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將進酒蜀道難這樣的古體詩


許多人對詩歌的格律有誤解,認為只有近體詩纔有格律,而格律只是諸如平仄、對仗加上押韻。不嚴格要求平仄的,就是不講格律。

其實,格律二字,即是指體裁格式(格)和行文規範(律)。故只要是特定的文體,就有其特定的格式規範。就好比公共場所合下的著裝規範,有些場合要求嚴格,而有些場合要求寬鬆。但即便要求再寬鬆,也有一個底線,超出這個底線,至少要受到批評,嚴重的就會受到驅逐。

古體詩相對於近體詩而言,對於平仄的要求,並無明確的嚴格的規定,但不等於沒有格律。至少,押韻是必須的。

而且古體詩是區別於近體詩的一個大類,內中還有許多不同的體裁格式,比如歌行體、柏梁臺體、雜言體、五言體(五古)等等,不同的體裁的古詩,在句法、行文等方面均有不同的格式規範要求。比如柏梁臺體是七言詩,且每一句都需押韻,一韻到底不得換韻。歌行體是以七言為主的敘論體詩歌,可以夾雜五言、九言乃至十言的句子,強調對仗、排比的句法應用。比如李白的《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等都是典型的歌行體。又比如說五古,即五言古風體,一般多用仄韻,文辭要有古拙的韻味,唐以後的五古詩,在平仄上,常會刻意使用三平尾或三仄尾的句子(這在近體詩中是不允許的),以便使其在音節上,顯得古樸一些,同時以區別於近體詩。

以上這些其實都是古體詩在格律上的一些講究,有些比如平仄等,表面上無明確要求,但其中的感覺,需要作者自己通過大量的誦讀來自行體會。把握好,寫出來的東西就有味道,把握不好,寫出的東西就不倫不類的。

就好比現在許多人寫律詩,雖然都按照格律來寫,但有的人寫出來,始終不是味道,這就是語感問題,這個問題無法明說,只能自己慢慢去體會。體會的途徑,就是大量地誦讀。

所以說古體詩看似格律上要求不嚴,但寫作難度要遠遠大於近體詩。


古體詩沒有明確的格律限制,你怎麼注意?雖然也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但那僅僅是規律而不是規矩。

假如想學寫舊體詩的話,我強烈建議你先寫近體詩再去嘗試古體,因為古體詩其實更難駕馭,對於初學者,很容易就寫成了順口溜。


有的朋友認為:古體詩就是格律詩。寫古體詩還得要講究格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押韻、對仗一絲不能亂。既麻煩又束縛思想。因此對古體詩產生了一種誤解甚至抵觸。

其實,古體詩包括兩大類,-類是講究格律的,稱為格律體詩。格律詩對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對仗都有嚴格的要求。另一類是不講究格律的,稱為古風體詩。古風體詩對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對仗則沒有嚴格的要求。大致上相當於今天的自由體詩,寫起來相當的自由,沒有那麼多的限制。

中國古代的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到漢樂府直到唐詩,多數是不講格律的。格律詩形成在晉代,完善在初唐。格律詩的出現把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峯。這暫且不說。即使是格律詩比較盛行的唐代,也有很多詩人不按照格律去寫詩,但這並沒有影響優秀詩歌作品的出現。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同樣產生了大量的優秀詩篇。這些優秀的詩篇如同陽光-樣穿越歷史的天空,至今仍然閃耀著人類精神的光芒,仍然在溫暖著我們,感染著我們。比如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將進酒》、《夢 遊天姥吟留別》、《茅 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 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聰明的古人並沒有因為格律的產生而束縛了思想。他們將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付諸優美的漢字,為後人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精神遺產。今天,不傻的我們學寫一-些古體詩包括入律的古體詩,也同樣不會被格律束縛住思想,反而可以提高我們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可以抒發喜悅,排解憂愁。可以賞心,可以悅目。興觀羣怨,娛己娛人。也是樂事一件。

請看李白的《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這首《靜夜思》顯然沒有按照格律的要求去寫。如.果李白死摳格律而這樣寫的話,這首《靜夜思》就不會流傳千古了。牀前灑月光,疑是地邊霜。頭舉觀明月,頭低念故鄉。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古體詩是相對近體詩而言的。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近體詩是講究格律的。

古體詩包括四言(詩經體)、五言、七言和雜言。古體詩除了押韻,是不講究格律的。

可能你要問了,那我以後不管格律,只要聲稱寫的是古體詩就沒問題啦?

還真不是。。。。

古體詩看似形式自由,但是駕馭難度比近體詩更高。追求辭句的古拙感和立意的高遠: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

「飄若風塵逝,忽若慶雲晞」

比近體詩更難寫。李白的古體詩,其實就是仿的他那個時代的「古詩」。


格律即觀唸的符合

一個人的胸懷越大,越沒有所謂的格律。(從心所欲不逾矩)

格律的作用包括——

對作者:引導思維(雙刃劍)

對詩歌本身:體現詩歌的宏觀、微觀性狀

對讀者:作為一種鑒賞詩歌的尺度(雙刃劍)

下面是詳細點的解釋:


流螢:格律詩的現實意義在哪裡??

www.zhihu.com圖標流螢:你們寫詩時是怎麼分行的,有哪些講究??

www.zhihu.com圖標

這是我的古詩、現代詩,敬請關注!

http://www.bilibili.com/video/BV1zA411i7Yk?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XYBE0F1BFACA490C2E178BF9F0408273ED4BEts=1595393515557?

www.bilibili.com


說三點。

第一:並不是所有的古體詩都要求嚴格遵守格律,最嚴謹的是唐宋時期,平仄韻腳極其講究,其上及其下就不那麼講究了。其實,就算是唐宋時期,好多作品也是出律的,但並不影響其傳誦至今。

第二:剛開始學寫詩,還是注意一些韻律方面的東西為好,這是因為如果完全忽視韻律,詩詞容易寫成順口溜,那就算不得詩詞了,會被人恥笑。但是,如果你的作品達到了某個高度,那就可以完全忽視這些,參照主席。

第三:詩詞寫作嘛,大多人都是一種愛好,既然是愛好,自己開心就好,其他的東西不要太過顧及。


對的,古體詩非常注重工整,包括音韻,用字,好的詩詞除了意境優美之外,工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廣義來說,押韻和字數也是格律的一種。

至於近體詩的平仄要求,沒有。

所謂的「入律古風」,講平仄搞對仗,說到底是作者個人的修辭手法,並非體裁要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