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確實有人反映2.0車型也有增多的情況存在,但是目前為止可以看到的是,汽油版出現機油增多的概率,確實要小於混動版,主要也是因為混動版發動機啟動機制的原因。同樣本田的自吸和混動也都出現了機油增多的問題,不過機油增多並不是本田豐田等幾款車的「專利」,很多車在比較極端的環境下,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之前看到了一短科普,感覺說得比較有道理:

發動機工作時,會有部分它們都是高溫氣體產生,包括可燃混合氣和燃燒產物,例如廢氣、水汽、不充分燃燒的油氣之類,當這些高溫氣體通過活塞環間隙進入到曲軸箱後(曲軸箱內就是機油),尤其是在冷機狀態下,曲軸箱跟燃燒室的溫度差會導致部分高溫氣體凝結成液體。發動機在低溫下運行的時候,也會有部分液態的燃油直接漏入曲軸箱內,與機油混合。

混動版猶豫發動機間接計入,所以存在更多低溫啟動、運轉的情況,機油增多的問題也就更明顯,或者更快出現。

不過這些氣體和液體雜質不會一味的不停增加,實際上發動機上配備了強制式曲軸箱通風系統,直白的形容一下功能,就是吧曲軸箱裏這些多餘的氣體重新引入到進氣道,進入到燃燒室裏進行二次燃燒。通過二次燃燒之後,不僅可以提發動機的經濟型和效率,機油增多的情況也會得到抑制,或者長時間維持在正常水平補在增加。


2.0的放心開吧,汽油的一般不會啦。現在也只有部分的混動車型遇到了機油增多,汽油車型幾乎沒有機油增多,也許是我沒注意。

雖然混動和汽油版都是雙噴射,但工作模式並不相同。

我哥們就買的混動ES,有幸開過幾次。低速低溫條件下,著車起步狀態以電機為主;當電量不足需要充電和持續勻速行駛時車輛發動機纔有可能介入工作。個人感覺混動和汽油車型在工作模式方面存在著些許差距,雖然豐田這套混動依然有發動機的存在,但城市低速駕駛仍以電機驅動為主要動力輸出。

汽油車型則與混動車型不同,當車輛啟動後,發動機會一直運轉,很快能夠達到工作溫度。但如果每天駕駛距離過短,比如車輛水溫還沒熱就到單位並熄火,長此以往也非常容易使汽油車型機油增多。所以還要養成良好的用車習慣,纔是預防機油增多的關鍵一步。

對汽車稍微熟悉一些的朋友大概都會瞭解,機油增多是在缸內直噴發動機上常見的問題之一。到目前並未被攻克,但可以通過發動機內部設計預防發生。也可以說,沒有十全十美的技術,先進的技術便會伴隨著風險,重點在於如何取捨。不可否認的是,豐田混動在油耗表現上所創造的良好表現與口碑。

不過,關於混動的機油增多,事件已經逐漸清晰,注意這幾點,可以有效避免情況的發生。

多開長途,或者儘可能使發動機到達工作溫度。

如果無法避免短距離行駛,提前保養是不錯的的辦法。隨車說明手冊,就對混動短距離行駛的車主給出這樣的提醒。混動車主可以參考,汽油車主正常開就好,如果發現機油稀釋度增加,可以通過長距離行駛消除問題。


不會的,該買就買。

先暫且不提2.5L發動機,就是更入門的2.0L發動機也已經在豐田體系內的車型中用了很多年,其成熟度毋庸置疑。否則,果真存在問題,還會一直使用嗎?定位更高的雷克薩斯還會有人去選擇嗎?顯然是不會的,所以不會。

以上是從品牌度和感性層面上分析。

那麼,下面從技術層面和理性層面上,繼續討論吧。

豐田的2.0L發動機與2.5L發動機同是採用的混合噴射技術。

而混合噴射技術加持下,使得這臺2.0L發動機的熱效率達到了40%。

先了解一些混合噴射技術,混合噴射技術既有缸內直噴也有進氣道噴射,這樣的噴射方式可以讓發動機在不同工況下使用不同的供油方式,在這樣的前提下提高動力降低油耗,混合噴射還能減少發動機內的積碳。

