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给点建议呗,谢谢!


把这些资料分类归纳,比如中外文分两大类,然后再按文献所研究的问题、结论、观点归纳,相似的归于一个子标题之下。大致就是这样


文献综述是科研人员在读完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而写成的文章。

文献综述通常有这么几个作用:

一个是总结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以及现有的研究水平和新动态、新技术等。有些同学写著写著就给写成了写学科发展史。回顾历史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对于历史,有重点地写几个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就够了,每个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做文献调研的时候,应用领域最好以5年内的新文献为主,而基础学科可以专注最近十年的文章。

其次是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这部分是最体现作者水平的部分。马后炮谁都会,对于历史,想总结地多漂亮都有可能。但是要预测一个领域的发展前景,或者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是没法胜任的。

文献综述的撰写有三个阶段:

  1. 前期工作包括了检索和阅读文献。一篇综述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因此查新是关键。文献搜集好之后进行分类,然后精读文献,提炼观点。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2.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是确定提纲,搞清楚要写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然后根据文献综述的具体格式把已准备好的各部分内容填进去。写作过程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文献综述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需要自己去分析和概括。
  3. 后期工作包括了检查和润色。主要是理清逻辑顺序,看是否有用词不当,或词不达意的地方。另外标点符号、拼写这些小问题也不可忽略。


整理好相关文献后,按照国内和国外分类,再去写就可以了


对于一篇论文而言,摘要作为开篇,总结作为结尾,往往是相互呼应的。实际写作中,这两个部分,应作为最后撰写的工序。因此在顺序上,建议先撰写正文部分。既然文献已经整理完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一)对已经整理完毕的文献进行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区域和范围,将现有的文献分别放入对应的地方;

(二)通过维度,列出对应的小标题;

(三)按照姓名(年份)的方式,将不同学者的观点,在同一个范围内,进行必要的描述,当然,每一个部分在正式描述前,需要简要的介绍一下,当前研究的进度;

(四)发表作者自身的看法。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后,往往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当前研究在取得成果之余,还在哪些方面比较欠缺,在哪些方面还有进一步延伸的空间。这都是作者用文字来进行自我描述的,也是在文献梳理后的精华部分,不可忽视。


除了摘要和总结,内容部分也需要整理哦。

可以阅读内容相似的文献综述,看下其他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只有摘要和总结是写不出来一篇好的综述的。


先按国内国外分开写,再按模块问题梳理文献综述


可按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这四部分拟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写作。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内容。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比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自己的新见解。

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跟文献不同的观点。


总结前人的做法优点和不足,写出对以后的建议


我认为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找一篇类似主题的综述,仔细阅读别人的逻辑,看别人摘要怎么说、的、每一段引用的文献怎么说,最后的讨论怎么写。

边看还要思考自己的内容该如何分布。

初学者最主要的就是模仿了吧。


分类合并


只整理摘要和结语是不够的,尤其是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应该全文阅读,摘取其中相较前人研究的创新点加以整理归纳,同时做到有评有述,还应客观地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把同一主题的研究归为一个类别。

除了期刊论文、硕博论文外,还要涉猎外文文献和相关的学术著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