣便於我表達什麼什麼。。。你的理由可以非常沒有理由,「這樣感覺起來好些」,「這樣比較符合我的性格」,「這樣啊啊有這樣的感覺」。這些都行。關鍵的是你真正在用音樂表達自己。這些都需要慢慢摸索感受,要不怎麼說音樂感受力是很重要的?

然後,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寫了很多之後,你可以比較寬容地去嘗試其他的,也是不同的體驗。而且,我感覺這樣有個好處,就是:嘗試你不那麼習慣的一種方式,往往能迸發出許多音樂創造力。這個因人而異吧。

希望對你有用~


音樂是感性的,當用理性思維去看待的時候未免變得索然無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