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看完以后,还是简单谈一下吧。

先说总体感官。相比第一部纪录片看完,虽然也会有不禁流泪。但是第一部振奋和感动更多,让人不得不感慨当初打拚江山的那波人是如何用行动诠释上行之坂的意义这样的人生确实就如同偶像这个职业一样,是会闪闪发光的。这次第二部纪录片也是伴随著泪看完,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寂寞和悲伤的情绪占据了心中的大多数空间。

24单特典一期生特典让我第一时间落泪是开头肘哥在娜酱毕业时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狂哭不止,娜酱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她。这次纪录片,记录了18年年底工事中娜酱,月少,川后,jo桑毕业特辑那期幕后的花絮。看到樱队在录制过程中一度控制不了情绪中途离开直到节目录完都没回来,这是看这部纪录片第一次自己也哭了。当然,也有笑出声的地方。当乃木坂去年成功达成唱片大赏二连霸时,在后台采访桃子。她哭中带笑说道,好像加入乃木坂也挺不赖啊。原谅我真的笑出声了。(前阵子阿桃你参加若林的那个番组节目还说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加入了乃木坂成为偶像!!!)

接下来把这不纪录片拆解下来说。

原本在第二部纪录片上映前,我一直以为会承接第一部。然而没想到并没有,中间大概有两年的时间被一笔带过了。当然,后面其他地方用一些镜头片段穿插描述也是一个手法。简单说下。当然这可能是导演加入进来开始跟拍的时间有关,他不可能第一部刚拍完15年就开始跟拍第二部。甚至他自己都说刚开始很迷茫。这部纪录片以三期生加入为起点,描述一个已经走上正轨稳步发展的团队还有什么值得展现给世人。之后重点讲了几个时间的关键点,一是17年的东蛋和首次唱片大赏,然后是18年的毕业潮,再就是娜酱的毕业和蝉联唱片大赏。最后以鸟的专访为结束,讲述她和乃木坂这些年的历程和变化。

抛开开拍时间等因素,纯从内容上看,比较两部纪录片,我可以理解为什么网上批评的声音会不少。因为相比第一部纪录片虽然成员也很有限,但是当初由四天王,白桥七花驹的母亲视角带入,更容易让观众体会一个普通女孩子在十几岁进入偶像团体,其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成长,在团队还没大热前,用最有人气并且性格刚好是五个完全不同几乎没有重合度的top,除了能够在饭群中有比较高的话题度外,对路人来说也是一个宣传的好办法。即便现在来看,这五个人虽说不能覆盖团内的方方面面,但是却几乎给外人的印象中没什么重合度,这对外界宣传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团队特点,而且第一部整体上每个人篇幅差不多,其中穿插一些其他成员的访谈,所以整体上给人感官就是很平衡。从头到尾每个人自身经历以及成团以后得关联性事件也都交代的很清楚了。甚至在结尾由猴莉剪短发为契机,寓意为明天是崭新的开始,未来一切值得期待。

