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智力啟蒙,而智力啟蒙的第一要訣是語言輸入。

因為人是用語言來表達的,語言的清晰度和思維清晰度完全呈正相關,語言的表達還可以刺激大腦發育和心理發育。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上,其實非常簡單,不外乎就是多和孩子說話。

當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也要經常和孩子說話,如穿衣服的時候說,「今天給你穿一件新衣服,是紅色的,你喜歡嗎」。「今天天氣很好,要不要出去玩?」,「你想吃什麼水果」,「你今天表現特別好,沒有尿褲子了」等等,既可以激發孩子說話的慾望,又可以給孩子源源不斷的輸入辭彙,給孩子一個語言的環境。

當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可以用一些簡短的辭彙跟孩子交流。這時候孩子還不習慣用語言交流,更習慣用動作,這時應該盡量對孩子的動作無反應,讓他用語言表達出來,當孩子慢慢知道用動作是不行的,慢慢體會到語言的美妙後,語言能力就會突飛猛進。

當孩子有一些基礎辭彙後,後面就要儘快調整到下一階段,也就是用正常的語速和聲調跟孩子交流,不要故意說得很慢,不要用疊詞或短語,如吃飯飯、睡覺覺之類的。這樣孩子才能體驗更真實的語言環境,孩子也能更接近,更能理解大人的語言。


如果身體健康的前提下。

不愛開口很大原因,就是父母太懂小孩了,比如他不必開口只要一個動作,父母立馬知道他在表達什麼,那麼他沒有這個開口的動力。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逼」他說話,比如他要吃糖果,他用手指著糖,這時候你要裝不懂,多問他「寶寶要什麼呀,這是什麼呀」讓他有多開口的機會。

或者,讓他去接觸集體,比如早教或者遊樂園之類的,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很強的,別的小朋友嘰里呱啦說,那他也會去模仿。

我記得我兒子說話也是慢的,後來我們把他放早教托班之後,他那語言能力在第一個星期就有質的飛躍,因為他班裡的小朋友會說很多,他要去交流也要去模仿,所以他能說的就越來越多。


有些寶寶的語言能力發育的比較晚,你家寶寶現在還不怎麼會說話,也不能說是不正常。

孩子說話晚 ,不用太著急的,也不要太擔心。

只要孩子能聽得懂你的指令,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便可以不用擔心。

孩子剛開始只會說一些簡單的字詞,有時候可能還一下子表達不清楚,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也不要笑話孩子,多跟孩子進行親子共讀。

平時家長也要鼓勵孩子說話,經常讓寶寶學習說話,次數多了,有時也可試著讓孩子複述今天發生的有趣事情,讓孩子習慣說話。


剛好這幾天在看關於兒童語言發育的書,裡面有幾點說的很好,也很適用,分享給你!(內容有點多)

首先,評估下你家孩子的語言發育水平是否達到18個月齡的語言發育水平。

? 語音的發育(1-2歲):

① 雖已經能夠使用聲母和很多韻母,但TA的語言表達混亂

② 到2歲時,爸爸媽媽大約能聽懂孩子的60%-70%的話

③ 說多音節詞時往往會出現困難,可能會省略字或把發音改變了,如把「冰淇淋」說成「冰淇」或「冰波淋」等

? 語言的發育

12-18月齡的孩子

l 語言理解

① 能聽從更多日常的一步指令,如「把書拿出來」

② 開始理解一些方位詞,如「裡面/外面」、「上/下」

③ 理解物品的永久性,如尋找不在眼前的物體

④ 開始發展象徵性遊戲,如過家家

⑤ 能識別身上3-4個部位或者衣服

l 語言表達

① 到18個月時,大約會說15個詞

② 表達會有語調變化

③ 通過說話和手勢來與人溝通

如果,孩子能達到,則不懷疑是語言發育遲緩,在日常生活中,則需要家長多說,多輸入。因為孩子語言的獲得猶如打破一座冰山,需要在「沉默」中積累很多溝通能力和說話前的準備性技巧。

如果,孩子不能達到,則需要到醫院做一個系統的、全面的語言評估。

然後,爸爸媽媽一定要有耐心,建立合適的期望值,過高的要求往往會影響到你同孩子的互動,進而影響TA語言的學習,讓TA覺得壓力,從而「躲你三分」。

其次,在日常的溝通中,要做到「互動」,成為孩子最好玩伴,給予孩子充分的機會參與和應答。

那怎麼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呢?