而現在非常多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和自然吸氣發動機,都基本使用缸內直噴技術。由於缸內直噴發動機的噴油嘴是在氣缸內部,這樣的供油方式壓力更大,可以讓汽油霧化更徹底,與空氣充分混合,以降低油耗。但缸內直噴發動機有一個缺點,是節氣門和燃燒室內相當容易積碳,而且存在燒機油的現象。所以混合噴射在理論上是可以揚長避短的。

而根據目前消息,可以看到混動亞洲龍車主反應機油增多者較多,而2.0L、2.5L汽油版卻寥寥無幾。這很大一方面和用車習慣有關,混動車型在冷啟動時,為加速發動機提升工作溫度,而使用缸內直噴起燃,長時間的低速短距離行駛和發動機工作溫度不達標,這纔是的機油增多情況的出現。

正常使用並且用車習慣正常的混動車主,其發動機內並沒有發現機油增多的情況,所以一方面事在人為,另一方面也許和混動標定有關。

綜上所述,汽油版發動機持續工作情況下,更容易達到工作溫度,利用曲軸箱通風原理,可以再次將汽油蒸發/燃燒並排出。


目前就連豐田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和本田一樣的噴射角度問題,現在最尷尬的就是誰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是啥還都沒確定呢就開始全網高潮了。這究竟是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背後真相讓人驚嘆。

目前出現問題多的幾乎都是氣溫不高的地區,深圳那邊這種問題少。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就跟發動機燃燒不充分有關了,混動車設計初衷就是為了減少發動機的負擔降低油耗,但是負擔輕了,機油可能就達不到最佳工作溫度,出現乳化現象。這跟北方冬天熱車的問題有點像。如果電動機能手動關閉,天冷的時候只使用發動機的話,這種問題就沒了。未來的車型如果能自動判斷溫度自動選擇就更好了。

但是也有視頻說只要是2.5的車型就會出現問題。有人分析是防凍液沒有密封好,流到發動機內了,需要召回,拆裝發動機更換密封配件。

衷心希望兩田就此失去國人的追捧,以後賣車不再加價,甚至降價促銷。讓咱30萬也買個威爾法,太香了。

另外請關注一下配置48v電機的輕混車型,這類車纔是真正的設計缺陷。此類車型,啟動車的時候純靠電力,時速超過20公里/小時後發動機才接入工作。

但是48V電動的能量不夠維持到時速超過20公里/小時,在發動機介入之前會滑行一段,車輛會出現頓挫。

如果買的是輛A級、A0級代步小車還好說,頓挫一下沒什麼。如果是行政級或者豪華車,開起來頓頓挫挫,那心裡多少會有點落差。

另外如果開不壞還好說,但是如果電池壞了沒電了,發動機不會提前工作的話,出門前最好含上三五好友,或者快遞小哥。人工推到時速20公里每小時。

也許這類車是可以通過調整行車電腦,讓發動機繞過電動機,在時速為0的時候就啟動。但是如果不能,換電池維修的費用,目前來看,可能會跟買個小飛度一樣。這跟剛才說的豐田混動車思路一樣。

說回來,總之問題肯定有,但是在15號之前集體爆發此類問題的原因更加值得關注。

保時泰,力帆,常an,斯威,蜻蜓,納智捷,江鈴,列爆,海碼,東豐,廣汽,上汽,北奔 都是怎麼陷入危機的。

口碑。

解決自身危機的辦法是拉低整個行業的口碑?


2.0不會。 2.5混動會多機油是因為市區走走停停開,電機用的時間多,發動機介入少,相當於發動機剛剛啟動不久就停機了。反覆重複這種工況,發動機就一直都沒有熱起來過,發動機熱不起來,導致曲軸通風系統(估計是沒有對中國走走停停路況多的工況做針對性優化)對機油裡面的汽油回收不給力,日積月累就這樣了。 2.0不會,因為沒有電機一直是發動機在工作,汽油被回收了。


純汽油不會


為了省油,自然吸氣發動機,都採用了直噴技術,更高的壓縮比,壓榨動力,技術還不成熟,且行且珍惜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