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身份證……


什麼都不體現,除了擡槓,有什麼理由要叫居民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第一條 為了證明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便利公民進行社會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條 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十六週歲的中國公民,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未滿十六週歲的中國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從這兩條就不難理解為何標註「居民」、「身份」字樣。


叫啥不一樣


居民證不就是戶口本嘛,身份證是你本人的信息


難道全稱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嗎?

居民是定語,與外國人區分開;身份又與人格等區分開,這只是一個身份方面的證明。


我的理解是:

1、居民證。只要是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是居民,無論來自哪個省或哪個國家甚至外星人,都是居民,但不具備居住國國籍的,不能參加政治活動、不能享受法定國民福利,甚至有錢也買不了房子、車子,所以居民證無法界定法律意義上的國籍、戶籍關係。跟居留證、居住證差不了多少。

2、也有人稱應該叫"公民證「。但眾所周知,法律上有個處罰叫"剝奪公民權「。照此思考,如果定義為公民證,剝奪公民權後,是否該剝奪該公民證的身份權屬及使用功能,顯然不行。一個被剝奪了公民權,但不能將其"人間蒸發"掉,不合理也不合法。

3、身份證。身份證一面大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簡單理解就是"中國人身份證",很直觀的定議是持有該證的是法定意義上的"中國人"。


因為本來就有居住證的說法啊 那個不就是居民證麼


順手度娘來的

身份 [shēn fèn]

  • 漢語詞語
  •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展開

身份指人的出身和社會地位。

在中國,身份製作為意識形態是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為規範準則,它對中國人的作用是持續的,這種持續作用在他們心理層面的深處也凝成一種情結。

身份制度

沿革

傳統中國是個講究身份的國度,成員的生存資源主要依據身份及身份之間的關係而配置; 中國古代社會可以說就是一個身份制社會,這種身份制度主要體現在君權、父權和夫權上。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之間是一種絕對的人身支配關係,無任何的平等可言,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直到19世紀下半葉及20世紀初,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康梁變法、「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開始解凍古老的中國身份製冰山;及至中國共產黨的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身份制受到更強烈的震撼,身份的解放出現了一個大的躍遷。

但是,歷史上的重大社會變遷並不是相當徹底,多半是結構性的。舊的制度解體,而伴隨著該制度一起發展持續的觀念並沒有隨著制度的解體而消失。那些幾千年沉澱下來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以習俗道德為基礎的慣性思維傾向和行為傾向,已經制度化,具有較強的張力,輻射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而且其中的社會成員形成的相應於所在制度的價值觀念是那樣根深蒂固,不易離去。其意識結構中會對應地建立一整套價值觀念體系,在他們各自的具體活動的情境中左右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另一方 面,由於中國身份制長時間持續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並作為一種文化的結構部分被 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當現代的中國人,遵照現代制度行事時,總是帶有身份制的行為傾向, 或者要做的行為與這種身份制不符、有衝突時,行為主體會產生心理不適,我們把這種行為 傾向和心理不適叫做「身份情結」。

身份制通常有以下幾層含義:

1.身份的本身意義

指是誰,是什麼樣的人。在人類社會最初,身份只是個體成員交往中識別個體差異的標誌和象徵。它給予社會以秩序和結構。現代 社會中是指社羣中個體成員的標識和稱謂,分為兩類。客觀的,如原籍、年齡、輩分、性別、職務、職業等。主觀的,指內含身份認同:內部人和外人,熟人與陌生人,君子與小人等 。

2.與他人的關係定位。

與對方處於什麼關係,如僱員和僱主的關係、父子關係和同事關係等。身份一經確定就相應地與他人存在了某種關係,這種關係大體可分為兩類,即縱向的關係和橫向的關係,前者是上下關係,如親子關係、上下級關係等,後者是平行關係,如兄弟姐妹關係、朋友關係等。

3.相關身份觀唸的行為規則。

如何與他人相處,是指所確定的身份關係中相應的行為準則。如君臣關係的行為規則、父子關係的行為規則等。還有比如內部人與外人、熟人與陌生人、君子與小人(好人與壞人)的定位及行 為規則。

4.階序意識。

指資歷、資格、等級級別等。「階序」是一種比「身份、地位」更細緻的區分,他不僅存在 於不同地位的人之間,在相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間,也依據一定標準形成精細的等級階序。

特徵

第一,在身份社會,人們將身份視為獲取特權的主要途徑。在身份社會,身份成為確定人們地位、權利大小、義務多少的根本標準。身份的本質就是講究差別、親疏、尊卑、貴賤,因而身份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分水嶺,人與人之間一切差別的總根源。

第二,身份等級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破壞社會和諧。正如馬克斯所指出的,封建制度就其最廣的意義來說,是精神的動物世界,是被分裂的人類世界,在封建社會這種身份社會裡,人像動物一樣也按綱、目、科、屬、種來分類,等級森嚴。

第三,身份社會是一個背離法治的「人治」社會。身份社會處處講究身份,其目的在於拔高少數有身份的人,而貶低絕大多數無身份的人,身份就是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表現,也是維護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最有力的工具。

第四,身份社會奉行唯心的宿命論。「官恆為官,民恆為民」。


和舊中國日本侵略時期的良民證比起來,更有身份些。新時代下也寄希望於做個有身份的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