  1. 同看:玩孩子想玩的—跟從孩子的喜好,玩TA所挑選的玩具,在互動中看著和關注著的是同樣的事物。
  2. 同說:說孩子想說的—不要代替性地為孩子說很多話,父母要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能講話,TA在這個時刻會講什麼,這樣,你的孩子才會去聽和說。
  3. 同玩:用孩子的方式玩—父母要拿起玩具,和孩子真正的玩起來;多模仿孩子的玩法,不要糾正孩子錯誤的玩法;孩子都喜歡重複地玩相同的玩具,這樣在玩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更有參與性,同時「教」些新玩法,增添新元素。

同時,在玩的過程中,父母還應做到:

  1. 一看—面對面地觀察孩子:面對面,和孩子在同一視線水平,所以在玩耍過程中,常常需要蹲下來,或者坐在小凳子或地毯上。同時要觀察孩子:眼睛看著哪裡;手指著哪裡;臉部表情;其他的肢體動作;嘴巴說些什麼
  2. 二等—耐心地等待孩子表達:要掌握孩子的節奏,在互動中需要等待孩子來表達自己,但是等待的時間又不能太長,否則孩子的注意力會轉移,當充分等待後,孩子還沒有嘗試溝通時,父母應把孩子的需求表達出來,然後再等待孩子應答。給予表情的鼓勵,比如期待性的微笑,或者提供溝通的機會。

如何提供溝通的機會:

  1. 看得見,夠不著:如把孩子想要吃的食物或想要玩的玩具放在一個TA可以看見,但夠不著或者打不開的地方,這樣孩子需要這些東西時,就用會他所會的溝通方式向你表達TA的需要(不要求TA必須用語言表示)
  2. 每次只給一點點
  3. 提供選擇
  4. 故意犯錯:如同TA讀書時,故意把書拿反;給TA飯時,卻「忘了」給TA勺子
  5. 不能獨立完成的遊戲

當和孩子溝通時,父母還應做到「三應」

  1. 及時
  2. 恰當:容易聽(突出關鍵詞:關鍵詞時要加重語氣,放慢語速,並且用不同方式來重複)、容易懂(應答應包括語言和非語言)和容易學的(少提問、多描述,不要糾錯,只示範,加一點,不多加)


我家娃也是有同樣的情況,曾經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別家孩子一歲半已經說得很好了,但是我家娃只會說幾個疊詞,幾乎能聽懂大人說的話,叫他做什麼就會去做,而且對我們的習慣了如指掌,只要看到我們拿起鑰匙、拿包、戴口罩的動作就知道我們要出門了,哭喊著要跟我們走卻還不會開口說出他的想法,他想幹什麼會拉著我們去做,但是就是不肯開口說或者說一些我們都聽不懂的話。我和娃爸曾經有討論過娃的這個問題,我們都很擔心娃在語言方面的發育,我也特地網上查了一些原因,然後慢慢試著讓娃開口說,到現在23個月了,娃比之前進步了很多,能說短句子了,也願意跟我們開口表達他自己的需求了。看到娃一天天的進步,終於舒了一口氣。

根據我家娃的情況和我查過的資料來說,不開口說話也許是因為下面幾個方面:

1. 同時給娃輸入多種語言

我家比較特殊,由於我是『假』廣東人,粵語說的不是很准,怕誤導娃所以我跟娃說普通話比較多,但是娃爸家的人都是說粵語,有時候我教娃的時候,會先說普通話,然後說英語,我一說英語,娃就不知get到哪個笑點,覺得我說英語很好笑,我每說一個單詞,他都覺得特別好笑,教他看繪本的時候,也有英文標註,我也會教娃英語怎麼讀,娃就聽,很少跟著我說,偶爾會跟著我念一下,也許是這種多語言的環境下,導致娃一時轉變不過來,反而不知道怎麼開口說了。後來我跟娃爸商量後,一致決定教娃先說粵語,這樣娃就容易接受一些了,幾個月下來,他一直學的是粵語,目前確實是學得有模有樣了。

2.娃缺少語言輸入

從出生開始,就要不斷地進行語言輸入,由於娃一歲之前幾乎是我獨自帶娃,我本身是那種不愛開口說話的人,有娃後感覺比以前說得多了,但是比起其他媽媽來,我還是說的太少了,導致娃的語言輸入不夠。剛出生的娃雖然對我們的說的話沒有回應,但也要跟娃多對話和互動,娃只有多聽,才能促進他的語言發育。在跟娃說話的時候,最好做到吐字清晰,放慢速度。

3.對娃的需求太了解了,但沒有適當引導

與寶寶相處的久了,一個表情就知道娃什麼時候要拉粑粑了,當娃拉著我指著燈的按鈕的時候我就知道他是想開燈了,拉著我去門口的時候他是想出去玩了,拉著我到推車旁,他想爬上去的時候就是想出去玩了...這些都表明娃有自己的需求了,但是還不會開口說,只能拉著我去幫忙,可我沒有好好教娃開口說話,因為我了解他的意思,在我去做的時候卻忽視了要教他怎麼開口跟我們說,有時候看到娃哭,知道他要做什麼,急著滿足了娃的需求,卻忽略了跟娃交流遇到了什麼事了,要怎麼開口跟我們說,每次娃的需求不用自己開口說都得到了我們的解決,這樣就會讓娃在語言上缺少『刺激』,從而導致娃說話遲。

在面對娃的每一次哭鬧和有需求的時候,指著某東西拉你走的時候,多使用疑問句與他溝通,教他要怎麼說,多誘導他說話,當娃開口說的時候多鼓勵和獎勵,這樣娃就會主動開口了。