回头来看这部纪录片,当然,我并非批判他不好,实际上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觉得这部纪录片还挺不错的,当然,我试图通过导演的立场去审视,不强求他从15年开始事无巨细的都考虑到,毕竟他承认,在接下这个工作前,对乃木坂内部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那么从一般大众粉丝第一眼感官的角度去看这部纪录片,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时间跨越度和时间的跳跃性。跨越度的问题之前提到过,15-17年,虽说直到17年年末的东蛋全是一个里程碑,但是这是对外界,对路人而言,因为人人都知道登上东蛋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偶像团体是什么意义。然而如果把观看对象限定为饭,那么无疑,太多太多人也想好好看到15-17年之间发生的事。可能外界和路人并不关心,但是对饭来说,却不可能忘记。当然,毕业潮的章节有提到,不过可能更多人想知道一些当时具体的幕后细节吧。其次是跳跃性,我看一些评论有说到这部纪录片叙事混乱,我猜测大概是指它的时间并非按部就班,而是经常来回跳跃,让人摸不清楚那些是正常叙事,那些有突然倒叙回以前。从两方面看,首先对比第一部,第一部有明确的5位主人公,即便是在多视角来回切换的同时,它也保证的每位主人公的叙事是一个正常的时间线,让人能够很清楚的了解每人的成长经历,多而不乱。而第二部,全篇大概主要描述的人物有两位,娜酱和鸟。但是即便如此,观众看完也会觉得导演仿佛是这里说了一点这个,突然就跳到了另外的时间点。我的感觉是,导演拍摄并非按照时间线来讲他想讲的东西,而是他不拘泥于时间,把不同时间节点的有共性的东西拿出来一起讲,于是就会有拍摄出来一会儿这边,一会儿突然跳到那边去的感觉,实际上要突出的核心是一样的。这样做有好有坏。比如你给一个对某个东西(偶像)已经有所了解的爱好者(饭)讲述它,在爱好者已经有所了解的前提下,他当然希望你能逐一的介绍下具体的内容,而非各个地方提一下却有不说全。反过来,如果这个讲述者要把一件宝物(偶像)介绍给一些完全不了解它的群体(路人),那么讲述者第一考虑的肯定是像他们说明这件宝物的特点,并且从不同地方不同角度,来分别证明,这个特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好比写论文举例论证,一般也都用两三个案例来论证一个观点。所以,这么思考一番,我甚至怀疑,导演一开始拍摄的时候,把观看人群就没有限制在饭圈内部,而是想让更多的和他一样之前是路人的观众来观看这个纪录片,并且去发现他在这个团队中所找到得一些特质,来引起路人的共鸣。至于饭们就不用说了,导演您发现的东西,基佬们早就深有体会了。反而是一些幕后细节知之不详感觉有种欲求不满的憋屈。大家都想看到更多后台不为人知的东西啊,这次看到少年不得不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最后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吧。先说缺点吧,篇幅问题。可能是考虑时长,以及和导演要表达的核心主题的关联性的原因。篇幅基本就是娜酱(用来突出羁绊,友情,偶像独有的毕业所带来的悲伤和孤独感)和鸟(作为偶像必须有所成长的觉悟,以及身为偶像不得不放弃的一些普通人才能获得的幸福)。这两点无疑很契合整个纪录片的基调,本也无可厚非。一期生白花作为上一部五位主人公仅存的两位现役成员篇幅并不多,这可以理解,首先是本身和导演早就确立好的主题关联性时效性不如另外两位(五周年倒是很好的素材,但是时效性吃了亏,而且从通篇连17年东蛋的剪辑素材都不是很多的前提下来看,我不得不怀疑导演在五周年那会儿可能都还没开工),另外花花为数不多的跟拍片段已经说明了这二位是有多忙(老白最近一次采访回答100问中我说过,平均一天睡眠时间是5小时),想长时间连续跟拍的条件也很苛刻。然而抛开一期生谈,二三四期生的内容实在是过少了。三期生还好,至少桃祐作为代表把刚加入时的迷茫自己和前辈的羁绊诠释了。二期生这次我除了猴莉有个魔性大笑的片段几乎就没别的印象,大概还有二嫂毕业的镜头吧。(事后在未公开的片段中有关于猴莉的7分钟左右的采访,可能也是因为篇幅考虑没有正式播出)至于四期生,我认为整个纪录片要说然而没说或者没有特意点名说来的主题是传承。毕业潮以后,传承意味著不可避免。新加入的成员能否继承前辈们的衣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无论自己目前能力是否足够,但是因为喜欢乃木坂,喜欢前辈们而加入进来的四期生,至少想守护乃木坂的心是一样的。整个纪录片,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在7周年live上,kakki因为镜头不知所措的时候,misa拉起她的手,一起向舞台前面奔跑的画面。正是有这样的一群人,乃木坂才会是我们深爱得那个乃木坂。

然后谈谈,这部记录片我很喜欢的地方,滤镜以及拍摄人物的一些手法,真的是不失真实感又太唯美了。和第一部时尚的美感不同,这次的纪录片甚至拍出了文艺气息,尤其是鸟的大正以及最后苏格兰的人景拍摄,实在是太有意境了,每个画面都是一张壁纸。

