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老師大致講過了,略粗糙,但我還是看不懂。


謝邀。關於如何看懂大師平面的問題,我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摸索。也正好借這個機會總結一下,拋磚引玉,給題主提供一種解讀平面的方法。

一般來說,閱讀平面,關注的要素有這麼幾個:

1.交通流線組織——主樓電梯的位置,疏散交通核的位置,多流線多入口的組織等;

2.功能分區組織——使用空間附屬空間的關係,不同功能是水平劃分還是垂直劃分大空間小空間的關係,房間採光的處理等,也能反映平面組織是否高效緊湊

3.結構體系——平面如何表達不同的結構體系的特點,混凝土樑柱鋼結構剪力牆,是否有結構跨度的非常規處理等,這個我再後面舉一個伊東豐雄的例子。

4.尺度尺寸處理——房間的開間進深,走道的寬窄院落的尺寸等等,這些數據積累多了就能做到心裡有數了,大師的平面有些會做得很緊湊,空間會有更微妙的張力。

以上是不論是看大師平面還是看誰的平面基本都需要關注的四點。

那麼進入正題。

我們學習一個案例的基本流程是這樣的:通過網路或者雜誌先看到某個項目誘人的室內室外圖片,腦子裡大概已經有了一些片段,然後接下來會大致看一下平面剖面。請注意,當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後,熟手已經基本能抽象出項目的空間邏輯,材料邏輯和結構邏輯,而生手,只是看了個熱鬧。大家都看了同一個案例,收穫卻天壤之別。

什麼是熟手?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做大量的積累的人。幾張精心挑選的靜止的圖片並不能讓你能夠在腦中參觀「建築」,更不用說讓你充分理解這個建築的完整體繫了。

所以,笨大招是蒐集儘可能詳盡的照片,與平面圖剖面圖一一對應,讓你能夠在腦海中對建築進行虛擬參觀。(當然如果有時間有錢能實地去參觀,上面這句當我沒說~)

從我的學習過程來看,推薦先從大衛開始學起。橫平豎直,體系經典,比例優雅,空間得體。

以我學習FLOKWANG MUSEUM為例。

整理平面

平面剖面對應

平面返CAD測了測尺寸。

然後把平面列印出來,在google上找了140張關於這個項目的實景照片,對應它們在平面上的位置,從哪個角度進行拍攝的。

包括一些屋頂和地下車庫。

還有大展廳的管線模型也找到了,還有燈具安裝和實物。

外檐材料的細節。

這麼下來,就基本把這個項目裏裏外外走了一圈。

用這種笨方法,大衛的房子我基本學了一點皮毛。

接下來是西扎。

然後,陸續積累了這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呀。所幸求索得樂,樂得求索。

希望幫到題主(?&> &)


在大多數設計成果中,一部分設計來源自設計人的基本功,跟設計人的人生經歷、受教育程度、社會文化環境接受程度、個人志趣等條件有關;另一部分設計要歸屬到靈感和設計人的設計意圖,跟設計人涉獵過的各類藝術信息、歷史信息、技術信息、社會信息有關;還有一部分設計來源於甲方和當地法規規範的條件,跟甲方和當地法規的要求和設計人對這些要求的處理方式有關。

說起來,大師作品水平高超,但絕不是隨心所欲,靈感迸發的藝術品。如果真要解讀大師的作品,就不僅僅是要從平面圖出發,而是在瞭解設計人身份背景的情況下,從設計人的直接表述中去感受設計。況且大師也不是獨行俠,他的圖很有可能是手下代筆,這個也需要甄別。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大師作品,挺難的。如果不是為了追求真相,最簡單的辦法,把圖紙抄十遍,然後去請老師再給你講一遍。


畫出簡圖,然後一步步增加細節,能最後畫出來甚至默繪出來,就看懂了


講真,我原來也是網上查了很多資料,平面圖,照片,別人的分析,看書(還是原版),現在回想下,效率最高,收穫最大,印象最深的方式是買張飛機票或者火車票去那看。因為你無法從朗香教堂對比強烈的光影的照片下感受到在冬季教堂裏的極寒。也不可能從照片中真正感受到黃昏的伊斯坦布爾老城區的繁華,因為你聽不到小販的叫賣,老式有軌電車的鈴鐺聲。資料固然是要看的,但是親身去體驗的可能是資料無法提供給你並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你說沒錢,別誤會,這不是在討論經濟條件,如果真的窮困的無法走出自己所在的城市一步,那我覺得學建築也不適合,真的建議你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沒有,那就自己背上行裝開始你的建築之旅。

————————————————————————————————————————

那些的不錯的體驗


不要著急,可以把設計平面再按照大師的畫一遍,再慢慢理解。


描,建模,問學長,還有就是確實很難懂


emmmm這個問題我覺得我答的話似乎有點妄自尊大。

不過說一點自己的感受吧。

看不懂平面圖,可能是因為你對設計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以及空間想像能力有欠缺。

提高對設計的理解,可以多看一些書籍和案例,瞭解怎麼樣纔是一個好的設計。

如果空間想像能力沒問題的話,你就能從平面圖讀出一個空間來(當然還要結合剖面)。

要了解這是個什麼樣的空間,它的形狀,它的尺度,會給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那種感受好還是不好,符不符合這個建築的功能,能不能讓人在裡面恰到好處地進行符合建築功能的相應的活動。

多看,多感受。大師的作品有時之所以是大師作品,因素有很多。比如說曆史背景,藝術背景,以及工程技術背景。讀不懂的話可以反復瞭解。等你看得多了,自己做的設計多了,就會知道大師真的很牛逼很巧妙hhh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