當娃說一些我們聽不懂的話的時候,多用疑問句問他是要做什麼,當他搖頭或點頭的時候,用語言複述他的想法,這樣娃就知道下次該怎麼說了。

4.娃很少接觸其他人

一歲以前娃跟我獨處的時候比較多,雖然也會出去公園玩,但都是跟小年齡的寶寶在一起,都不會說話,而且待在一塊也是各玩各的,還不會一起玩,娃幾乎是待在家裡,很少串門,能接觸其他小朋友的時候真的太少了,但是最近娃的哥哥姐姐會經常過來一起玩,我發現娃跟大一點的小朋友一起玩是有好處的,哥哥姐姐說什麼,娃也會跟著說,娃在一歲半左右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哥哥姐姐教他說什麼他很主動地會跟著說,哥哥姐姐玩什麼,他也湊前去一起玩,跟著哥哥姐姐玩得很開心,反而是我們教他的時候沒那麼容易開口,娃的成長環境確實不能太單一,孩子需要群居生活,多跟兄弟姐妹和朋友在一起,有助於讓娃多開口說話。

每個孩子說話的時間各有不同,有些孩子遲一點也是正常的,希望題主找到娃不愛說話的原因,生活上多耐心指導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的耐心和等待。


多引導,順其自然吧,家長別太著急,我家孩子快兩歲時候才說話


仔細觀察孩子日常的交流方式,叫名字是否有回應;是否會與他人對視,不躲閃;是否可以叫「爸爸媽媽」;有需求時,是否會用手指指認實物;運動能力是否能達到年齡標準。如果以上幾項錯在某方面的問題,請儘快就醫。


首先,父母要知道一個點: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個性,有些孩子運動能力特別好,有些孩子語言能力特別好,有些孩子非常外向活潑社交能力超群,有些孩子比較內向可以一個人玩一個玩具玩一上午一個人沉默不語待一天。這些可能都是正常的。家長不需要用一些固定的教條來要求孩子。因為養孩子真的沒有統一的教科書,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只要孩子各方面是正常的,就不要過多憂慮各種有的沒的。父母有耐心不焦慮,孩子會更自由更有安全感。

其次,兒童教育學家認為嬰幼語言發展高峰期是1.5到4歲。18個月的孩子,可能處在語言萌發期,像春草,會在一夜春雨後突然蓬勃長出來。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能夠在這樣一個特定時段說很多話的。這不僅跟孩子的自身發展和個性有關係,也跟家庭環境有關係。

那麼我們來說說家庭環境。我們都知道語言是要有輸入才有輸出的。為什麼一個孩子,學習母語可以「無形中」學會,其實並不是那麼無形。兒童有吸收性心智,會主動吸收環境中的一切音、像、味各種信息。與其說孩子是在無形中學會一種語言,不如說孩子只是吸收了他所處的環境中的語言,吸收多了之後,化為己用,輸出了而已。

而我們要怎麼創造有利於孩子語言發展的家庭環境呢?就一條原則,多說,多讀。多說很簡單,從孩子出生開始,在他醒著的時候,把你做的事都說給他聽,把你看到的都描述給他聽。具體可以參看我另一個跟嬰兒互動的回答。

早教玩出來:怎麼跟嬰兒互動??

www.zhihu.com圖標

而多讀,是多給孩子讀繪本,多給孩子讀繪本。不要問多久可以開始。從出生就可以開始,不,還有胎里就可以開始!為什麼要多讀呢?最顯眼的一個原因就是,閱讀可以擴寬辭彙面。你給孩子描述你在做的事和你看到的東西,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辭彙。而繪本,可以拓寬孩子的辭彙面。比如你看繪本,你告訴孩子這是鱷魚,這是大象,這是鴿子……這些東西,去動物園確實可以看到,但是動物園不是每天去呀。比如一些抽象類的詞,生活中很難描述,可以通過讀繪本讓孩子輕鬆GET到。

所以,回到問題:18個月的孩子不愛開口說話怎麼辦?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的性格,自己不能焦慮了(家長焦慮孩子會感受到,因而會有壓力)。其次,家長要重視輸入,要創造有益的家庭環境,多說話多讀書。

就醬。


首先要跟題主說的是不要過分擔心,這很大概率是一個正常現象。

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越是在早期,越是能觀察到巨大的差異,很多家長會問「為啥我的孩子都一歲了還不會走路」「為啥有的孩子剛過一歲就能說話了,我家的一點開口的意思都沒有?」

在語言的發育過程中,大部分我們家長遇到的或者為之苦惱的問題,大多都屬於語言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在一歲半這個年齡,雖然他還沒有開口說話,但只要你可以觀察到孩子對你的語言有感知能力,可以聽懂很多話,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眼神、笑聲、動作跟你交流,一般來說都問題不大。

我女兒在兩歲的時候還只能說清楚不到十個片語,不能連成一句話,但是在上幼兒園之後仍然是達到或者說超過和她的同齡人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能力的發展跟開口的時間並沒有直接關係,當然這並不是讓家長掉以輕心,如果還能觀察到其他不太正常的現象,仍然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