最后,个人总结,虽然有遗憾,但是整体上还是可以的。如果抛开饭和作为白骑的立场来重新去认识一个处于阵痛期和关键时间点的偶像团体,我觉得这部纪录片还是可以的。虽有遗憾,瑕不掩瑜。尤其是几处插入得BGM,配合画面,简直绝了。所以别问,问就是继续上行。


我把我的豆瓣影评搬过来。

曾经在去年7月和8月在电影院看过两次。第一次和在日本留学的乃团朋友toho新宿看,第二次带著国内妹子趁小电影院还在上映的时候抢个尾座。

豆瓣8.3分算高的,日本满分5分才只有2.9分。

大家都说平淡如水,事实是这样的。乃团走了8年,现在本身就平淡如水,你要它翻起大波大浪,没有外部震动,怎能翻得起来?相比之下榉坂和日向坂纪录片要上映了,到时候不知道又有几个人会去看?

回到正题,七在整部纪录片占了半片篇幅,有些人在喷运营太平淡无味,内涵就和我刚刚和日本某个看不惯偶像进军电影业的那个人一样,就是求稳。偶像电影频出,背后是公司的不亏损考虑,偶像总有基本盘。同理,七占了半篇,人家饭多啊,愿意为了七一个人花钱。豆组可以在世博轴那边投广告,鸟组可以跑到纽约时代广场投,说句不正确的话,不少选拔后排和under成员的饭,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些?至少能让运营知道你们的能量。既然做不到,那么在要盈利的运营面前,又有多少发言权?

对于不少饭来说,没有照顾到他们的推,很不舒服,可以理解。但是这个世界,的确难以做到平均分配。回想你小时候,大部分老师不都喜欢成绩好能力好的吗?哪怕后进生真的很努力,在成绩面前,老师还是去拥抱先进生。有了山椒の毛,你还会觉得ちゅんちゅんちゅん很好笑吗?

说完了篇幅问题,再说走向问题。其实你让我再看一遍,说不定某些地方可能都心不在焉了,因为大部分走向,都是我们已知的。的确导演拍片确实不太行,但是我们其实也知道的太多了。一,不少开闭走过来的,都摸过一次石头了。从默默无闻到登顶日本,乃团的流程基本和开闭是一种路线。二,对于新饭来说,现在的补档太容易了。你现在想往开闭早期走,很多资源都不在了。而乃团,你很容易从始创开始走,特别是最近的媒体关注度和乃团走进中国,都是触手可得的,有的新饭都可以看个档装成老饭。况且就算是不补档,知道最近的事情的人总是比知道远古时期的人多,好巧不巧这部纪录片还就是讲这三年的事情。

具体的我也没什么可以多说的,我可以跟你们说,也许日向坂还残存著乃团早期一些精气神,如果真的失望的话可以期待日向坂纪录片,不过那要等疫情结束了。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的观影感受:

对于乃木坂46,我是一名粉丝新人,目前还未观赏过第一部纪录片,因此在第二部的观感上并不会同第一部形成任何的对照。等之后有时间我会再去把第一部补过。

下面进入「不知不觉,已在此处」的简评。

全片开头映入眼帘的是乃木坂46新世代Ace—斋藤飞鸟面朝大海的背影,天空之上有海鸥在飞翔,场景中浪潮涌动之声在轻缓地回荡。突然,伴随著海浪声的持续,画面一黑,紧接著海浪亦戛然而止,如梦方醒的我,就这样来到了导演内心所在的「那个世界」。

从舞台外景到幕后,弦乐器配合著一连的说明文字宣告著序幕的拉开。这是纪录片正式启动拍摄的那一天。导演对我讲到,他对偶像,本是一无所知。我还未及惊讶,镜头一转,乃木坂46的全体成员从通道处悉数经过—全场表演似乎已经结束,后台的她们却依旧活力四射。此时,画面里的大园桃子好像注意到了我脸上的诧异,她带著自己独有的纯真少女的微笑,羞涩地向我抛了句话。我没有言语,只是同样地笑著,冷冰的屏幕霎时间被两个世界的笑所融化,那里所存在过的一切悲欢离合因而也愈发地真实了起来。

(此处省略情节若若若…干干干…字)

影片最后,导演的摄像机跟随斋藤飞鸟去到了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在那里,古典的英式屋宇坐落于人来人往的街道之上;公园旁的老人对于特色乐器的演奏乐此不疲;书馆藏书的墨香肆意「挑逗」著求知的心灵。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确很适合斋藤飞鸟口中那个孤僻的自己。在她眼中,乃木坂46是一切的一切;可站在乃木坂46的角度来看,她又何尝不是那个万众瞩目的未来。怀抱著种种对于未知的悸动,斋藤飞鸟登上了卡尔顿山。当她凝望著大海向我诉说著什么的时候,我眼前的画面不知第几次地蒙上了薄雾。

或许正是因为斋藤飞鸟亲历过这一切,她才能对于眼前的壮丽泰然处之,纵使这幅壮丽映射出的,是开头的那片梦境。

伤感的旋律响起,我即将告别影片中这个如梦似幻的世界。

「不知何时,已在此处」。

是啊,曾几何时,乃木坂46已经爬上了梦境中的那座山峰。

是啊,不知不觉间,导演盛情款待的这餐晚宴,也要宣告散席。


不知不觉,已在此处。乃团的第二部纪录片相比于第一部确实难拍许多。第一部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是乃团的成长,主线确定之后导演便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表现手法,第一部里作为少年,娜酱,老白,老桥等人的母亲叙说女儿的成长经历。第二部的导演面对的则是一个不知不觉已然风华正茂的乃团,成长显然不适合作为主线叙述。因此,第二部给人的观感杂乱无章,天马行空。

但细细品味之后,答主认为第二部纪录片在拍摄思路上差强人意,而在内容方面确实给人不少惊喜和感动。

最起初,一个对乃团所知甚少的导演就抛出一个必须令乃团小白怀疑的问题,团内的关系真的这么和谐吗?导演在成员羁绊的描绘上借助20单大赏曲sychronicity交出了满分答卷。粉丝此前对于sychronicity的主要印象或许是

而这回导演拍摄了大赏的幕后部分,Seishiro的编舞和特殊圆阵,正是乃团羁绊在大赏live上绽放的媒介。

那为什么yoda和momoko要哭呢?

我老婆西野七瀬的毕业是这个纪录片拍摄当中无论如何也无法绕过的一个事件。为什么成员会离开这样一个家一样的团体是导演证实了乃团成员之间关系后的第二个问题。yoda,肘哥,樱队,老白先后表达了对娜酱的不舍。与此同时, momoko或许已经在脑补飞鸟毕业的场景,含泪说出「为什么我一定要面对离别?」

导演没有花费笔墨直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镜头一转拍摄了花花在七周年live前后的故事。为了顾及音乐剧彩排和周年live,花花东京大阪两头跑,只睡三四个小时。花社长顾及团体和个人事业拼了老命,这也正是导演对为什么要毕业的回答。

大top毕业之后乃团怎么办?导演将18年上海live与四期生甄选live有机剪合在一起,告诉观众:新陈代谢不可避免且正在发生,乃团仍旧是上行之坂。

最后的最后,导演选择了飞鸟的访谈作为一个平静的结尾。纪录片开头:飞鸟对导演说:「别拍我,别的成员能给你更多东西」,但是最后,飞鸟却对导演说:「拍完了之后,你是不是也就不会关心我们了?」一次短暂的相遇离别,不知不觉间飞鸟对导演和这段工作有了一点点触动。不知不觉间纪录片的进度条就到了最后,不知不觉间我们陪乃团走过了巅峰经历了分离最终依旧上行。

总体来说,这部纪录片是一个粉丝向的电影,甚至有点DD向。期中的确少有老白猴莉等人的镜头,部分单推或许会对该片不满。而且,即便我们能挖掘出主线,但是导演拍摄的时候大体根据时间顺序推进。期间也夹杂了不少像六周年七周年后台以及飞鸟成人礼之类的支线粉丝福利。对于个人而言,看完后感触良多,无法对电影做出客观评价,只能谈些自己的理解。

最后感谢上行之坂等字幕组。


封面欺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